中部地区人口死因状况及去死因寿命表分析*
2022-05-28丁仁船张吕瑾严晓雨
丁仁船 张吕瑾 严晓雨 蔡 弘△
【提 要】 目的 了解中部地区人口死因状况,探索区域人口死因长期变化趋势,为合理评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持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对比2005、2010、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死因顺位,编制全死因寿命表以及去死因寿命表,了解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主要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占全部死因构成的89.25%。不同年龄和性别人口死因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从2005年到2016年,死亡率持续上升的死因有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三种;持续下降的死因有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六种。全死因0岁组预期寿命78.72岁,去除五大死因后0岁组预期寿命达到89.44岁,预期寿命增长10.72岁。结论 2005-2016年中部地区预期寿命逐步上升,心血管疾病折寿率也大幅上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的折寿率则未变,但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折寿率大幅下降。心血管疾病对于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在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年龄、性别、城乡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伴随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死亡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主要死亡原因集中于少数疾病。死因顺位和寿命反映人口健康水平和卫生医疗水平,死因顺位变动和寿命损失,既能反映过去医疗技术的突破领域,又预示未来医疗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2004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进行调整,所有区县按地域分成东、中、西三部分,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八个省份。中部地区在我国区位上承东启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游,2019年末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一,各项指标在全国更具有代表性。本研究以中部地区人口为研究对象,探究各种死亡原因变化趋势及其对寿命损失率的影响,为制定实施人口健康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1978年建立,2004年开始以数据集的方式提供区域监测结果。目前监测点个数扩大到605个,监测人口超过3亿,覆盖全国人口的24%。本研究使用数据来源于2005年、2010年、2016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死因分类采用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的160种死因分类标准,具体疾病名称采用ICD-10编码[1]。
2.研究方法
对比研究2005、2010、2016年三年死因顺位。计算三年预期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制作去死因寿命表,不能以某一年龄死亡率减去某种病因死亡率作为去死因死亡率,然后直接计算。因为这些死亡人口,即便不是因为该病因死亡,还会经历其他疾病的风险,并非全部存活至下一年龄[2]。
某种疾病的寿命损失率反映该疾病对预期寿命影响大小。
结 果
1.中部地区人口死因顺位分析
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死因顺位分别为:脑血管疾病(154.29/10万)、恶性肿瘤(147.58/10万)、心脏病(132.33/10万)、呼吸系统疾病(54.09/10万)、伤害(46.66/10万),占全部死因构成的83%。其中,位于前三位死因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大小相当,且占比都较大,占全部死因构成的72%(表1),是中部地区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表1 2005年/2010年/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死因顺位分析
从2005年到2016年,持续上升的死因有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三种;持续下降的死因有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六种;先降后升的死因有脑血管疾病、感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和精神障碍疾病三种。
2.不同年龄段人口主要疾病死亡率
就全死因死亡率来看,0~4岁死亡率依然很高,是5~9岁人口的20倍。从5岁至50岁,全死因死亡率属于缓慢增长,55岁之后,死亡率呈快速上升,年龄每上升5岁,其死亡率几乎上升1倍。新生儿、婴儿(0~1岁)第一死因是围生期疾病,儿童组(1~14岁)是伤害,青壮年组(15~44岁)是伤害,老年组(65岁以上)是心脏病。
从各死因影响力来看,伤害死亡在15~19岁组占总死亡比例最高,达到57%。肿瘤死亡在55~59岁组占比最高,达到37.9%,从40岁至70岁,肿瘤死亡一直占三成以上。心血管死亡在80~84岁组占比最高,达到27.2%,自75岁之后,占比一直超过四分之一。脑血管死亡在75~79岁组占比最高,达到26.0%,自60岁之后,占比一直超过五分之一。呼吸系统死亡在80~84岁组占比最高,达到10.3%。85岁后,以上五大死因死亡率全部出现下降,只有心血管疾病维持较高比例,肿瘤、呼吸系统死因已降至13%,其他死因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表2 2016年中部地区分年龄人口病因死亡率(1/10万)
3.各年龄段人口预期寿命
2005年、2010年、2016年中部地区0岁人口预期寿命分别为74.32岁、76.68岁、78.72岁,年均增长0.4岁,但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表3)。90%的人口,寿命超过60岁。85%的人口,寿命超过65岁。55%的人口,寿命超过80岁。
表3 2005年/2010年/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表
4.中部地区各年龄段人口去死因预期寿命
2005年、2010年、2016年去除五大死因后,0岁组预期寿命分别增长10.5岁、8.9岁、10.7岁。对于85岁人口,预期寿命分别增长5.4岁、3.1岁、6.2岁。2005年与2016年去死因后预期寿命增长变化不大,2010年增长相对较少,其中调查指标内涵不一致是一个重要原因。各年去除各种病因后,寿命延长情况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2005年/2010年/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去死因寿命延长数(岁)
5.不同死因对寿命影响的变化
2005年、2010年、2016年间,去除恶性肿瘤后0岁组寿命延长不多,分别为2.70岁、2.59岁、2.79岁,几乎没有变化。去除心脏病死因后0岁组人口预期寿命分别延长1.92岁、1.63岁、2.79岁。心脏病对寿命的影响程度呈增大趋势,80岁时寿命损失率达到30%,85岁时达到42%。去除脑血管疾病之后0岁组人口预期寿命分别延长3.00岁、2.53岁、3.09岁,几乎没有变化。但脑血管疾病对85岁以上人口的寿命损失率高达34%,是老年人第二大折寿疾病,寿命损失率超过肿瘤。去除伤害之后0岁组人口预期寿命分别延长1.41岁、1.18岁、1.09岁,呈下降趋势,对人口寿命的损失率也呈下降趋势。伤害死亡不仅是少年儿童经常发生的死亡原因,80岁以上高龄老人也易发生。去除呼吸系统疾病之后0岁组人口预期寿命分别延长1.45岁、0.97岁、0.96岁,下降了34%。呼吸系统疾病对0岁组人口寿命的损失率也呈现快速下降态势。寿命损失率随年龄增长呈加速增长趋势,80岁时达到10%,85岁时超过15%。男性去除呼吸系统疾病之后预期寿命的增加量以及寿命损失率均高于女性。
表5 2005年/2010年/2016年中部地区人口各死因寿命损失率(%)
讨 论
慢性病成为威胁中部地区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感染病和伤害是前五大死因。前三大死因与全国一致[1],与西部地区的四川、甘肃也相同[3-4],但与东部地区的福建不同,该省呼吸系统死因较高[5],与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相同[6-7],但与湖北不同,该省肿瘤、损伤死因较高[8],与浦东、东莞、扬州等地市相同[9-11],但与无锡、南充等地不同[12-13],此两地肿瘤死因较高。中部地区人口感染病死因顺位较高,内分泌疾病顺位相对较低。
近十年中部地区人口主要死因顺位没有变化,但各主要死因对人口寿命的影响有着显著变化。从2005年到2016年,持续上升的死因有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三种;持续下降的死因有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围生期疾病、先天异常六种。前五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寿命损失率大幅上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的损失率未变,伤害、呼吸系统疾病寿命损失率大幅下降。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因为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结构的老化,导致心血管疾病死因增多,心脏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影响增大。其次是因为科学知识普及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死因及影响力显著下降。
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采取不同的健康保护措施,精准制定实施卫生健康及相关配套政策。在新生儿阶段,最需要预防的死因是围生期疾病,因此需要在产妇怀孕中期到新生儿出生后这段时间内做好防治工作。
儿童和青壮年最主要的死因是伤害,加强预防交通事故、自杀等人身意外伤害,交通部门需要加强交通安全的宣传工作,对于酒驾、超速等违规行为予以严惩。面对自杀现象年轻化趋势,则需要家长和学校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投入更多关心,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中老年最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和心脏病。恶性肿瘤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主要与身体各个脏器生理功能下降,人体免疫系统衰退,DNA遗传物质随着年龄增加传递能力减弱等因素有关,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视中老年人口健康体检,普及60岁以上老人年度健康体检与月度健康监测,提高老年人口身体保健意识,将老年人口生活补贴与疾病检查有机联系,鼓励和激励老年人积极主动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