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师红色记忆(四)东北土地改革中的东师贡献*

2022-05-28口述整理刘永新张艳婷郑长彬赵青伟等

兰台内外 2022年3期
关键词:东北大学师生农民

口述整理 刘永新 张艳婷 郑长彬 赵青伟等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是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建校75年来,东师始终秉持“国家需要就是东师选择”的使命意识,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走出了一条求实创造、强师报国的红色之路和特色之路,为东北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东师智慧与力量。东师的创建发展史,既是一部红色学府的奋斗史和光荣史,也是中共东北解放史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承载了我党红色基因的历史记忆,是进行“四史”教育,读懂中国精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继承百年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本刊推出“东师红色记忆——东师口述史系列”。每期口述通过一件档案、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追溯革命前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再现东师儿女前赴后继传承红色基因,与党同行、与国共进的永恒不变的追求与担当。

抗日战争胜利后,民族矛盾得以缓解,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要求“各地党委必须明确认识,解决解放区的土地问题是我党目前最基本的历史任务,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环节。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与领导群众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7月,东北局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号召干部和知识分子要“走出城市,走出洋房子,穿上农民服装,到农村去”,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共中央和东北局指示,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东北大学分别于1946年7月、11月和1948年4月,分三批组织770多名师生到鸡西、宝清、虎林、桦川、林口、鹤立、刁翎和依东等地,下乡参加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东北解放史上书写了光辉篇章。

一、带着一颗红心下乡去

按照毛主席“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指示,如何使青年学生更好地走出课堂,跳出课本,在土改运动实践中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并使师生在运动中更好地接受阶级教育,进一步提高阶级觉悟,克服盲目正统观念,站稳政治立场,坚定跟共产党走的政治信念,是东北大学当时面临的一项最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现实问题。为此,学校着力抓了五项重点工作,在组织、人员、思想上作好充分保障,使全校迅速掀起了下乡土改热潮。

1.加强组织领导。1946年10月,根据东北局开设“群众工作课”指示,学校集中时间,全力组织有关土地改革的学习与研究,并将这门课列为“中心课程”之一。同时,成立了由党总支副书记、教务处副处长孙平为队长的民运工作队。1948年4月7日,学校召开第三届第二次校务会议,专门讨论第三次学生下乡的准备问题,明确下乡劳动的目的是了解土改后农村新面貌、土改中还有哪些没解决的问题,学习各种生产知识。

2.学习土改政策。下乡前,学校集中组织师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和毛主席《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土地问题》 《目前形势和我们任务》等著作。同时,编印东北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民分得土地前后变化情况等参考资料。学习方法主要采取课堂统一讲解;邀请贫雇农来校与学生座谈,讲受剥削受压迫的血泪史;组织学生开诉苦会、算剥削账,让出身贫苦的学生上台忆苦思甜,让来自剥削家庭的子弟作悔恨回忆。通过学习教育,帮助师生深刻领悟领袖教导,了解土改斗争形势,掌握国家土改政策。

3.外邀领导作报告。1946年7月,学校邀请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治委员张闻天来校作《农民土地问题》的讲演,课后学校组织学生以漫谈形式,围绕“农民土地问题为什么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解决土地问题,是否可以和平处理?知识分子革命与不革命乃至反革命,其主要区分标志为什么在土地问题上面?”等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辨析,帮助师生明确是非界限,厘清思想,坚定信念,与党同行。

4.制定下乡公约。为有效开展下乡工作,在第二次下乡前,学校专门制定了“下乡公约”,其主要内容有八条:一是吃苦耐劳,甘心做劳苦大众的勤务员;二是不吃地主饭,不住地主家,不嫌农民脏,不嫌农民穷;三是打破自私观念,例行互助互爱;四是不怕困难,不怕威逼利诱;五是服从领导,行动通过组织;六是处处要为劳苦的农民着想;七是安心工作,克服散漫自由习惯,铲除想家思想;八是不偷懒,为民做事要勤快。这八条“下乡公约”对下乡师生的组织领导、工作纪律、团结互助、克服想家等方面都做了具体明确规定,成为下乡土改师生的有力工作抓手。

5.召开欢送大会。主要校领导到会并讲话,进行充分的思想发动。第一次下乡前,副校长舒群在讲话中勉励并嘱咐下乡师生要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不做老爷、不做算命先生、不做莫名其妙的卫生家、不做个人英雄主义者。第二次下乡大会上,校秘书长、党委副书记刘呈云在致词中说:“同学们即将到‘农村大学’去,这大学有很多的‘教授’,要虚心地当学生。下乡是我们学习的继续。”副校长兼党委书记张如心作“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结合起来”的主题演讲;副校长白希清、鲁迅文艺学院院长萧军、下乡工作队队长李先民和在校学生代表先后发表讲话,各学院师生还演出短剧《贫穷的人们》、秧歌剧《保卫和平》以及大鼓、歌曲等,营造深厚的下乡氛围。

二、宣传党的土改政策,参加大生产劳动

东北大学下乡师生坚决贯彻东北局土改指示,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坚持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勇于摔打磨炼自己。他们白天参加生产劳动,利用劳动休息和晚间深入村民家,大讲党的土改政策、中国革命史和解放战争形势,以及蒋管区的罪恶;参加公审大会,和农民一道剖析自己为什么穷和富人为什么富;利用劳动间隙办黑板报;针对村民心里胡匪阴影重,怕打击报复,进行“人民必胜”“穷人翻身要靠自己”“耕者有其田”等思想教育;列摆胡匪、地主、恶霸、伪官吏们欺压民众,压榨人民血汗,致使家徒四壁,物价暴涨,吃不起盐,难以“出荷粮”,夫妻两人出门换穿一条棉裤,衣裳比“满洲国”年纪还大等累累罪行。通过说服教育,帮助群众逐步打通思想,让他们理直气壮地同地主恶霸们斗争,相信党、相信人民的力量。“我们学习了五个多月,由陈静波带队,5月末坐火车到佳木斯下辖的一个县下乡,宣传党的政策,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和国民党为什么不一样,土改对劳苦大众有什么好处,动员农村青年参军保卫自己的土改果实。”

他们还十分注重运用文艺演出作为宣传政策的重要手段,坚持走到哪里就把舞台搭到哪里,把节目演到哪里,需要什么节目就演出什么节目,村中大院、田间地头、后方医院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嘹亮的歌声。慰问伤员时,他们表演《兄妹开荒》 《大鼓》等节目,鼓励伤员安心休养,早日重返前线杀敌立功;为配合征兵,他们演出《李二小参军》 《太阳出来了》等节目;为配合公审大会,他们演出《李大胡子真该杀》 《公审李大胡子》;劳动午休时,他们演出《二流子转变》 《干活好》《扎根好》……这些文艺节目深深吸引了当地群众。“天下着毛毛雨,在双龙这个小院子,集中了700来人,距七八里地的大房子屯也赶着来看,每个人都淋湿半拉身子,群众也不动,盯着剧台上看剧。”“犁杖在歇气儿时,老乡在地头谈着,要争模范旗,可别弄个‘狗熊旗’。有的背诵剧中的台词,演过的园子到处都哼哼‘按着底’‘扎富根’。”

下乡师生不怕累、不嫌脏,主动融入农村生产生活:送粪、背苞米秆、踩格子、铡草、喂牲口、扫院子、搓苞米、看碾子、筛黄米、剥麻秆、切土豆栽子、搭马棚、苫房子、挖厕所等。在短暂而丰富的下乡土改生活中,师生们真切感受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劳动人民朴素真诚的品格,目睹了农民淌着汗水播种,流着泪水收获贫穷,被地主恶霸剥削压榨的黑暗事实,与农民一起分享了翻身作主人的喜悦与豪迈。

1948年5月9日,桦川县委、县政府写了一封给东大张如心校长转全体下乡师生的致敬函,函中这样写到:“这次下乡距第一次已经1年零5个月了,桦川农民已经赢得了土改胜利并转入生产建设、支援前线的运动了。同学们在短短20天当中,由于大家刻苦地参加劳动,在生产上和农民打成一片,给桦川人民的印象是很深刻的。虽说大家是学习,实际上是有340余人投入了大生产运动,20天中劳动果实增加了农民财富,因而也就增加了人民国家的财富……希望大家进一步改造自己,在新民主主义建设事业上做出更多的成绩来。”

三、组织成立村政权,打土豪分田地

下乡师生组织成立农会和民兵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农民丈量和分配土地,帮助农民实现了数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翻身作主人的夙愿。发动群众检举地主恶霸,组织群众召开“讲理清算大会”,登台向富人算账,向地主恶霸复仇。查封地主和胡匪暗藏的布匹、盐、粮食、衣服等物资,发放给群众,解决衣食难题。还把农民分得的牲口贴上写着“胜利牛”“胜利马”的红纸敲锣打鼓游街,激发群众斗争热情。监视敌对行动,加强各村联系联防,保卫斗争果实,“使坏蛋和土匪没有活动和逃避的地方”。

1947年东北大学土改工作团师生在清匪反霸斗争大会上。

由于日伪暴虐统治14年,阶级分化明显,村民赤贫情况难以想象。“我下乡的时间是1946年11月,三个月的时间,但对我一生来讲,这次下乡可以说影响了我整个人生。在乡下,我才知道什么叫剥削、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当时老百姓的困难难以想象,冬天孩子连穿的衣服都没有。”1947年11月,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在林口县奎山地区的下乡学生罗有朋在他的“下乡日记”中写道:“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穷根,知道富人的所以富,穷人的所以穷。大骂地主恶霸的时候,他们更喊出了贴切的口号来:‘打倒喝穷人血的恶霸地主!’‘穷人团结起来!穷人一条心。’”

同时,针对反动势力不甘失败,搞造谣破坏的严峻形势,东大下乡工作组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有力地组织村民开展反清算活动,对“共匪是中国的国贼”“胡子要进攻刁翎”“分完大家分小家”“将来都要做穷人,不要富人啦”“共匪是祸国残民的祸首”等反动谣言和反动标语,搞清谣言来源,认真研究对策。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把这些谣言打下去,把群众正气扶起来,还逮捕了一些地主和狗腿子,镇压了敌人反革命气焰,把劳苦大众紧密团结在一起,防止反动势力搞分裂和反攻清算。

四、血洒黑土地,土改英模名远扬

在第二次下乡土改斗争中,东北大学干部吕志远、孙晶,学生张建唐、李雷壮烈牺牲。为了东北人民的翻身解放事业,他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人民永远铭记。特别是被誉为“东北地区解放战争时期青年的典范”的张建唐,更是东北大学学生在土改斗争中的杰出代表。

1948年,东北大学师生参加黑龙江省桦川县悦来镇土改工作,农民献旗致谢。

张建唐,又名张建堂,是山东省鱼台县王庙乡张集村人。194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春由晋冀鲁豫边区党组织派到东北工作,8月,到达东北局所在地哈尔滨市,参加了遣送日侨的工作。9月,进入东北大学二届二班学习。1946年11月,他在同学中第一个要求参加土改工作团,并跟随三五九旅剿匪部队开赴匪患猖獗的刁翎地区,协助该地区东大土改工作负责人马可和张水华开展土改斗争。由于他工作表现和业绩突出,1947年春被上级党组织任命为首任前刁翎区委书记兼区长。5月12日,在营救同学李雷、追击胡匪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5月18日,刁翎县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5月23日,东北大学也举行了张建唐等烈士追悼大会。同年7月,刁翎县委召开评功庆功大会,张建唐被记大功一次,追记其为“模范共产党员”,并将前刁翎村改名为建堂村,前刁翎区改为建堂区(现为林口县建堂镇)。

结束语

东北师范大学始终把党和人民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在东北大学时期,3次组织师生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东北土地改革运动中,在伟大而生动的土改斗争实践中全面培养和锻炼师生,增长才干,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创建培养了大批宝贵人才,为东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东北大学师生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农民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本科教学审核自评估工作开展及专业持续改进思考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麻辣师生
《采矿学》本科专业教材建设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