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2-05-28陈乐

新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风俗法治情境

陈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力,巧妙利用其丰富多样、富有哲理的教育价值,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的心里,赋予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丰盈的内涵。

一、依托“静善”校园文化,塑传统文化之形

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需要与之匹配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使学生在文化浸润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基于我们古槐的地域特点和学情,学校充分挖掘地方课程,形成了以“静善”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鲜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教师巧妙挖掘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与之匹配的内容,让传统美德走入学生的生活,扎根在学生的言行举止当中。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个主题“奇妙的节日风俗”时,教师便可紧扣教材内容对福州市的“拗九节”风俗进行介绍。每年“拗九节”期间,学校都会常规性地为学生开辟实践的平台,组织学生去当地的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精彩的演出,并为他们端上一碗饱含心意的拗九粥。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领悟了尊老孝老的真正内涵。课堂上,教师可围绕着拗九节的习俗,触发学生美好的实践记忆,让其畅所欲言,畅谈拗九节的经历、分享参与活动的感受,在互言互听中形成强烈的传承孝道美德的共鸣,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又如,四年级下册的“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契合了我们当地的民间艺术——高楼米线制作工艺。高楼米线制作工艺也是我们学校的少年宫特色项目及校本特色。课堂上,教师可请有制作经历的学生介绍高楼米线的由来和制作工艺,并展示他们亲手完成的作品,也可通过展示当地及学校高楼米线制作的工艺成果,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家乡自豪感油然而生,了解了富有特色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校园处处有文化,墙面上和宣传栏上诸如《论语》《弟子规》《二十四节气》等的传统文化营造,也应该成为思政课上渗透融入的点。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当他们学习上产生困惑时,教师可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勉之;当学生相处出现冲突和矛盾时,教师可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来劝之……古人学习和处事的智慧都藏在这些流传的名言之中。我们既要传播知识,更要传承文化,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积微成著,以轻柔无声的方式浸润传统文化,在小学阶段为他们塑造传统文化之形,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二、挖掘学科的传统内涵,凝传统文化之核

有智慧的思政教师会善于挖掘和运用教材,甚至不会放过教材旮旯缝儿里的学习信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常常会在“阅读角”和“故事屋”中编排经典的故事、名人名言、传统知识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渗透着传统文化。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的好朋友”故事屋,编排的是《益友》的故事,让学生去思考何谓朋友,引导学生学会交友,珍惜友情;在第二课“说话要算数”的阅读角编排了关于诚信的名言,旨在引导学生明白自古到今守信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守信。针对这类文本,教师要善于运用,使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核能够传递给学生。

此外,在課堂中,教师可有效延伸和拓展课堂内容,让学生浸润于传统文化的厚实底蕴中。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当地的风俗”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孝亲敬老我来做”的活动,请学生来谈谈自己对尊老敬亲的风俗的了解,教师适时再补充小结。在师生交流中,学生不仅懂得了准备寿桃、吃长寿面、摆寿宴等风俗都体现了晚辈对长辈的美好祝愿,更懂得了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美德。总之,教师可巧妙地将经典故事、名言等与道德法治课堂融会贯通,渗透传统美德的内容,让传统美德浸润学生心灵,达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添传统文化之趣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那只会让课堂沉闷无聊,学生更无法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教师转变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应积极主动地预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枯燥乏味的,它也可以是丰富的、有新意的,这样学生才会提起兴趣去听、去学、去感受,课堂才有收获有所得。在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很诚实”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 故事导入。《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谎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2. 生活创境来分享。出示教材中的三幅图片,辨一辨哪些场景是诚实或说谎。教师小结“诚实”的定义,再请学生分享生活中诚实的人或事。

3. 故事分享知传统。分享文中故事屋《明山宾卖牛》的小故事,思考问题:明山宾真的傻吗?你的理由呢?

4. 案例演绎引思考。讲述小文养金鱼的故事,分析小文说谎的原因,请学生创编故事。

5. 拓展延伸。在教室墙上板贴有关“诚实”的标语,找寻身边诚实的人和事,期末评选“诚实之星”。

图文并茂的展示搭配恰到好处的故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高涨了。又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万里一线牵”这一课,笔者通过创设匈奴进犯的情境,让学生探讨古人如何传递战报。在漫天的硝烟和燃烧的战火中,耳闻战鼓雷鸣的响声,学生的心都悬了起来,他们的思绪已经飘到了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飞鸽传书”“快马加鞭”“烽火台”“孔明灯传信”……紧接着,笔者切换场景,设置第二个情境: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人们通过什么方式传递信息呢?学生又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得出的答案就是近代的通讯方式。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是简单地把相应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情境再现,将历史事件融入课堂,让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心中。

四、增强文化认同感,铸传统文化之魂

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片面否定传统文化的不正之风,对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正确、理性看待传统文化,是大家要深思的话题。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当地的风俗”,笔者让学生针对放鞭炮问题进行“辩一辩”活动。有的学生认为放鞭炮会造成事故,危害健康,还会污染环境;有的学生赞成放鞭炮,他们觉得中国人喜欢在重大节日放鞭炮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个“辩一辩”的活动不要求学生最后统一意见,目的是让他们用思辨的态度去看待问题,让学生通过辨析拥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在辩一辩和交流分享后,更深入地了解传统风俗、文化,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洪流中历久弥新。身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我们应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扎实、丰富、有趣的方式进入课堂,方能培根铸魂,培养有底蕴、有骨气之中国少年。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风俗法治情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红楼风俗谭》
护患情境会话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跟踪导练(四)4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