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党史题材课文融入课程思政教育探究

2022-05-28陈莎莎

新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升国旗鱼钩金色

陈莎莎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以下就小学语文党史题材课文如何融入课程思政教育谈几点做法。

一、品,挖掘课程思政渗透点

1. 聚焦文题眼,切入思政教育。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关键词,它既是写作的切入点、出发点,也是情感的蘊藏点、蓄势点。如三年级下册《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手术台”一词很好理解,而用“阵地”这个词来形容手术台,则有点费解。而这恰恰又是全文情感的基点,它统领起了全文内容要素。理解并深入品悟“阵地”这一题眼,就抓住了全文思政教育的重要元素,就奠定了全文的思想基调。

再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崛起”就是该文的思政融入点。这里的“崛起”有两层意思:一是,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为中华而读,说明他从小胸怀祖国,心系广大劳苦大众,他认为只有读好书方能去除愚昧;二是,“崛起”点明了当时中华不崛。旧中国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文化层次低,政治思想觉悟落后。“崛起”一词与文章多次提到的“中华不振”形成呼应。理解这个词也就不难理解全文的内容和思想要素,从而体会少年强就是国家强,圆读书梦也就是圆强中国梦。

2. 品析关键词,渗透思政教育。词汇是构建文章的基础单元,而关键词就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内容支撑点,是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重要元素。抓住了关键词就相当于撒网,纲举目张,牵一而动百。如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文中,“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这里的“徐徐”有缓慢之意,又暗指成功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换来的,经历两万五千里长征,坚持十四年抗战取得的。升起这面国旗虽然是缓缓的,却坚实有力,朝着目标一点一点向上。“飘扬”则意味着意气风发,展示民族的自尊心和豪迈感,党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3. 围绕中心句,融入思政教育。中心句是课文的灵魂,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中心句,多层次、立体化把握阅读文本的核心要义。如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就是全文的中心句。伟人,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做出毛岸英的遗骸“何须马革裹尸还”前,毛主席也有着强烈的思想斗争与挣扎。从“没说一句话”“一支接一支吸着烟”“咽不下一口饭”,到“眉头紧锁”“喃喃自语”,直至强忍悲痛签字时“踌躇”“黯然的目光”“泪水打湿的枕巾”等语句,能看出毛主席做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个决定有多么艰难。围绕中心句品析文本,也就读懂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也就领会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者,那“我已无我,不负人民,鞠身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情怀。

二、读,强化课程思政体验训练点

1. 反复朗读,多维体验思政情境。读通、读懂课文,只是处于对课文的感知阶段,而只有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理解和体验,才能实现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净化。如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一段写出了毛主席对于毛岸英的遗骸是运回国内还是埋在异国他乡,思绪百转千回,心情波澜起伏。“站”“仰”“望”“忍”“流露”这些动词以及“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这两个句子中,连续两个感叹号,能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验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思念。“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连续两个问号,到最后“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一归于平静的陈述句,写出了毛主席从父子,到烈士,再到中朝两国人民的儿子的角度看待毛岸英的牺牲,这一波三折的思想斗争和情感变化。学生通过对这几句带有感叹号、问号和句号的重点句子的情感朗读,能有效加深对毛主席内心思想感情的体验。

2. 情感迁移,自然抒发思政情感。朗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情到深处自然浓。要在情感上感染别人,首先要让自己受到感染。情感的表达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感受酝酿,二是蓄势待发,三是自然抒发。如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文,这是一首诗歌体,共有五句,第一句讲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第二、三句讲在升国旗时要奏国歌;第四、五句是讲在升国旗时要庄严肃穆。在对课文进行品词悟句和情感体验后,教师就应该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每周升旗仪式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谈谈自己的感受,进而实施以爱祖国为核心的“五爱”教育,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为红领巾添光彩。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见过哪些印象深刻的升国旗场景。如奥运健儿获得冠军,在领奖台上面对国旗冉冉升起,全世界华人为之欢呼、受之鼓舞,中华儿女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瞬间油然升起。

三、说,拓展课程思政延伸点

1. 巧设问题,在“问学”中拓展思政时空。言为心声,“说”是意思的表达,更是情感的流淌和内心的告白,既是对思政教育理解的真情流露,更是情感的交流。如六年级上册《金色的鱼钩》一文,题目中所写的鱼钩前面为什么用“金色”两个字?文章写道:“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生锈的鱼钩为什么会有“金色的光芒”?“金色”是全文思想情感的基调,金色代表和象征着荣耀、辉煌、光明。文章中用“金色”是因为这个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所以它比金子还金贵。这个鱼钩辉映着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教师在这里可以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质疑,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说说对“金色”含义的理解,从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 课文补白,在“表达”中实现思政升华。课文“留白”处,往往蕴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懂得“留白”,是方法的“领悟”,懂得“补白”,是学习的“表达”。如六年级上册《为人民服务》一课,文章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比鸿毛还轻。拓展生活中有的人死“重”,有的人死“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为人民服务而死的人群中追寻诸如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英雄及各条战线平凡工作岗位上的张思德式人物。挖掘每位人物心系人民,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探讨这些人的死,死得其所,为世人千古铭记。反之,有的人的死虽然立碑树传,但最终还是为后人所唾弃。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毛泽东所写的《为人民服务》的主旨思想。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第二实验小学 )

猜你喜欢

升国旗鱼钩金色
金色的鱼钩
观看升国旗仪式
金色十月
金色七夕节
孙杨要求重升国旗
看不到鱼钩的鱼
金色十年
让升国旗唱国歌成为永恒的教育形式
特制鱼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