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2022-05-28邱翀
邱翀
“双减”之前,小学生作业负担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些作业多为机械式、重复性的作业。“双减”政策一实施,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减少,这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出了“考题”:如何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摒弃以往机械、重复、一刀切的作业模式,优化作业内容,改变作业形式,增加作业内涵,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作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业的主人,从而逐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助推“双减”政策的落实。本文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为例,谈谈优化作业设计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作业内容,从统一走向分层
好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它包括基础类作业、提高类作业和拓展类作业。它既要让基础较弱、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基本会做,能从作业中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又要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敢做、想做,满足他们对未知的挑战。分层作业设计虽体现了梯度性,但不能高不可攀,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树上的果子。
例如,笔者设计的《观潮》这一课的作业单:(1)认识新朋友(看拼音写词语)。(2)我知道这些词语的近义词。(3)课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4)模仿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场面,写一写雨越下越大的场景。在这份作业单中,第(1)、(2)题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3)题是提高类题,第(4)题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具有挑战性的拓展类作业。
分层作业的更高形式就是个性作业。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适当增加个性化作业,让那些不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学生能发挥特长,张扬个性。
例如,学习《秋天》一课后,教师可以针对这些学生的需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愛好,自行选择以下作业来完成:喜欢唱歌,可以搜集有关秋天的歌曲来唱;喜欢朗诵,可以在秋天的田野里高声吟诵赞美秋天的诗词;喜欢写作,可以去写一篇“秋色赋”;喜欢绘画,可以去画一幅“金溪秋景图”;喜欢摄影,可以用相机去留下这美丽的秋色……
二、改变作业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在“双减”政策下,基于低年级学生无书面作业的大前提:一年级,我们采用亲子阅读的方式,增进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进亲子关系;二年级,在加强学生经典诵读能力的同时,教授学生“读、画、标、圈、注、组”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中高年级,我们则设计了搜索类作业、实践类作业、观察类作业、跨学科类作业。这些不同形式的作业,让作业设计从单一走向多元。
1. 知识与能力并举。设计搜索类作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搜索类作业是一种开放式作业,对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很好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课本知识。
以教学《七律·长征》一诗为例。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长征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长征精神呢?笔者在教学之前,布置学生观看与长征有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故事,同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这样,学生就初步感受了长征的艰难,对长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本诗,学生就基本能够感悟到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了。学完这首诗之后,笔者又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毛主席诗词的作业:在下一次的语文课上,比一比,看看谁搜集得多;读一读,看看谁读得好。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积累了知识,还锻炼了搜集资料的能力。
2.“动手”与“动眼”齐飞。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动。如何让学生在作业中“动”起来呢?
以教学《竹节人》一课为例。在教完《竹节人》一课后,笔者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竹节人,并将做好的竹节人带到班级来,大家一起来印证竹节人是否真如文中所描绘的那般好玩。在第二天的课堂上,笔者和学生展示完各自做的竹节人后,开始现场PK,整个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气氛。接连几天,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都很高涨。
除了“动手”,小学语文作业也强调“动眼”。低年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动眼”作业,让学生从小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预习类观察:如在学习《秋天》一课之前,教师可设计预习作业——去大自然中观察秋天,去体会秋天的美丽。印证类观察:如学完《画杨桃》一课后,教师可设计从多个角度观察同一物品的作业,让学生第二天到课堂交流。我们发现,预习类观察能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为顺利学习新课做好铺垫;而印证类观察则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
3. 变“封闭”为“开放”。“双减”政策出台之前,很多语文教师设计的作业都“万变不离语文”,所涉内容大都跳不出语文课本、语文课堂的圈子。而今,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寻求“突围”,跳出封闭的语文空间,将语文与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知识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封闭”向“开放”发展。
例如,在教学“习作:多彩的活动”时,可以通过体育课组织学生开展拔河、打篮球、踢足球等活动,将习作与体育学科进行融合。又如,低年级的《对韵歌》《三字经》《拍手歌》等短小、富有节奏感、明快的课文,可以跟跳房子、跳大绳、丢手绢等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三、增加作业内涵,渗透人文于知识
过去学生完成作业仅仅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将当天学习的生字字音读准,词语会写会用,内容能够复述,等等。这样做是没错的,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巩固知识,就可能忽略了其中的人文内涵。因此,增加作业内涵,渗透人文精神于知识巩固之中,应是“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可做的尝试。
例如,在布置“习作:我眼中的杨时”这一作业时,笔者设计了5张任务单:任务单一,在资料中了解杨时文化;任务单二,在校园中寻找杨时文化;任务单三,去杨时纪念馆感受杨时文化;任务单四,课堂上交流杨时文化;任务单五,“习作:我眼中的杨时”。
通过本次习作,作为杨时小学的学子,学生对闽学鼻祖杨时的了解不再仅仅是停留在“程门立雪”这一故事上,而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从杨时的人生轨迹中汲取了德育精神营养——孝老爱亲、信念坚定、谦恭好学、尊师重道、诲人不倦、爱惜光阴、立志成才,更进一步体会了杨时小学“诚于己、诚于人、诚于学”的核心校园文化。
总之,在作业设计时,我们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真正让语文作业设计实现量的减负和质的增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将乐县杨时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