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龙有站 瑞雪迎春

2022-05-28李溢春

中国铁路文艺 2022年5期
关键词:天佑瑞雪小站

李溢春

2022年春天,奥林匹克圣火再次在北京点燃,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如果说,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与改造升级后的京张铁路北京至延庆段S2线开通运营,由此拉出“长城号”和谐内燃动车组一年一度“开往春天列车”的最美弧度,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自我的“集结号”,那么,2022年北京冬奥会与在世界首条智能高铁“瑞雪迎春”冬奥列车完美演绎出的中国速度,则无疑是厚重的五千年中华文明与世界美美与共,长城与京张并行、高铁与五环携手、中国与世界共舞,视觉冲击与精神震撼激荡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最强音”。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路网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1919年的初春,抱病参加远东国际铁路会议旧疾复发返乡途中的詹公天佑,最后一次登临长城,远眺京张铁路,面对国弱民贫、山河破碎的泱泱中华发出如此感叹!并于1919年4月24日弥留之际,心心念念依旧是:振奋工学工程师学会活动,以兴国阜民;慎选人才管理俄路,以扬国光;就款计工,唯力是视,建成汉粤川全路的初心梦想。

1905年,当修建京张铁路的隆隆炮声和震天动地的号子响彻山谷。一砖一石砌成的万里长城与一轨一枕铺就的京张铁路,开始并行与交会、穿越与相伴彼此成就,众志成城、救亡图存,挺起钢铁的脊梁。

太行八陉之一的军都陉,也就是关沟,是京张铁路的必经之地。线路依山傍水、蜿蜒曲折、艰难前行,亦如当年修建长城一样,一个在山巅期盼俯视、一个在谷底不屈前行,在不可为处创奇迹、在巨艰面前不低头,铁路线路蛇走龙行在青龙桥站,以“人”字形线路完成了神来之笔,并在这里实现了与长城的交会。

1909年10月,一声响彻山谷和云霄的汽笛,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横空出世。不屈不挠的国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有力回击“中国能修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还没出生”的狂妄论断而彪炳史册的同时,更唤起多少国人前赴后继投入民族复兴、富民强国的滚滚洪流与历史探寻的伟大事业中。

2019年12月30日,在詹天佑逝世100周年,京张铁路建成110周年之际,世界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开通运营,线路奇迹般恰好从青龙桥车站下方四米处穿越,在地理空间上新老京线路神奇般被定格为一个“大”字。

2020年12月30号,在京张高铁开通一周年之际,新老京张铁路立体交会点纪念碑在青龙桥站揭幕。

2022年1月6日,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全球首创时速350公里并搭建5G超高清演播室的“瑞雪迎春”号动车组鸣笛首发。

现如今,站在青龙桥车站的站台边,每隔一段时间,脚下都会有震动之感,也会从地下隐隐约约传来轰轰之声,这是京张高铁复兴号动车组在穿越青龙桥车站下方的八达岭隧道。动静之间,穿越百年。奔驰的复兴号列车、新老京张铁路立体交会点纪念碑,与百年老站矗立的詹公铜像共同见证国人筚路蓝缕接力赓续的精神家园和梦想起点。在万里长城的拱卫之下,詹公天佑之象神态如昨、目光如炬,背靠青山、仰望长城,向每一名来访者、拜谒者、奋斗者讲述着关于长城与京张,彼此成就且共同独有的故事与传奇。

青龙桥站,始建于1908年,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脚下。

1951年,杨存信的父亲杨宝华来到青龙桥车站任扳道员,11年后杨存信就出生在车站对面铁路宿舍的石头房子内。杨存信生在车站、长在车站、每天看着火车奔跑、枕着汽笛入眠,青龙桥车站的一花一草都记录着他的童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曾经是他的玩伴,詹公天佑之象以及背后的坟茔更是他再熟悉不过的“家人”。

20歲那年,他接过父亲手中的信号旗,正式成为青龙桥车站一员,成为一名铁路职工。从扳道员到助理值班员、从车站值班员到小站站长,十年磨一剑。青龙依旧,汽笛如常,曾经的车站娃成了一站之长,这一干又是近30年。“视公事为家事”是父亲当年对自己的嘱托。可是如何做、怎么干,一向严肃的父亲并没有更多交代。干好本职工作、不出事,别给单位添麻烦,不给父亲丢脸,一直以来杨站长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这座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小站,到底蕴藏着什么巨大的魅力?“象”为什么不是“像”?当年詹公天佑铜像基座上到底有没有刻字?那些散落在铁道两旁横平竖直的神秘符号是什么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杨站长发现来车站游览参观甚至不远万里慕名而来拜谒的旅客、游客络绎不绝,提出的各种疑问与咨询也不断困扰和拷问着他。

一次,著名的国际长城保护友人威廉·林赛来到车站,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1923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载的青龙桥车站系列老照片,杨站长的心彻底被震撼了,原来小小的青龙桥车站、短短的京张铁路线,让中国在全世界居然有这样的地位和口碑。从此,保护好小站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发掘他不知道的青龙桥、讲好京张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成了杨存信站长除日常工作之外最大的事业,也是乐此不疲的嗜好。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京张铁路北京至延庆段打造游览长城京郊风景线进行线路改造升级,施工过程中发现特殊字样石碑的消息传来,杨站长第一反应这肯定与京张铁路有关,二话不说紧急动员车站职工和亲朋好友将石碑运回车站。看着这些刻着横平竖直符号的石碑,经过多方求教,谜底终于被揭晓。原来这就是早已不用的“苏州码子”,在阿拉伯数字没有在国内普及使用前,这就是咱中国人沿用的一种计数方式。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铁路?“苏州码子”石碑以及随后发现的京张铁路设计图纸,就是最直接、最有力的佐证。现在这些刻有“苏州码子”的石碑,就静静地屹立在青龙桥车站詹公天佑雕像不远的地方,不仅成了小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杨站长逢人必讲京张故事的重要内容。

“视公事为家事”。随着一个个闻所未闻的谜底被揭晓,一个又一个谜团接踵而至亟待解开,杨站长逐渐明白了父亲殷殷嘱托背后的良苦用心。他更像上满弦的陀螺,一有时间就跑书店、查资料、拜专家、收集老物件,积极奔走,呼吁保护修缮青龙桥车站。

2014年,他偶然看到一本京张铁路影集《1937猎影》,里面有青龙桥站的照片,他希望能找到原片。几经辗转,他找到了作者孙明经的后人孙健三,询问能否讨要几张原片放在车站内。没想到,对方十分愉快地答应了。

2015年6月30日,孙明经的后人将照片送到青龙桥站。这几张摄于1937年6月30日的照片,在78年后,又回到了青龙桥站。

1937年,国民政府组织了一个西北考察团,用文字和胶片将重要建筑记录下来。孙明经是其中一员,他拍下了数张青龙桥站的照片。当时的站长曾向他讨要这些照片,他也应允了。但没想到,一周后,卢沟桥事件爆发,未能成行。

杨存信的主动联络,让这个78年前的承诺有了兑现的机会。孙明经曾叮嘱后人,有机会要将照片赠予青龙桥站。如今,这些照片被放大挂在站内的墙上,杨存信对每一批来宾都讲起这个温暖的故事。

“我跟人讲那段历史的时候,就跟放电影一样,很有意思。”杨存信突然发现,自己早已被青龙桥站的历史吸引住,也愿意将“百年京张”的故事讲下去。

当2022年春天的脚步再次来临,一场不期而遇的瑞雪,将青龙桥车站与古老的长城装点得银装素裹,冬奥会的圣火刚刚在毗邻小站的万里长城上传递,激情飞扬、冰雪相约、长城内外、汽笛声声,夜色中被灯火点亮的长城闪耀于群山之巅,奔驰往返的“瑞雪迎春”复兴号列车,将塞外山城张家口与六朝古都北京紧紧相连。

一起向未来!2月4日,在静谧而古香古色的百年小站,杨站长观看了冬奥会开幕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他从1991年担任小站站长以来,在车站度过的第三十个春节,也是他即将告别小站退休倒计时的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几个月,对他来说每一天每一秒都是最后一班岗。不舍还是留恋,杨站长的心情无人知晓。亦如往常,每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再次笼罩小站之时,他仍保持着长久以来的习惯,早早地将站台和詹公天佑碑墓的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出生在车站,看着詹公天佑铜像,在老人家注视下长大的孩子,他的故事,他的一切,也许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本就属于这里。

“这是工业文明与古老中华文明交汇的地方。”至今依旧清晰记得多年前第一次聆听杨站长,一边指着对面山上的长城、一边指着眼前的铁道线,娓娓道来青龙桥车站历史风采的开场白。

歲月成就了历史,历史记录着岁月。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2019年,京张高铁通车。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2022年春天,这一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及奥运历史发展进程荣耀时刻的到来,勿忘过去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青龙有站、瑞雪迎春。在这里变化的是车速和国力,不变的则永远是万里长城与新老京张铁路共同赋予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之源,并且始终坚信,这种精神已经融入包括杨站长在内所有铁路人及中华儿女的血脉基因,一代又一代赓续传承。

猜你喜欢

天佑瑞雪小站
入口、入心……一杯清茶 三人小站 四成市场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瑞雪迎春
天佑中华
插画
小站人的情怀
新年瑞雪
Pasión por la medicina
天佑草原
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