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标准的小学生音乐能力提升方案实践研究
2022-05-27陈文娟
陈文娟
一、背 景
(一)两办文件的要求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个《意见》强调了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提出应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求在学生掌握必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艺术专项特长。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简而言之,“双基+四个能力”是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国家质量监测的要求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一轮、第二轮国家义务教育艺术学习质量监测工作。两次监测均以音乐课程标准、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素质教育导向,重点测查学生的艺术学习质量,关注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强调学生自觉参与艺术活动的意识。但在此过程中,对于“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求如何评价”等问题,很多教师还是比较迷茫的。
表1 《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音乐能力水平要求》
(续表)
二、主要做法
自2017年起,广州市黄埔区开展了小学生音乐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主要做法如下:
(一)以《课程标准》为基点,拟定区域性小学生音乐能力水平要求
《课程标准》对“双基”概念有清晰的界定,对实现“双基”的“课程内容”也有明确要求,并将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细化到1—2年级、3—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具体呈现,体现了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由于《课程标准》面向全国,加之各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别,因此还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实施建议。
在充分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经过与专家、同行及一线音乐教师的广泛交流,鉴于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普遍存在“唱不准、拍不稳、音乐表现力不佳”的现状,我们确定以《课程标准》为基点,将“双基”的要求提炼为“节奏感、音高感、结构感”三个能力项目,并以此为支点,以“内容标准”的学段要求为参照,拟定了《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音乐能力水平要求》(以下简称《水平要求》)。该《水平要求》分为三个层级梯度,分别对应于小学低学段(1—2年级)、中学段(3—4年级)、高学段(5—6年级)。
(二)以课堂为阵地,落实区域性小学生音乐能力水平要求
1.实验落实到“点”
我们在全区选取了不同特点的五所学校开展“点”的实验,并在开学初就着手对照《课程标准》和《水平要求》梳理教材,做好执教年级的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计划使用大单元设计思路,以“学期”为统领,以“月”为单元,细化、落实到“周”。同时,关注每一阶段应达成的能力目标,进行系统的、有内在关联的、整体的音乐教学。教师们根据计划有序实施教学,及时交流探讨,做好教学反思,并开展经常性的线上或线下专题研讨活动。
2.推广落实到“面”
我们主要通过讲座培训、课例研讨、常规教学等方式,进行区域性“面”上的落实。其中,讲座培训关注说明与答疑,旨在帮助全体教师了解《水平要求》的内容,理解横向能力点与纵向水平层级之间的关联,厘清《水平要求》与音乐教材的关系,等等。课例研讨关注实践,因此承担课例研究的教师既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坛老将”,又要有风华正茂的“青年干将”和初出茅庐的“教坛新秀”,才能对“用一个作品学习多个能力”“用多个作品巩固一个能力”“能力的递进”“素材的选择”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在集体教研活动的引领下,教师的常规教学有了方向和抓手,也确保了“面”上的落实。
3.视导落实到“人”
教学视导是区教研员与一线音乐教师广泛接触、深入探讨课堂教学的绝佳时机,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灵活性等特点,不仅是深受音乐教师欢迎的教研方式,也是落实到“人”的具体措施。仅2020学年,教研员教学视导就达到百余节次。
立足课堂,以点带面,以人为本,在实践中检验和落实《水平要求》,使教师们对学生的音乐能力水平要求更加明晰,能够踏实践行基于能力的,按规律、讲规范、有递进的音乐教学。
(三)以测评为手段,制订区域性小学生音乐能力评价方案
只知道教什么、怎么教是不够的,了解教得怎样、不足在哪里、如何改进也很重要。因此,研究组参照国家义务教育(音乐)质量监测相关办法和要求,研制了与《水平要求》相辅相成的《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音乐能力评价方案》(以下简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演唱测试、纸笔测试和质量分析三部分内容。
其中,“演唱测试”包括音程构唱、歌曲演唱、旋律视唱和班级合唱四个项目,具体的测试内容、测试办法与评价要点如下:
表2 音程构唱
表3 歌曲演唱
表4 旋律视唱
表5 班级合唱
“纸笔测试”只在3——6年级进行,分为区测试和学校自主测试。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能出题、出好题,我们成立了区音乐题库建设组进行专项研究。题库组按音高音长、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旋律进行、体裁形式、曲目积累等12个能力点分组进行试题设计和音响制作,之后经过梳理和提炼形成题库,分享给全区各校在自主纸笔测试时选择使用。
“质量分析”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理性分析的重要过程,也是《评价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区层面会根据抽测情况撰写质量分析报告,突出对学业质量的剖析和反思,弱化对校际排名的分析,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还要求各校在期末提交一份指定年级的学业质量分析案例,由区层面汇总整理后形成总报告,并选出质量分析优秀的案例,分享给各学校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
《水平要求》与《评价方案》是对广州市黄埔区各校小学生音乐能力的底线要求。“下需保底,上不封顶”,对于能力较强的部分学校,我们鼓励其探索制订高于“区水平要求”且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水平要求”。《评价方案》与《水平要求》互为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面向全体小学生的音乐能力提升。
(四)以规范为抓手,提升本区域音乐教师能力水平
要想学生做得好、唱得美、有能力,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教学常规”用简明的语言,明确了音乐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图1
我们坚持开展“音乐教师唱练活动”,所采用的唱练形式和方式为:集中现场唱练+自主唱练+线上互动交流学习,唱练的素材包括单声部和二声部曲谱及中国民歌。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唱练,加强音乐教师对自身演唱音准、节奏、分句的控制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强化多声部感受、控制和表现能力,夯实并提升总体专业能力。唱练活动能够让教师的耳朵更加灵敏,对声音的要求更高,多声部的意识增强,音乐表现也更加细腻和丰富。
三、主要成效
(一)形成了小学生音乐能力提升方案
经过四年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主要由《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音乐能力水平要求》和《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音乐能力评价方案》组成的《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音乐能力提升方案》(以下简称《提升方案》),明显提升了学生的音乐能力。在演唱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喊唱现象基本消除,形成了轻声、直声、有气息支持的自然歌唱习惯,并注意到歌唱礼仪;学生的音准、读谱能力明显提升,也增强了歌唱的准确性、完整性、流畅性和表现力。在纸笔测试方面,如表6所示,两次测试的对象均是同一批学生,虽然测试结果还不够理想,但全区平均分大幅提高了近15分,学校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在缩小。
表6 2019学年下学期、2020学年上学期纸笔测试结果
(二)促进了区域性小学音乐教育均衡发展
2019年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艺术监测结果报告》显示,在音乐表现均衡方面,我区四年级音乐教学水平处于校间差距较小、学生学业成绩中等偏上的位置,是广州市达到校间差距低于15%目标的三个区之一。因此,《提升方案》对促进我区小学音乐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广州市黄埔区九龙第三小学为例,虽然这是一所农村小学,却是我区践行“面向人人”的音乐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校。2020年12月29日,该校举办了“乐声同鸣,和美欢唱——广州市黄埔区九龙第三小学第一届班级合唱音乐会”,在学校唯一一名音乐教师的组织和指挥下,学生们质朴、和谐、美好的歌声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2021年5月,在“广州市农村音乐课堂教学展示专题区域联合研讨会”上,有学者对该学校的音乐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树立了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观
广州市黄埔区音乐教研团队制订的《水平要求》和《评价方案》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和测评工作中,帮助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学生音乐能力是什么,有什么梯度,音乐教学的目标在哪里”,更加关注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基础音乐能力的音乐教学,也更加重视对自身专业性、规范性、审美性的要求,使音乐教师树立起良好的音乐教学质量观,加深了对音乐学科课程价值和内涵的理解。
结 语
音乐学科富有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既有严谨的知识体系,又有不同阶段的能力要求。实践证明,《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音乐能力水平要求》和《广州市黄埔区小学生音乐能力评价方案》均对学生音乐能力建构、音乐素养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该研究还有很多不足和困惑,如《水平要求》如何与现有教材更有效结合?目前,我区的评价方法比较传统,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增加评价的效度、信度和广度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我们研究组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深入研究,逐步规范完善,继续为小学生音乐能力提升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