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古典园林的现象透明性分析
——以拙政园、留园为例

2022-05-27肖龙斐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3期
关键词:游者拙政园视线

肖龙斐

(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有关透明性的研究源自于希格弗莱德·吉迪恩撰写的《空间、时间与建筑》,将西方绘画作品与建筑相关联,提出透明性的概念。1944年,戈尔杰·凯普斯在其《视觉语言》中将“一种互相渗透且在视觉上不会彼此破坏的特征”定义为“透明性”。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里引入了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解释人类的感知作用原理。柯林·罗的《透明性》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对字面透明性与现象透明性进行区分,借助两者在绘画中的区别,类比到建筑空间中,揭示了勒·柯布西耶的加歇住宅中的现象透明,并提出实现此空间特性——空间层化系统。霍伊斯里在《透明性》中强调了现象透明性作为空间组织的手段,归纳了两重以上的空间参照体系相叠合、缝合空间等具体的实施手法。此后,学界开展大量关于现象透明的研究,也有部分成果引入到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研究当中。

在引入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应考虑中西方建筑空间背后的文化异同,现象透明性不能仅通过对西方建筑空间研究归纳的表征特点笼统地套用体现其自身,而应该把握现象透明性的空间本质,探讨在园林空间中独特的表现形式,以期对江南古典园林空间提供参考。

1 现象透明性之空间本质

“透明性”是指肉眼通过空气、玻璃等透明介质得到更多的空间信息,现象透明性则是指通过当前的空间组织结构,以人自身的体验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空间含义,即通过某种设计手法实现空间的多义解读。现象透明性空间描述的是种去中心化、矛盾性、模型两可、流动性的空间。若说字面透明性是在横向上增加了空间的多样性,现象透明性则是致力于在纵向上提高空间的丰富度。多样性是单一性的总和,而丰富度则是可能性的叠加。过去的单一空间忽略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使人顺应其强迫力,实现效率的提高。如今,人们试图从“单向度的人”中挣脱出来,实现人性自身的完备,现象透明性的空间启发使用者调动自身的探索和理解能力,允许人们进行多种甚至是矛盾的解读,默许不清晰的自然存在,帮助人们从过去割裂的、单向的环境中逃离出来,从中找到定居于此的意义,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中国传统空间中,江南古典园林是涵盖可能性最多的建筑空间形式之一,它所容纳的行为、空间感受、空间功能的复合都体现着现象透明性空间的本质特点——多义,研究基于此特点,以拙政园和留园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2 固定视点下的空间维度矛盾

古典园林景观布局之精密、路径之回环,时常使人在某一观察点感受来自不同方位的空间,出现三维空间上的矛盾。其矛盾通常是当前空间进入视野并引发联想或感觉产生的,它驱使游者反复阅读,空间不断地渗透、交融、干扰,从而导致持续变幻不定的空间层次。在其矛盾的驱使下,游者对空间的阐释更加多元化。

在留园入口序列“长留天地间”的门匾前,由于受到光线、植株等自然要素与漏窗、路径等人工要素的指引,游者结合自身的感觉或联想可能暂时将东、北及西北3个方向上的空间均判定为选择对象,产生空间维度矛盾;而后续通过身体的介入进一步认识并取舍,游者发现东侧空间只是1处蟹眼天井,它所暗示的空间戛然而止。此时若为古木交柯的景色或正对视点的漏窗所吸引,则沿西北方进入留园的中部山水景区;若恰于阳光充盈的午后到达,也可能追寻着北侧的漏窗投落在地面上的斑驳光点进入留园的东部建筑景区。此2种完全不同的游园体验,也使游者对留园空间产生不同的解读。回顾初始在那处牌匾前产生的空间维度矛盾,最终让游者寻求到自身的答案,它是调动游者建立游园体验的源头之一。

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产生的空间维度矛盾主要来源于建筑形制本身。梧竹幽居平面为一方亭,在四壁开凿等圆门洞,无论正对哪个门洞,其余3个门洞外的空间也会为游者所留意,但是由于四面墙壁的遮挡,游者无法完全把握其背后的空间,由此形成空间维度矛盾。这种建筑形制本身对视线形成一定约束,从而使游者对视线未及的部分展开联想。若将周围的围护构件全部去除,视线没有任何遮挡,则不会对其背后的空间产生疑惑,完全地暴露在人们的视野中;若套用寻常亭子的样式,柱子虽然干扰了游者对连续景面的观察,使游者侧重于不同的取景面,但是它对于空间形制本身并不造成困惑,游者仍能清晰地认识到其背后的空间秩序;而若对围护构件进行严格限制,也不会形成空间维度矛盾,因空间维度矛盾是由当前空间进入视线引发联想产生的,完全限制了视线,则切断了联想。

边界的模糊也常使空间呈现出模糊暧昧、层叠多义、同时性与矛盾性的特点,使人产生视觉维度上的矛盾。例如拙政园东复廊的围墙通过漏窗、植株、山石等元素一步步削弱了白墙清晰的边界感,空间似隔非隔,于是本来完全被限定的空间与外部相联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加强了整个园林空间内部的联系,体现了一种“容纳与平衡”的状态。

拙政园西部高低起伏的水廊则借用了水体的镜面反射,扩大了空间感。水体本身受自然要素的影响,有时澄明如镜,有时涟漪泛泛,镜面反射的变化进入视野中,空间感则随之产生变化,使游者难以把握真实的空间尺度。

3 动态视点下的空间变化与流动

在身体路径的介入下,由于视觉路径先行,身体路径与之或矛盾、或统一,空间也随之呈现出变化性和流动感,对于空间的理解也随之发生改变。

留园入口的序列空间至开阔景面的空间变化如图1所示。在A入口处,视线被巨大的屏风收束,屏风背后庭院的光线提示空间;行至B时,视野在小院得到暂时的开阔后再次由廊道收束;在C处,视线透过漏窗,隐约可以看到背后空间的存在;D处两个相对的蟹眼天井逐步打开收束的空间;在E处再次得到较为开阔的视野,这里有个精妙的空间处理,屏风遮住了廊道前行的方向,使游者在转角处对屏风背后的空间产生迷惑;转到F处便到了“长留天地间”的匾额前,预示着游者即将到达留园的核心景区。经过G处漏窗及隐约浮现的景色和H处的门洞与窗洞这最后一个空间收束,游者终于行至豁然开朗的I处。在整个过程中,空间与空间的衔接本身形成一种韵律,视线随着空间收放而开合,空间不断地变化与流动。身体路径与视觉路径在游览过程中完成矛盾与统一。

图1 留园入口序列

动态视点下的空间流动还体现在园林空间的廊道当中。园林的廊道空间有两大特点:①柱廊 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围合构件;②曲折 在拙政园柳荫路曲,柱与柱之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取景框,园林中的廊通常对应转折处布置相应的景观,随着身体路径的介入,视线在各个“取景框”中应接不暇,景点在多个取景框中呈现出不同的景面,景面交叠层化,产生迷离的空间感,进而激发游者对空间深层意义的主观感知。在石上纯也设计的KAIT工坊中也应用了类似的原理,人们穿梭于305根细长、断面和角度都不相同的扁平柱之间,这些柱子隔断出灵活流动的小空间,建立了微妙的空间关系,人的视线在由柱子组成的取景框内不断切换,多样性行为也在此地被激发。

拙政园芙蓉榭则是主要通过营造矛盾的空间印象使游者体会到空间的变化与流动。出于对建筑观测地点的限制,对应主要视点界面的差异化处理,使芙蓉榭给游者带来完全相反的空间印象:正立面轻盈玲珑亭亭立于湖面,而侧立面质朴敦厚与大地相联结。因此,从湖对岸观正立面或从驳岸处看侧立面,都只能得到1种空间感受,只有通过身体介入,亲身体验正侧立面的转化,才能形成完整的空间感知。

4 时间介入下的空间意境变化

园林是时空的艺术,它的魅力包含时间感染的成分,这根植于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其基本含义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表现在空间概念上是把自然视为人的基本生存空间。而一切事物,无不都是在空间中存在、在时间中发展的。在时间的影响下,不仅有季象、晨昏的交替,还有雨雪、晴晦的变化,而传统园林中的“时空一体”不仅是客观物理时间的参与,同时也要有人的参与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时空融合。因此,园林意境的变化不仅取决于时间的变化,同时也与心境的变化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相辅相成。

时间所带来的最普遍的变化是光线。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中提出特性和光线是指场所的一般气氛。光线作为“再现”自然中时间性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个空间的整体氛围,它常常使眼前的实景转化成心境而流露出某种“感情”,它的引入和表达在园林空间中至关重要。如若游者上午抵达留园通往东部建筑区的廊道入口处,在从通往中部与东部的路径选择时,这道廊子并不如在面前展开6扇漏窗的古木交柯更加吸引人;午后,廊子的漏窗投下团团疏影,展现出江南园林的含蓄、对时间的敏感以及带有生气的脆弱。

我国自古以农耕文明为主,节气、季象意识深入人心,除光影的表达外,季节变更也是意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上文提及的拙政园梧竹幽居适宜四季观景,春季观竹、夏季赏荷、秋听松声、冬看冰凌,季节的更替自成韵律,与空间共同作用于游者的审美感知中。

5 结语

现象透明性空间的本质是多义。静态视点下的空间维度矛盾是游者借由自身的视觉与联想对空间进行解读;动态视点下的空间流动则需要游者身体力行地介入空间中,通过体验对空间形成完整的感知。以上均使空间呈现多元、去中心化、统一与矛盾并存的多义性。上述研究仅作为对江南古典园林的现象透明性分析,以期为实现这一空间特性的手法探究提供参考,并运用于建筑设计当中。

猜你喜欢

游者拙政园视线
王新开
基于ShuffleNet V2算法的三维视线估计
要去就去视线尽头的山
那座山
菩萨蛮·游鸡公山
风雨拙政园
林泉幽致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