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晋蒙边境地区典型性生土民居形态类型研究
——以阳高县义和村为例

2022-11-24李鹏涛李家华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3期
关键词:土坯青砖窑洞

冯 沛 ,李鹏涛 ,李家华

(1.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3.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0 引言

生土民居丰富多样,是我国传统民居的重要分支,由于其良好的物理性能在技术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黄河流经大半个省境,沿岸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居住于此的人民因地制宜,建造众多风格各异的生土民居。阳高县义和村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晋蒙边境地区,紧邻内蒙古中部,作为曾经明末清初“走西口”移民活动线路中的关键途径节点之一,众多晋中汉人经由此地进入内蒙古地区繁衍生息,而后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众多生土民居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该地域影响。该村庄现存生土民居30余套,建筑现状较为完好,留存时间跨度近百年,在该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其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地域的建筑特征。

1 义和村生土民居概况

义和村位于晋蒙交界处,地处阴山山脉脚下,坐落于沟壑之中,地区多断山面,呈阶梯状,山脚处山势较为平缓的区域作为居民的日常耕种活动所用,地处山西半干旱区,降水量较少,拥有随处可得的黄土资源,因此该地区多使用黄土、砖石搭建房屋。

虽同属黄土高原,但历史背景与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义和村生土民居形态上的差异与变化。义和村地处边关,该地及周边建筑轻奢华之风,重朴素实用,相较于晋中地区商业繁荣下气派豪华的大合院形式,院落狭小而质朴;相较于晋南地区多以石头为主的建筑形式,材料多使用土坯砖与天然断崖。

通过对村中生土民居平面形态、屋顶形态、立面形态3方面进行探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地区生土民居的演变逻辑。

2 平面形态类型

2.1 两窑并联的靠崖式窑洞

靠崖式窑洞在村中最为年久,有百余年历史,虽部分有所坍塌,但多数时至今日仍然保存完好,这得益于当地多高断崖地形,黄土层越厚,挖凿的窑洞越结实。选址多为平整断崖处,先经过人工修平断面,再进行挖掘开凿,这样开凿的一孔窑洞称为“单孔窑”,通常开洞整体尺寸较小,洞内稍显拥挤。为解决同一屋内多人口居住问题,人们开凿一间窑洞之后,在隔壁另行开凿尺寸相仿的一间作为里间,中间辅以拱形通道相连,这种形式称为“两窑并联”。为保证稳固性,过道往往狭窄,勉强一人通过。过道增设房门对内外空间进行分隔,外间直接连通室外,通常用作储物;里间则负责衣食起居,不单独对外设门,仅开窗,靠窗处设置火炕,旁立炉灶,通过炊事活动保证夜间长久适宜的火炕温度。若家中人口较多,则在里间深处增设火炕与炉灶,形成“一屋双炕”的形式。窑洞内部架设木梁与边柱的形式,木柱埋入窑壁,与土体形成整体,协助窑券抵抗上部荷载,其做法往往是在窑洞两侧架设木柱埋于墙中,2根木柱为1组,1屋常设2~3组,间距各有不同。随后在其顶部架设主梁,每2组木柱之间架设1道次梁,置于主梁之上,与窑顶相抵。这样的做法在该地区常见,与当地土质的强度有一定关系。

2.2 三窑并联的独立式窑洞

独立式窑洞在保留原始土窑洞居住习惯的前提下,给了人们更自由的选址,同时也为后期土坯民居的建造提供了思路。其由多个拱形窑洞组合而成,在平面布局上,延续当地靠崖式窑洞“两窑并联”的思路,多增设至三窑,呈“王”字形布局,即“三窑并联”,这样的布局也是较为合理的形式。该形式也被称为“一堂两卧”,即中间为起居兼储物的堂屋,两侧为卧室,满足家庭更多人口的需求。

独立式窑洞又名锢窑(当地俗称“券窑”)。受制于地形,依赖天然断崖的靠崖式窑洞无法满足人口日益增加的需求,故而在平地处,人们利用土坯砖建造的一种掩土拱形房屋,通常为一户人家在靠崖式窑洞旁另行建造。在建造方式上,为保证拱形弧度,通常先用夯土或砖石形成基墙,而后在其上用土坯砖起拱发券,最后上部覆土完成,立砖之间补以泥浆进行填缝。

三孔窑洞是最常见的平面布局形式,中间用作起居兼厨房,两侧房间或作为卧室,或腾出1间作为凉房堆放粮草。各个房间之间同样开设门洞相连,由于有了土坯砖的搭砌,过道相比靠崖式窑洞尺度较大,为确保稳固,通常加入多条木过梁,其上再砌土坯砖。宽阔的过道为窑洞内带来更舒展的视觉感受,同时,比起对崖壁内部墙体的凿刻,土坯砖的搭砌更接近标准拱形,所以独立式窑洞内部墙体更为规整平滑,用白灰泥进行抹灰处理,窑洞内干净整洁。

2.3 三间并联的土坯民居

土坯民居延续独立式窑洞“三窑并联”的布局,整体空间更为方正。平面形态上,土坯民居主要呈“皿”字形,即“三间并联”,此布局缩短了通道距离,增加了房屋使用面积,成为后来最主流的建筑形式。其中间为起居兼厨房的堂屋,两侧为卧室,或留一间作为储藏间。

随着逃荒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贸易往来开始兴盛,其他地方的木材得以流通到义和村地区,依赖于土坯砖与木材的土坯民居逐渐兴起并成为义和村生土民居后期的主流建筑形式。它不再受限于地形,继承独立式窑洞平面布局的特点,大多为多间式平面形态,三开间的形式最普遍,即入户门置于中间,里间分置两侧,通常一间里间作为起居,另一间作为凉房储藏用,此种设置使行动流线效率最大化,同时拥有更大进深,人们往往会在堂屋深处再划分一间隔间,堆放其他生活用品。建造利用木构架作“骨”,土坯砖作“肉”,在保证木构架相对轻便稳固的同时,兼具空间灵活布局的特点,增加了房间开间与进深,扩大了房屋使用面积。没有厚重的拱券设计,土坯砖搭砌的隔墙不再厚实,大大缩短过道距离,明亮且通透。

3 屋顶形态类型

3.1 稻草泥平屋顶

独立式窑洞得益于自身结构的稳固性,先由拱形结构搭砌而成拱形屋顶,随后使用稻草与黄泥混合,平铺覆盖其上,待半风干时压平夯实,形成平顶屋面。延续传统靠崖式窑洞的居住习惯,屋顶往往尽可能厚实,但不会堆砌太高,以防荷载过大。独立式窑洞顶部的厚土层若不平整,雨后容易积水,屋顶易渗漏,于是人们经常在铺好稻草泥并夯实屋面后,有意制造较缓的坡度,将积水引流由屋檐排出,或者铺设铁制管道,连通屋顶至立面两窑洞口之间排出,下雨过后人们便会上屋顶扫除多余积水,并用新的稻草泥进行填补修缮。在屋顶边缘处,通常沿屋顶四周铺设1圈3层以上的青砖挑檐,各层青砖的平铺方式各异,形态不一,形成一种简约朴素的纹理,既达到美观效果,又保护屋檐免受风雨侵蚀。

3.2 黏土瓦坡屋顶

土坯房屋的屋顶采用木构架样式,运用柱、檩、椽等构件进行搭接,形式多为坡屋顶形态。义和村土坯民居的坡屋顶分为单坡屋顶与双坡屋顶两种。作为坡屋顶的基本单元,单坡屋顶有着造型美观、经济实用的优点。早期村中院落大多紧邻而建,为防止雨水排于院外的巷中影响行路,故而将水优先排于院中,这也符合我国传统礼仪,而且义和村地区雨季集中,但降水较少,将雨水汇于院内便于收集贮存,可用于洗衣、清洁等。双坡屋顶民居多为后来建造,经济条件尚可的居民多建造双坡屋顶房屋,屋顶使用黏土瓦铺设,山墙常辅以青砖加固。双坡屋顶的人家通常院落较大,屋后有储物场地或空白区域,故在排水选择上较为自由。坡屋顶多架设双层椽,飞椽的设置增加了雨檐挑出的深度,既保护墙皮免受大量雨水冲刷,同时也增加屋檐的美观度。

4 立面形态类型

4.1 外方内拱的立面形态

义和村的窑洞在立面总览上,靠崖式窑洞与独立式窑洞立面形态相似,均以拱形洞口为主,由窑脸的门窗要素作为主要外观表现,立面其他部分无过多繁杂装饰。两者立面形态的区别在于靠崖式窑洞两侧边墙无明显规划的界限,随崖壁延伸而出、崖壁结束而止;而独立式窑洞单独建造,由土坯砖搭砌而成,故有清晰边界,侧墙垂直而平整。

黄土沟壑区的坎边多呈坚硬或半坚硬状态,在造型处理上不易进行精细化创作,精微的修整极易出现裂缝,所以靠崖式窑洞的拱券多呈现不完全标准的圆弧形态,有些窑洞口两边会增加土堆进行加固,因为洞口切坡及弃土也会引起牵引或推动式滑坡。窑洞的窗户为了保温和防风沙侵袭,基本不做开启扇,几乎为全封闭式,保证了良好的隔绝效果。一般使用厚麻纸糊在窗户上,有限的窗洞及窗纸透光效果的欠佳导致屋内幽闭昏暗。基于本土文化底蕴,窗户均采用木制窗棂,靠崖式窑洞作为建村早期建筑形式,窗户的样式稍显简约粗糙。窗棂多使用规则的几何图形重复排列,制作起来较为简便,条件较好的家庭会制作略复杂的图案,如植物花卉的象形图案等。

作为同一立面形态类型的独立式窑洞在立面装饰上稍显丰富,因为先用土坯砖搭建基墙,进而在其上起拱发券,所以侧墙与外部有明显分界,通常为垂直墙面,笔直简洁。土坯砖的使用使窑洞样式建筑的位置与造型有了变化,模具化生产的土坯砖有更光滑的平面,人们往往在用土坯砌好本体后用混杂着纤细草料的泥浆涂抹墙面,达到平坦整洁的效果,同时也避免雨水对内部土坯砌块的冲刷。独立式窑洞设有青砖搭出的挑檐,但挑檐较短,一方面保护屋顶边缘,另一方面也对立面轮廓线条起到一定的强调作用。同样的圆拱造型,高窗的设置给屋内更多的采光,窗户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由圆弧的窗框将窗棂固定其中,贴上麻纸形成半圆形窗户;下半部分为正常方窗,根据不同窗洞大小具有不同的形状组合方式,常见形式有两分式、三分式。

4.2 内外方正的立面形态

木构架的运用赋予了土坯民居更严整的线条,外轮廓棱角分明,立面各部分清晰明确,整体呈现方正的三段式结构,即铺瓦屋顶、木制窗户与土坯坎墙,由上至下层次分明。

土坯民居运用丰富的构件,立面形态更显精致细腻,其檐柱往往暴露在外,墀头大多由土坯砖搭砌,也有用青砖搭砌的,紧贴檐柱,上部盘头部分中挑檐木牢牢深入檐柱里侧山墙,成为上面砖层牢固的基础,在挑檐木上方叠砖逐层向外延伸。由于当时缺少经济与建造条件,往往没有加入戗檐,改为叠层的青砖,不过只有单薄的一列,通常叠砌6层青砖,上抵连檐。该时期的山墙仍是土坯砖搭砌,外部涂抹掺杂草秆的黄土泥浆,人们往往会用青砖搭砌角柱,而且在山墙的上半部分同样搭砌不同样式的青砖图案作为遮檐,以防止雨水的冲蚀。

没有了对断崖的依赖,土坯民居可任意选择向南朝向,获得更多的采光条件,且以土坯砖作隔墙,大大缩短各房间间距,往往房屋正面开设巨大幅度的联排窗户。正立面可垂直分为3个部分,上部为屋顶部分,上铺整齐黏土瓦,且有秩序感极强的“单层椽”“双层椽”装饰,极具美感;中间为窗户部分,纯木结构,各扇开窗层次分明,边缘两侧边柱有时会埋入墙中,有时会半露于墙外,每个开间中的窗框布局也通常为左、中、右三段式,中间为大开窗,两侧为小开窗;底部为土坯砖搭砌的坎墙,人们也会在外部包围1层青砖,干净整齐,在屋檐排水后保护墙根免受雨水溅湿,保证坚固与整洁。

5 结语

义和村地理位置特殊,是“走西口”移民活动线路的重要节点之一,大量晋中汉人为躲避灾荒,途经或由此出发前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定居生活,后伴随商贸等活动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文化交往密切,生土民居建筑形态也随之传播过去。义和村留有一定的生土民居,大部分仅是轻微破败,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纹理。在当前生土民居被大量拆除、废弃的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该地区所独有的历史建筑遗产,是探讨新旧发展矛盾的关键。无论是作为建筑历史研究,还是后续发展开发,都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通过对该地区现有生土民居的调查与研究,可为当地生土民居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土坯青砖窑洞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青砖黛瓦,相守千百年
民主,方能打破“历史周期率”——毛泽东与“窑洞对”
说文解字
烈马
细小苍茫
乡间土坯
陕北窑洞民居
难舍老家的土坯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