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院校运动医学课程改革初探
——以沈阳体育学院为例

2022-05-27孙明立郑锡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教研室实验班

孙明立 郑锡明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指出“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降低疾病损伤和疾病功能恢复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随着全民健身和竞技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运动损伤发生率攀升,运动损伤的康复需求也越来越多[1]。“体医融合”是推动“健康中国”的重要技术路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全民健康战略规划,该纲要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性健康干预,从“重医疗”向“重预防”转变,使健康关口前移。因此,融合体育与医学共同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将备受青睐,运动医学人才正是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急需的一类人才。因此,运动医学人才是“体医融合”必需的贡献者,在预防、治疗、康复及保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体育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医学的互补支撑,在体育院校课程中贯彻医学知识,运用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及科研方法,科学指导运动,监督体育锻炼,实现体育与医学的学科优势互补[2]。

体育院校不仅培养体育人才,同时也是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体育健身指导员及运动医学护理等“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成长摇篮。体育院校实施“体医融合”教学,必须以体育学科为基础,同时注重学习相关的医学理论知识,把医学急救、预防和康复融入运动医学等课程中,有助于运动医学学科发展,也有助于早日实现“健康中国”。

运动医学是一门将医学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和职业需求,准确定位体育的特殊功能,深挖体育和医学教育的内在关联性,促使二者深度融合,以此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3]。

运动医学教研室通过分析运动医学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开展运动医学课程的改革探索研究,计划通过客观科学的理论分析、测试评估及反馈调整、大规模施行等环节,最终总结出一套适合不同专业及层次的课程建设方案,改革路线设想如下(见图1)。

图1 运动医学课程建设改革实施路线

1 授课教师对课程现状进行全方位、多维度分析

1.1 运动医学课程开设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医学院校和体育类院校及部分综合院校陆续开设运动医学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开设时间均较短[4]。而且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无论是供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还是针对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及运动康复与健康等专业的《运动医学》教材都非常有限,版本更新也不及时。因而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可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5]。运动医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多参照其他课程的培养经验,且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容易忽视运动医学课程授课对象的特点及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

运动医学课程开设在体育教育学、运动康复学、社会休闲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等专业,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因专业、受教育背景和基础知识不同,而在课程学习和知识掌握及应用方面差别很大。而且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职业规划以及社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运动医学课程除覆盖本科生外,还是运动康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之一,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及方向性又与本科生有很大的不同[6]。

1.2 多角度收集和分析当前课程教学要素,总结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学生视角

授课教师通过设计、发放电子化调查问卷分别在学期中、学期末及期末考试后,收集学生普遍反映的教学难点;汇总从学生视角期望运动医学课程教学进行改进的方向,并通过调查问卷中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和细化调查内容。

1.2.2 授课教师视角

教研室组织授课教师讨论影响教学进度及学生考核结果的问题,并由教研室主任带领授课教师一起分析时代背景下,运动医学课程需要调整的宏观方向及具体细节;综合分析当前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要点。

1.2.3 教学管理部门视角

教研室邀请教学管理部门从管理视角遵循国家发展策略,根据学校及学科发展规划,考虑学生就业形势及社会需求,分析时代背景下对体育院校运动医学课程的发展要求。

2 基于“体医融合”背景提出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规划

2.1 整合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视角分析结果,制定运动医学课程建设总则

教研室根据教学管理部门提出的运动医学课程发展宏观方向及政策指引,基于授课教师讨论课程现状汇总出的关键问题,对课程设计进行总体规划,制定课程建设基本原则。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根据学生视角收集内容,结合教师讨论结果,将课程建设进一步细节化、具体化

教研室结合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到的学生普遍反映的学习难点及期望改进方向,组织授课教师集中讨论分析影响教学进度和考核结果的问题,并结合“体医融合”背景下运动医学课程需要调整的细节,逐一确定运动医学课程建设中需要改进的关键点。

2.3 实行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特点进行课程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运动医学课程建设改革中,教研室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和层次学生的特点及学生对运动医学课程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课程总体设计。教研室通过分析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学生特点、学习重点及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讨论课程建设各个亚类的具体规划。

2.4 通过组织授课教师参加临床实践真正实现“体医融合”

教研室组织授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康复中心和运动训练队参观学习,亲身接触运动损伤的真实案例,了解运动损伤的常见类型及损伤原因,观摩运动损伤的救治和康复治疗,从而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心得相结合,真正实现“体医融合”背景下对运动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设计具体化。

2.5 制定个体化的运动医学课程建设细则

2.5.1 结合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研室汇总对课程现状全方位、多维度分析的结果,找出运动医学课程中确实需要改进的关键点,根据关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总体规划细则。

2.5.2 制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运动医学课程建设的具体方案

教研室根据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及学习重点,进一步细化运动医学课程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结合运动医学课程建设及教学大纲,个体化制定课程建设的细节。

授课教师通过在课件中增加运动损伤案例,优化教学资源;线上播放关于运动损伤案例及处理措施的教学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线下答题,实现混合式教学,丰富教学模式;在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实验课及课外实践,丰富教学内容;除期末考试,还增加案例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制订诊疗或预防运动损伤方案)及实验课考核,丰富考核方式。

3 试行运动医学课程建设新方案

3.1 分组对比新方案及传统方案

计划在新学期开始,教研室组织开展分组教学,将同一专业的学生按自然班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新课程建设规划方案教学,对照班继续沿用传统方案教学。

3.2 实验班及对照班统一考核及评估

学期末,教研室组织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统一参加考核,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考核成绩。通过电子调查问卷再次收集学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汇总并分类比较实验班和教学班学生满意度调查情况,并将实验班调查结果与试行新方案之前的结果进行比较。

4 课程建设新方案效果测评

4.1 汇总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学期中汇总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满意度、考核成绩,对学生满意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其他课程关联程度、实际应用性)、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理解程度、考核成绩优秀率、考核成绩及格率等各项指标进行全面、多维度的比较分析。

4.2 组织授课教师评估新方案,并与传统方案对比

教研室组织授课教师结合文献检索及问卷调查结果,基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集中讨论课程建设新方案与传统方案的优缺点,做到从事实出发,用数据说话。结合授课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体会,确定课程建设新方案中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的部分。并重点分析测评中,新方案有些指标未能明显改进的可能原因及意义。

4.3 结合学生调查问卷及教师研讨会结果微调细节

教研室结合学生调查问卷的汇总报告,根据授课教师分析结果,评价出课程建设新方案中优于传统方案的部分,继续沿用。对新方案中未优于传统方案的部分,再由教研室开展讨论,深入分析这部分方案未能优于传统方案的原因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无实际意义的部分,一般选择继续沿用传统方案,如有个别有实际意义却在新方案中未能改进的部分,需经教研室讨论并投票通过,采取微调新方案中细节的办法,并在大规模施行时重点观察这些改动细节。

4.4 整理出改革后的运动医学课程建设方略

教研室在初始设计的运动医学课程建设新方案基础上,根据学期末评估结果,结合教师讨论提出的需微调的细节,汇总、整合运动医学课程建设新方案文稿并对重点部分配有详细注释,上报教学管理部门审查后备案,为大规模施行新方案做好准备。

5 大规模施行新的课程规划

在新学期正式开课前,教研室邀请教学管理部门对运动医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集中培训,学习运动医学课程建设新方案,随后在校内各专业及各层次的教学班中,大规模施行新方案。学期中及学期末,仍收集学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以及考核评估结果,了解新方案的实施情况,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好准备。

6 结语

通过建设“体医融合”型运动医学课程,在运动医学课程中结合医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结合正确的健康知识,引导服务对象进行合理运动训练或康复治疗。帮助学生根据个体的体质及基础疾病,制订个性化的运动处方或运动康复方案,降低运动损伤风险,促进运动损伤或慢性疾病的长期康复。

该研究中,创新优化的教学模式设计及改革探索经验,将有助于打造体育院校精品课程,为同类院校提供借鉴,提高我国体育类高校对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能力,为实现“健康中国”储备人力资源,对当前开展的高校“双一流”建设规划具有前瞻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教研室实验班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走进大山里》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