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研究
2022-05-27李雅茹
李雅茹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中西方居民摄入高营养、高热量、高脂肪总量的不断增加,加之居民身体活动下降、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下,心脑血管疾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脑卒中等)频发,使得心脑血管疾病长期占据人类死亡疾病首位。
据统计,美国成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衰、卒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9.2%(2018 年统计达1.269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在死亡率中占第一位,患病人数约3.30亿,约占总人口的40%,已超过肿瘤性疾病死亡率[1]。
因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疾病刻不容缓[2]。各国开展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教育,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人们开始逐渐将饮食结构合理化,增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近年来,瑜伽练习备受各界人士青睐,练习者运用前屈、后展、倒置、扭转、平衡等体式,改善身体形态,具有舒展筋骨的效果。尽管人们对瑜伽的认知提升速度较快,但是瑜伽对身体的生理、病生理的研究较少。该文针对现在比较流行的瑜伽锻炼与死亡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展开理论综述。
1 瑜伽概述
瑜伽发源于印度,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世界瑰宝”的美誉[3]。流传到今天的传统瑜伽主要有业瑜伽、智瑜伽、奉爱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5个派别。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瑜伽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摆脱了单一模式,根据需求的不同,现代社会派生出很多瑜伽类型(见表1)。瑜伽在我国的锻炼发展方向更明确,动作更直观,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所以备受大众的喜欢。
表1 现代瑜伽分类
2 瑜伽从生理、病生理方面对心脑系统的影响
在瑜伽锻炼中,肢体练习主要以脊柱为轴,完成肌肉、韧带伸展等的各种姿势;强调外部修炼筋、骨、皮,内部修养精、气、神的“动静结合”的方法[4]。
在瑜伽原理中,人体沿脊柱从上向下有7个脉轮,这些脉轮控制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心轮位于人体心脏区域,由气元素控制,当做前屈、后展、扭转、伸展、倒立等体式时,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加快;机体神经和体液开始对内脏及各部分血管活动进行调节,满足肢体练习时的血流量需要,协调各器官之间的血流量分配。
2.1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和与之连接的血管组成,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心脏节律收缩,不断地推动血液,使血液循环流动到全身各器官,像水泵一样,血液再从静脉吸入心脏。
血液循环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氧和二氧化碳等,毛细血管进行机体各部位的物质交换,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血液运输内分泌细胞的各种激素,从而调节机体体液。另外,机体免疫功能以及内环境的稳定血液循环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2.1.1 病生理状态
心血管疾病的分类有其特殊性,不同病因的心血管疾病可分别表现心包、心肌、心包或大血管的病理解剖改变。它们能反映不同病因的心血管疾病的性质。(1)心内膜炎、瓣膜脱垂、纤维化、钙化或破裂,导致瓣膜狭窄或心力衰竭。(2)心肌病和心律失常,如心肌炎、退行性变、肥大、缺血、心脏增大、心脏收缩减少或心律失常。心包炎、血细胞、脓胸等心包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大血管疾病。(3)各组织结构的先天性畸形[5]。
2.1.2 瑜伽对生理状态、病生理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通过瑜伽练习,人们发现身体姿态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从事心血管医学的研究者通过实验得出数据,表明瑜伽对心血管产生积极的影响,瑜伽练习使心血管形态、功能性和可控性得到了良好的适应,提高了自身的机体的工作能力。
国外对瑜伽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上研究较多。瑜伽对心脑血管系统干预效果的文献,肯定了瑜伽对其的影响。研究表明,瑜伽练习对HPA 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低强度运动往往会降低皮质醇水平,高强度运动会导致皮质醇比例增加。因而瑜伽练习中的缓慢和剧烈运动体式,通过减少SNS 的刺激,降低NE(Norepinephrine)和A(Adrenaline)的水平,影响HPA轴,改善心肌组织,使心输出量增加,从而调节心血管系统机能,对该机能正常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6]。
在20~35 岁的健康男性中,瑜伽体式和冥想练习提高机体耐力、心率和血压,有效改善心脏参数。长期练艾扬格瑜伽的受试者表现出明显更强的HRV效应,特别是在那些与副交感神经紧张度相关的测量中,瑜伽干预期间比其他有氧运动表现出更强的HRV效应。
瑜伽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以等长收缩为主,慢肌纤维优先被动员,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加强,心输出量改变,血液回心量大大增加。神经系统从SNS 支配转向PSNS 支配。血管中枢兴奋,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体式练习时各器官血容量发生变化,心脏和肌肉血流量明显增加,皮肤血流量减少,肌肉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上升。有氧工作能力明显提高,VO2max 增加,而无氧工作能力显著降低。
2.1.3 瑜伽的积极作用
瑜伽发展到今天,人们将体式练习作为最重要部分,逐渐养成瑜伽练习习惯,增加体内能量消耗,改善代谢产物,即增加肌肉和各器官收缩的力度、次数,增加血流量,保证体内需要更高水平的新陈代谢。
有规律的瑜伽体式练习能减缓安静时和习练时的心率,大大缩短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强了心脏功能,保持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增加心肌营养,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增加,新心肌纤维增厚,加强了心肌梗死的收缩力,这样心脏在每次收缩时向血管注入更多的血液,从而增加SV(stroke volume),规律性的瑜伽锻炼使心室容积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中老年人),血管壁的弹性逐渐降低,引起高血压等疾病,长期坚持瑜伽锻炼可以增加血管壁弹性、促进毛细血管的开放,加速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加速新陈代谢,通过增加能量供应和代谢产物的排泄,降低血脂含量(胆固醇、b-蛋白质、三酰甘油)水平、改变血脂质量,可有效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
2.2 脑血管
人脑的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在安静状态下,只占体重的2%,需全身血液供应总量的20%左右。脑组织对血液供应有很强的依赖性,对缺氧非常敏感。脑血管的特点:动脉壁较薄;静脉壁缺乏平滑肌,无瓣膜,静脉、动脉不结伴而行,形成特有的硬脑膜窦,血液与神经元之间形成血脑屏障,屏障有关键的临床意义。正常的脑功能通过精密的血管网不断运输充足的O2和营养。大脑、面部和头皮主要有两组血管:双侧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脑组织需血由4 条动脉供应,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约80%~90%的脑血来自颈内动脉系统,10%~20%来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2.2.1 病生理状态
脑组织有高灌注、高耗氧和稳定血流的特点,同时脑组织容易受损伤,O2储备非常低、对血液和O2的需求量非常高。平均脑重1400g,约是体重的2.5%~3%。血液灌注量约是心输出量的16%~20%,大脑耗氧量约是全身耗氧量的20%。
脑血管病生理主要因素是血管壁、血液流动和流变学。正常人rCBF 为40~60mL/(100g·min),当rCBF为18~20mL/(100g·min),脑电图出现平直波,当rCBF<15mL/(100g·min),脑电波消失(大脑皮层活动损伤阈),当rCBF<10mL/(100g·min),细胞死亡(离子泵损伤阈)。生活中脑部血液循环易引起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脑缺血、脑梗塞等疾病。
2.2.2 瑜伽对生理状态、病生理脑血管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练习者体式练习后,肾上腺激素皮质醇轻微下降,对于调整生物钟来说起着积极的作用,长期练习瑜伽者,皮质醇水平下降得更明显,这表明瑜伽练习具有缓解疲劳、减少食欲、体重下降、降低血糖的作用。
一项对60 岁老人的研究中显示,瑜伽有力地调节了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并通过心率变异性(HRV)测量改善了交感-迷走神经平衡。
瑜伽体式练习时间长、运动负荷低,持续坚持有氧代谢,能有效改善人体脂质结构和脂蛋白水平,提高人体血液中TG以及CHOL的水平,有效地降低LDL-C含量,增加HDL-C 的含量,促进TG 向肝脏的运输和分解,减少脑血管中TG 的形成,增进人体的血脂代谢水平,预防动脉硬化等疾病。
瑜伽体式的练习强调正确的呼吸方法,尤其是莲花坐、拜日式A及B的练习,更加强调气流在体内舒缓量大的流动,并与外界空气的交换。腹式呼吸可以训练横膈肌,增加肺中O2含量,提高肺活量。长期进行瑜伽练习能改善血脂代谢水平。
2.2.3 瑜伽的积极作用
随着人体各种组织的逐渐老化,脑血管的老化特征最为明显。血管分布和脑血管弹性的改变,导致脑动脉硬化和血栓的产生,从而导致记忆力减退,甚至阿尔茨海默病等严重脑血管疾病。瑜伽练习能促进脑血管血流量的增加,增强脑血管壁的弹性,增加颅内血流量,降低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等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瑜伽练习能强身健体,加快体内脂肪代谢、糖分、盐分的代谢,起到疏通血管的作用,对于脑血管闭塞或者另外区域血管闭塞、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及脑血管系统疾病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3 结语
瑜伽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等人群进行练习,该研究阐述了瑜伽对心脑血管生理与病理的影响,其可能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改善心脑血管机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