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态心理学课程中大学生敬业价值观教育探索

2022-05-27贾蕊姜涛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

贾蕊 姜涛

[摘 要] 在变态心理学课程中融入敬业价值观的教育,从认知、情感态度、意志行为三个角度分析心理学专业敬业价值观的内容要求,并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 变态心理学;敬业价值观;课程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变态心理学,又译为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1]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提高学生身为“心理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核心价值要素,也是师范类大学生职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专业课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2]99,为毕业生未来职业活动做准备。敬,有尊重、恭敬的意思。[3]249敬业,则是指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4]691,最早来源于朱熹“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5]具体来说,敬业要求人们在从事学业或工作的过程中,心怀敬意,保持一种对学业或工作本身的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有助于促进人们超越对职业的工具性态度和功利主义倾向,自觉自愿投入其中。[6]127敬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体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选择、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7]104

二、心理学专业敬业价值观的内容要求

(一)在认知上,对本专业的工作心怀敬意,有身份认同感

认知是情感态度和意志行为的基础。只有在认知上切实认识到本专业工作的价值,看到心理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心理学的学习和工作中。在此基础上,理解心理学专业不同职业和工作只是分工不同,都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都是心理学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渠道,从事心理学类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尊重的。通过心理学专业的学习,形成“我是心理人”的身份认同感,对心理学心怀敬意,对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心怀敬意,以自己身为“心理人”而自豪。在心理学的学习和工作中,认识到心理学的内在价值,有助于增强不同职业群体心理工作者之间及与其他职业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助于促进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形成,助力社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

(二)在情感态度上,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

情感态度是指在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对一定对象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性。只有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才能真正投入其中,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每一份职业和工作,都承载着从业者对工作对象和社会的承诺,都具有明确的责任和使命。每一位从业者都应该信守承诺,明晰责任,自觉维护职业的荣誉,养成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认真负责、不怕困难、勇攀高峰。心理学专业的职业以人们的心理为服务对象,需要从业者热爱本职,成长自我,运用自己,“助人自助”。而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系统庞杂且更新快,需要从业人员具有不断学习的态度,且乐在其中,不断成长自己,为更好地助人奠定个人基础。在心理学的学习和工作中,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不断进步,爱岗敬业,谦卑好学,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还能在工作中合作共赢,不断进取。

(三)在意志行为上,秉持职业使命感,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意志行为是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外部体现,是敬业价值观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工作中,从业者的职业选择、职业精神、具体行为和职业能力都是意志行为的体现。心理学要求从业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和完善,不断成长自己,这些都离不开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意志行为上,秉持职业使命感,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才能真正做到“干一行,钻一行”,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从业者,对服务对象负责。

三、实施敬业价值观教育的建议

(一)将敬业价值观教育贯穿全课程

从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研究方法、病因分析、治疗方法,到具体病症的诊断、分析与治疗,有助于学习者区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并做出具体诊断,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分析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对不同心理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方案,都与未来工作有关。始终在这个课程中贯彻敬业价值观教育。

在课程开课前,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及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清晰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及与未来就业的关系。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对每一知识点所涉及的未来从业观念、从业态度、从业技术等进行点拨和提醒,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心理人”的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在课程结束后,相关教育管理人员可以结合任课教师的综合评价,针对此课程进行终结性评价,激励学生热爱心理学,为敬业爱业、不断进取奠定基础。

(二)充分发挥课程的人格教育意义,促进敬业价值观教育

教学互动中,可融合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尊重、平等、友善、合作、诚信、乐观、责任感、感恩、勇敢等人格品质的引导和启发,为未来从业者的素质提升贡献力量。应充分挖掘教学互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意义,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为敬业价值观的发展起到奠基和推动作用。教学互动中,任课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积极鼓励学生发声,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将人格教育融入到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任课教师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个人提升,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充分展现尊重、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等心理学专业态度,为学生树立“心理人”的人格榜样。

(三)加强课程专业教学,以身作则,树立敬业榜样

学生接触最早的心理学从业者应该就是学校里自己的任课老师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等。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爱岗敬业、爱护学生、自信豁达、不断进取、热爱生活、身心健康、不断成长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人”榜樣和敬业榜样。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榜样作用,有利于激励学生向老师学习,爱上心理学,为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从业者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成长自我,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共同进行。

(四)立足课程实践,培育敬业精神

组织学生观摩心理咨询中心、精神病院、劳教中心、戒毒中心等心理服务机构,面向不同职业群体,引导其自觉运用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为服务对象负责的责任意识,树立为国家心理健康事业奉献的使命感。在课程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人”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意识到心理学职业的重要职责和职业要求,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对“心理人”的职业充满敬意。

[参考文献]

[1]张宁.异常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4):99-10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朱熹.朱子全书(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孙海霞.以“敬业”为中心: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实践路径[J].新余学院学报,2019(6):127-131.

[7]尚元东,周芷同,等.《SPSS软件应用》课程中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04-106.

[8]王立国,李子晗.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格局的构建[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101-103.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