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时期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2-05-27孙浩进唐硕杨佳钰

关键词:营商环境东北地区十四五

孙浩进 唐硕 杨佳钰

[摘 要] “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科学谋划、创新思维、补齐短板、推陈出新,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系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以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在更高层级上促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关键词]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营商环境;开放合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地区承担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责任,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总体上看,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顺利完成了脱贫攻坚决胜任务。

(一)整体经济运行仍保持正增长态势

近年来,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从2016年占比6.67%下降到2020年的5.58%。2020年,东北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为567 24.97亿元,同比增长2%。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整体仍呈现上升的趋势。2020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 115.0亿元,为东北地区最高;其次是黑龙江省,为13 698.5亿元;吉林省居第三位,为12 311.32亿元;蒙东地区为5 600.2亿元。

从东北地区的各经济板块来看,2020年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蒙东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均保持稳中有进、企稳回升的整体增长态势,经济总量在总体上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二)投资、消费、进出口下行压力大

从投资情况来看,2020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2.75%。其中,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2.6%;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8.3%;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3.6%;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率为-3.5%。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较低,在2020年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消费情况来看,2020年,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 425.2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4.96%。由于疫情影响,各省的消费都呈下降趋势,辽宁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 960.90亿元,比上年下降7.3%;吉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 823.95亿元,下降9.2%;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 092.3亿元,下降9.1%;蒙东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 548.11亿元,下降6.4%。东北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低,全国消费总额前20强城市中仅有沈阳位列其中。

从进出口情况来看,2020年,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为9 773.97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04%。其中,辽宁省进出口总额为6 544.0亿元,比上年下降9.9%;吉林省进出口总额为1 280.12亿元,比上年降低1.7%;黑龙江省进出口总值为1 537.0亿元,比上年降低17.7%;蒙东地区进出口总值4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7%。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很低,辽宁在东北地区的占比最高,达到66.95%。

从以上数据与全国总体情况对比来看,2020年,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下行压力较大,部分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2020年,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为8 541.4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0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 948.15亿元,占比33.4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 235.37亿元,占比51.54%。2020年,辽宁省三次产业比例为9.1∶37.4∶53.5,吉林省三次产业比例为12.6∶35.1∶52.3,黑龙江省三次产业比例为25.1∶25.4∶49.5,蒙东地区三次产业比例为22.6∶31.0∶46.4。东北地区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增长,黑龙江省农业优势明显;第二产业作为区域经济支柱得到恢复性增长,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最快,达到6.9%,辽宁省、黑龙江省和蒙东地区分别增加1.8%,3.3%,6.61%;第三产业增速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但在三省的占比均已接近或突破50%,2020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6 776.7亿元,下降1.0%,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6 432.10亿元,增长0.1%,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13 429.4亿元,下降0.7%,蒙东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 597.17億元,下降1.36%,见表1。总体上看,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实效,实体经济发展趋向有利方面,服务业受疫情影响较大。

(四)人均GDP、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2020年,东北地区人均GDP水平稳中有升。从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来看,辽宁省最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8 872元;吉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0 800元;黑龙江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2 635元;蒙东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7 963元。

从2020年人均收入来看,东北地区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一直在稳步上升,省际分化程度不高,除辽宁外,其他地区均低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2020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 1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 834元;辽宁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32 73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 376元;吉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次,为25 751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3 396元;黑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 9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 115元;蒙东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 904.6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 754.6元。

二、“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曾指出,东北振兴还存在“四个短板”:体制机制短板、经济结构短板、开放合作短板、思想观念短板。受制于上述“短板”,“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的基础不稳固,缺乏增长极的辐射带动,技术、人才等要素逐渐弱化,投资规模大、拉动力强的产业项目不多,振兴发展的动力不足。

(一)解放思想不深入导致创新意识弱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时曾明确指出“思想观念”是影响和阻碍东北振兴发展的“四大短板”之一。陈旧的、落后的、不合经济发展趋势的思想观念“短板”是制约东北经济增长的根本症结。[1]22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习惯强调东北地区的历史贡献,习惯从外部找原因,把振兴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向中央要特殊政策、要项目、要资金,在如何结合实际创造性谋划工作,主动落实好中央部署上思考少、行动慢、成效不明显。少数干部的“官本位”思想仍然存在,主动为市场主体考虑和服务的意识比较欠缺,仍习惯讲“我管的企业”“我手下的企业”。少数干部工作主动作为的劲头不足,存在“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无错”的心态。[2]各地区的合作意识也较差,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协调发展机制较为落后。部分地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新背景下仍未跳出思想上的短板,注重眼前的得失和利益,忽视了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得天独厚的生态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二)结构性矛盾导致新旧动能转换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还存在“一柱擎天”和“二人转”问题:“一柱擎天”是能源工业比重过大、结构单一,“二人转”是“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3]83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突出。产业结构单一、重化工业比重大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严重限制了东北地区新旧动能的转换。目前拉动东北经济的依旧是传统制造业、农业等低附加值的产业,仍是传统低加工的生产模式,科技水平较低,创新力不足,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利润率都较低,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难以起到支柱性产业的经济领头作用。东北地区的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创新氛围不浓厚,无论是企业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还是营业收入,均在全国倒数,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竞争力比较弱,未能发挥有效动力作用,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繁重紧迫。二是产权结构性矛盾仍突出。东北地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和地位不平衡,国有行业、国有资本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民营经济虽然呈现整体增长、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但仍居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这种不平衡限制了东北地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2020年的中国民营企业五百强中,浙江省有96家,接近五分之一,黑龙江有1家,吉林有2家,辽宁有8家,东北三省合计有11家,仅相当于浙江一个省的1/9。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之间的地位严重失衡,所产生的“挤出效应”限制了非国有资本参与经济发展的活跃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区域间、产业间、企业间的联动性。在国企体制机制中还存在“三能”“三不能”问题:企业员工能进不能出、干部能上不能下、收入能增不能减,使得要素配置效率降低,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体制机制短板导致发展环境不优

东北地区长期固化且缺乏弹性的体制机制,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效率提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一是政务服务能力不足。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不高,政务服务问题相对集中,体制机制效率释放不够[4]39,在“软件”方面,一些政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和服务意识薄弱;在“硬件”方面,政务服务大厅基础设施不够完备。[5]1-2政府简政放权落实不到位,还存在一些事权下放后无人管、没法管等问题。在招商引资承诺条件的兑现上,还存在税费收缴额度高、全程跟踪服务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二是法治规范能力不足。法律法规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尚存在滞后化、工具化等倾向,“法无禁止即可为”落实得还不到位。[6]4部分人将职位权力转变为政治手段,导致出现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一些地方法规制定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包容审慎监管未落到实处,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也存在漏洞,对行政人员行为约束还不到位。三是行业治理能力不足。政府对行业创新的扶持力度不够,产学研协同创新转化率、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程度都较低。[7]1部分行业仍然存在行业性垄断、地方性保护等恶意竞争问题和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面向行业的信贷机制不健全、便利度不高、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政府采购招标投标透明度不高,在一些领域设置了准入门槛,存在不平等对待行业主体等问题。四是营商环境吸引力差。优化营商环境制度缺乏共识性,政商常态化沟通机制不完善、政商联动不足[8]23-24,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投资者对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印象。社会诚信意识还需加强,政府失信违诺问题整治力度不够。推行“办事不求人”效果不明显,有些部门办事慢、办事难,惠企政策、减税降费、招商项目服务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仍旧存在。部分地区的水电、煤电、宽带等公共产品价格普遍较高,企业经营仍存在明显的成本负担。

(四)对外开放层次低导致外贸价值链低端

近年来,东北地区开放发展进展不快、步伐不大,融入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大格局尚未形成。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种类单一,处于价值链低端,对外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对外开放区域结构不协调,贸易、投资、通道、平台之间缺乏统筹,使得对外开放对振兴发展的拉动力不足。[9]45东北地区对外开放中,多数是双边贸易,主要依靠传统农业、传统重工业和传统加工制造业,进口俄罗斯大宗能源产品很少就地加工,出口日本、韩国的产品也多为初级产品,对于农产品仅仅停留在简单加工的初级阶段,如剥壳、清理、研磨,或基本粗加工的农产品等,与发达国家的精深加工存在很大差距,從而影响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传统制造业主要是通过简单的零部件或半成品加工等组装方式出口,缺乏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产业链短且产品附加值不高,无法在对外贸易中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导致经济活力弱

劳动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2010-2020年,东北地区人口总量继续减少,人口占比继续降低,人口流出数量和规模大,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当前东北地区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明显,具体表现为:劳动适龄人口不断流出,新生人口占比持续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劳动力资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振兴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落后于东部地区,本地人口数量呈现衰减趋势,见表2。东北地区高校数量较多,但毕业生留存率低,不仅受寒冷气候等自然环境影响,也包括人才扶持、福利政策尚不到位,使得经济发展逐渐受制于劳动力资源要素。此外,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是东北地区代表性人口特征之一,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辽宁省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26%,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均为2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东北地区人口流失、老龄化程度加深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市场规模缩减、人力资源紧缺,导致经济活力、消费动力、创新能力都趋于弱化,严重制约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

(六 )城市群发展弱化导致缺乏带动力强的增长极

目前,东北地区主要有两大“首位”城市群,即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辽中南城市群,以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哈长城市群。同我国东部地区的城市群相比,东北地区这两大主要城市群在辐射带动力、扩散效应、产业发展水平、综合竞争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还未形成能够带动振兴发展的强有力的“增长极”。2020年,在全国GDP百强城市排名中,从作为东北城市群的代表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来看,大连位于29位,经济增速0.9%;长春位于32位,经济增速3.6%;沈阳位于33位,经济增速0.8%;哈尔滨位于44位,经济增速0.6%。2020年除长春外,其余三大城市的经济增速同上年相比仍是下降;2020年全国万亿城市增至23个,但东北四大城市均未上榜,作为省会城市的哈尔滨、长春、沈阳在全国省会城市GDP增速中也处于落后的位置。东北地区多数资源型城市在区域城市分工体系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在吸引要素方面被区域中心城市产生一种“排挤”效应,对规模收缩产生正向作用。东北地区无论是城市群、都市圈都未能发挥有效的集聚性作用,区域中心城市不能有效发挥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较差,各个城市间仍存在产业趋同化、协作水平较低的问题,城市间的发展差异化也十分明显。

三、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为了全面分析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因素,笔者从2011-2020年东北地区历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中选取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的相关数据,构成本次考察的10组样本指标。随着东北地区投资总额、消费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增加,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缓慢的现象,在分析影响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建立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设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与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的关系为:

从模型的经济意义检验来看,在解释变量X2,X3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东北地区投资总额每增加1亿元,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548 207亿元;在解释变量X1,X3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东北地区消费总额每增加1亿元,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将增加0.600 188亿元;在解释变量X1,X2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亿美元,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将减少4.689 815亿元。所以,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与东北地区投资总额和东北地区消费总额呈正相关关系,与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呈负相关关系。

根据模型的统计检验,在拟合优度检验中,R的值较接近于1,模型拟合度较高,R=0.744 026,表明东北地区生产总值74.402 6%可以由东北地区投资总额、东北地区消费总额和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来解释。在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中,当α=0.05时,t0.025(6)=2.447,因为t0=2.700 134>2.477,所以在95%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截距项在回归方程显著不为零,t1=3.044 672,t2=3.540 017,由于t1,t2均大于t0.025(6)=2.447,所以东北地区投资总额X1、东北地区消费总额X2对东北地区生产总值Y有显著影响。而t3=-0.802 593< t0.025(6)=2.447,所以东北地区进出口总额X3对东北地区生产总值Y影响不显著。在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中,F统计量的值为5.813 308,Prob统计量的值为0.032 964。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查F分布表,得到临界值F0.05(3,6)=4.76,F=5.813 308>4.76,表明回归方程的总体线性显著成立。见表3。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增加能够带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近十年来,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过程中虽然出现过波动,但稳中有进,整体上仍呈增长态势。2020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主要经济指标的下行压力较大,有些甚至出现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重较低,经济总量在全国GDP占比持续下降,东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要改革发展,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来释放经济主体活力;另一方面要开放发展,东北地区要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推進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通过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东北地区的外贸竞争力。此外,还要注意共享发展,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发挥出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四、“十四五”时期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六个要求”: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以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好支持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10]92“六个要求”为东北全面振兴明确了前进方向并提供了根本遵循,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重要讲话,结合东北振兴“十四五”规划,应在以下方面促进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补齐结构短板,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在创新驱动方面,应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要提速升级,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运用新技术全面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的局面,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1.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东北地区应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来补齐发展的短板。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冲击后,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带来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时机。东北地区应在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一是要着力解决老工业基地的“重”包袱,如能源、钢铁、化工等重工业中产能过剩的问题[11]61,扬长补短,通过“助强扶小”等方式,促进工业补齐短板。二是着力给传统产业赋“新”能,通过在研发体系、产业体系方面整合传统产业,发展关系国家安全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加快高新技术投入速度,快速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融合到传统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升传统产品附加值。三是利用独特的资源特色延伸其产业价值链,避开资源开发经济价值不足的短板。基于市场动态变化来延长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如石化、煤化工、石墨深加工、林下产品深加工、农副产品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大力提升新技术的研发升级,推动石油、矿产、林木、农产品等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从旧的存量中挖掘新的增量,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

2.发展战略产业形成新动能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2]143,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东北地区应以数字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抓手,把握发展机遇,做好关键着力点,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一是推动产业数字化。通过确立链长制龙头企业、数字技术链接产业等手段延链补链强链,整合东北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建立健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利用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产业与现代制造业结合,鼓励发展跨行业、跨领域平台;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农业、医疗、旅游和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整合作用,将现有服务业资源协同互联,灵敏回应市场需求,推动服务业催生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创造新需求。二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并进行重点布局;加快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大型数据设备中心在东北落地;支持东北地区的中小企业云、工业云、研发设计云等平台建设,加快“企业上云”进程;重点打造“中国云谷”、大数据产业园等数字产业集聚区,做大做强本地优质数字企业,争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着力提升人工智能创新能力,促进社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新增量、新动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二)补齐体制短板,释放制度内在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13]125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國有企业改革攻坚,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的制约瓶颈,是推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是制度突破口,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主体释放活力的重要路径。

1.进一步优化地区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地区要实现“三个跳出”:跳出传统思维定势、跳出条条框框限制、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东北地区要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走出一条重点领域改革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路。一是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东北地区应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形成以“亲”“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实现“人人皆为环境”,政府、企业、社会公众联动解决营商环境中的问题,为所有市场主体包括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二是提升政府部门服务供给质量。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不断推进“一站式办公”、简政放权等相关政策措施,把改善营商环境作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的重要内容,着力拓展“非接触式”办税缴费业务,优化“规上企业”专项服务,推行“简事快办”提高企业便利度,使企业生产经营的自由度更高,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和氛围,激发各类企业活力。三是着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东北各级政府要充分学习发达地区的做法,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提高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营造激励干事的法治氛围,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将管理提升到法律法规方面,健全法制体系建设以杜绝破坏营商环境等问题发生。

2.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振兴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建立完善东北地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推动国有资本和产业联动调整。支持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全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先行改革试点。首先,增强国有企业经济活力,针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以提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目标,灵活采取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允许员工持股、吸引股权投资基金入股等方式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其次,鼓励地方国有企业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形成股权结构多元、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行高效灵活的经营机制。引导地方国企和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到东北区域内央企及其子公司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协同融合发展。此外,还要对厂办大集体改革、企业办社会分离移交、“僵尸企业”处置、林区垦区改革等问题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解决好。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振兴必须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东北地区应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拓宽本地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放水养鱼”,帮助民营企业打开限制其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一是主动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未明确限制和禁止的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如铁路、公路、航空等。二是完善民营企业参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配套政策的协调性,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选择一批收益可预期的优质项目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四是培育以服务民营经济为导向的金融业态,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三)补齐开放短板,实现外贸价值链高端延伸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在当前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应进一步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抓住RECP签署后带来的新机遇,加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在贸易、金融、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水平,把握好“一带一路”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有利契机,发挥沿海沿边等区位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提高本地区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以外贸优化升级推动本区域进一步开放发展。

1.转变对外贸易产业的发展方式

东北地区应提升在“东北亚经济循环”中的分工地位,优化进出口结构,改变以往产品类型单一、利润率低的情况,要转变外贸方式,丰富进出口产品种类,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外贸领域扩大生产范围。应推动东北地区重点沿边城市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应着力整合日本、韩国等在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和俄罗斯的能源资源优势,发展对外开放的园区体系,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跨境产业链和产业经济带;应建设境内外联动、上下游衔接的跨境产业合作基地,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港口集群辐射带动作用,提高东北地区的外贸竞争力。

2.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

东北地区应提升在“东北亚经济”中的市场地位,对现有的成熟贸易市场加强巩固,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逐渐将对外贸易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开拓新市场;要注重同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日本等开展战略对接,深度参与“中日韩经济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要着力构筑面向东北亚的合作平台,支持办好中俄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扩大沿边经贸合作;要注重市场的开拓战略以及合作模式的选择,构建双赢的对外贸易机制,辐射到国际高端市场,不断扩展外贸的国际市场规模。

(四)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形成区域增长极

东北地区要将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作为构筑空间增长极的重点、城镇体系发展的主体形态,优化全域化的总体布局,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互动发展,进而实现整体区域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协调发展。

1.以都市圈带动两大城市群组发展

加快建设都市圈对于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县域经济—特色小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重要作用。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区域都市圈在各城市群的城市体系中位居一级网络节点,起着重要的空間组织作用[14]105,应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辽宁自贸区、黑龙江自贸区,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的“首位”集聚发展,强化城市群发展的产业资源整合、交通资源整合,创新发展大连金普新区、长春新区、哈尔滨新区,在此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园区创新发展,使得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推进开放平台和园区建设;应统筹产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统一规划城区和园区,实现本地产业功能区与城市综合服务体的一体化发展,促进产城融合,以城市发展安置产业,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形成留驻本地企业良好成长的城市产业集群;加强东北地区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完善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在区域一体化中体现整体化、异质化、协同化,实现基于全域的优势互补,提升城市群的合作发展层次,形成东北经济的区域网络化和区域极化共同组合的空间结构,不断扩大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这两大城市群组的带动辐射范围。

2.培育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次中心城市

东北地区可选择有梯度优势、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进行重点培育,着力将其上升为次中心城市。吉林省可重点发展吉林市、四平市等城市,依托中国一汽集团的汽车产业,发展四平市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推动吉林市与长春市的科技园区合作,联合构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电子等技术产业群。辽宁省可重点发展营口市等,发展高新技术园区,重点抓好科技研发总部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双轮驱动;在港口建设上,通过港口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以满足原油、矿石、集装箱等大宗进出口商品接运为重点,形成以大连港为中心,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等各港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港口集群。黑龙江省可加大对具有地缘交通优势的牡丹江市的支持力度[15]58,推动其发挥连通东北亚和欧洲腹地的亚欧大陆桥上重要节点和枢纽城市的效能,聚焦发展现代物流业,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乃至东北经济“链接”东北亚市场。

[参考文献]

[1]李健,陈元晖,胡雅婷,等.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东北科技人才助力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产业创新研究,2020(16):22-24.

[2]孙佳.发展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制造是东北振兴必然选择[N].辽宁日报,2021-07-27(005).

[3]项义军,蒋磊.东北三省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多维度测度[J].对外经贸,2021(1):83-87.

[4]赵儒煜.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 2020(5):39.

[5]邓烨琳,张艺泽.产权多元化对东北地区森工企业经济绩效的影响[J].商讯,2021(5):1-2.

[6]李凤升,张鹏,李金铭,等.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动力评析[J].经济研究导刊,2021(10):4-6.

[7]侯庆海,杜宇.東北经济振兴的出路:市场化与再工业化[J].北方经贸,2021(4):1-3.

[8]赵文涛.新常态下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政策研究[J].商讯,2021(19):23-24.

[9]张明志,李兆丞,刘红玉,等.集聚经济释放与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4):45-56.

[10]王蒙.东北经济成本“高地”现象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财政科学,2021(6):92-98.

[11]祝福恩,张滨.解放思想是助推东北振兴的强大动力——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北三省视察讲话[J].学术交流,2019(1):61-66.

[12]刘让群,牛靖,姚鹏.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21(3):143-150.

[13]马涛,吴然,方辉.东北经济增长相对滞后的规律性认识——全球与国家双层分工的分析框架[J].学习与探索,2021(1):125-135.

[14]孙浩进,张斐然.东北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机遇、瓶颈与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1(6):105-108.

[15]孙浩进,魏鹏飞.“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8-61.

[16]孙欣,隋冬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1-9.

[17]苏尤丽,张蓝匀,赵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效应评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21-29.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营商环境东北地区十四五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淄博市淄川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老工业区转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营商环境视野下的自贸区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