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2-05-27陈秀丽田丰

关键词:国家治理马克思现代化

陈秀丽 田丰

[摘 要]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批判地继承了“社会契约论”“国家中心论”“国家公共性”思想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批判和扬弃,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想。这一思想虽然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但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它不仅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而且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马克思;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119    [文献标志码]A

自国家产生以来,国家如何治理,这既是理论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探索的问题。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阐述了其国家治理思想。虽然马克思这一思想没在专门的著作中论述,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却渗透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通过深入研究,明晰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是怎样形成的,认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正确理解其时代价值何在。

一、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产生

(一)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冲突加剧

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在欧洲基本完成,机器大工厂建立,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生产力大大提高,但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弊端,马克思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出现混乱现象,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仅危害国家经济,更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较之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国家中处于统治地位的资本家为了促进资本增值,残忍压榨工人,想尽办法从劳动者身上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工人辛苦的劳作并不能获取同等劳酬,生活困苦潦倒。因此,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工人起义成为无产阶级的唯一出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过剩问题,缓解经济危机,不断对外进行侵略,强迫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剥削压迫被殖民地国家劳动人民。正是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呈现了多样性、尖锐性、相关性的特点,这些矛盾的不断激化让马克思不仅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的苦难,而且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光鲜亮丽背后的腐朽,无论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治理体系,社会矛盾不会消失。所以,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435,共同推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无产阶级斗争的强烈要求

欧洲工业革命完成后,大批工厂建立起来,建立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不可分割的两面,二者相互依附又相互对立。马克思指出:“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斗争是同资本主义关系本身一起开始的。在整个工场手工业时期,这场斗争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2]492工业革命初期,无产阶级通过捣毁机器、烧毁工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恨,他们认为是机器的产生代替了他们的劳作,导致了工资降低甚至失业,从而无法承担起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支出。到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斗争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他们组织工人起义,以具有威胁性的行为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比如当时声势和范围相对较大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他们通过起义斗争的方式以求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在一次次的起义斗争实践中,无产阶级已经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败、剥削和不公,他们能够自发组织起来,开展独立的政治运动,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当时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工人运动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站在时代的前列,深入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中,亲自领导第一国际工人运动,不断总结斗争经验,创造性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治理思想。

(二)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

1.批判继承了“社会契约论”思想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近代思想家对国家治理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和研究,“社会契约论”学说是近代思想家提出的重要理論成果之一。社会契约论认为,要通过一种共同的全部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社会中每一位公民的财产、自由、生命等权利。卢梭提出管理好国家问题是国家建立后必须要考虑的事情,只有在一个稳定的国家与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才能够得到有效维护,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是签订社会契约。人们通过契约形式组成的国家,其治理是为了维护递交契约的每一个人的利益,而国家共同利益的维护需要每个公民用正义进行自身行为的约束。马克思批判继承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一方面,马克思对于“社会契约”产生国家的说法持反对态度,认为“社会契约论”的说法更多的是为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的虚假“自由民主”作辩护,没有从社会实践出发探索国家良性治理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马克思认同“社会契约论”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肯定了国家治理为了维护公民利益的主张。

2.批判继承了“国家中心论”思想

“国家中心论”思想是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之一,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借鉴了其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批判了“社会契约论”学说,认为国家不是通过契约产生的,而是经过历史的演变,从简单到复杂,历经家庭和市民社会两个阶段才形成的,而市民社会中的人们具有私利性,必须由国家控制这一私利。在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的私人利益与国家的共同利益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状态,二者相互分离,所以他用“绝对精神”的说法来阐释国家,认为国家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理性而存在,相对于市民社会而言,国家是更高级的存在,市民社会是由国家决定的,所以市民社会低于国家。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国家中心论”思想,一方面批判黑格尔将国家看作是精神的东西,将市民社会与国家完全分离开来,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市民社会思想,从“现实的人”出发,明确了市民社会与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市民社会中的“人”不是虚幻的、某种精神的人,而是真实的人。与黑格尔相反,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1]211,“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3] 250-251。

3.批判继承了“国家公共性”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主要的代表人物对国家治理进行研究和阐述。早期空想主义者托马斯 · 莫尔所写的《乌托邦》一书,体现了其国家治理思想,这本书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乌托邦全岛的治理模式,国家存在国王、元老会议,总督和官员们等各司其职,国家重大事项由议事会或民众大会公开决议。中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温斯坦莱在《自由法》中写道:“一切真正的公职人员都是人民选举出来的。”[4]133在温斯坦莱看来,这样的选举方式是对人民负责的,所以国家公职人员应该放弃私利,以人民利益为重,并且受到人民大众和检察机关的监督,防止人民遭受苦难。到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晚期,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国家治理思想更为缜密和系统,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现代人事管理之父的欧文认为,国家的治理不再是对人的统治,而是对社会生产等经济事务的管理,并且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政治素养不断提升,人们不再被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而是主动去管理国家事务,到一定程度,每个人积极主动承担国家公职人员工作,国家机器将成为无用的工具。马克思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中“国家公共性”思想的空想性,把国家看成是实施社会福利和管理公共设施的工具,同时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国家治理的建设性想法,描绘了未来美好社会的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职能。马克思认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国家的公职不再由专门特定的人员担任,国家便没有存在的意义。马克思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1]422的思想,解决了阶级對立问题,实现社会解放和人自由发展,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唯一的途径就是实行民主制,实现市民社会和国家两者的统一,从而使国家治理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

二、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批判

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有利有弊,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统治下的国家治理对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但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带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资产阶级治理体系的弊端是事实掩盖不了的。

1.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主体的批判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5]297受资本追逐金钱的驱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方式类似于原始社会的野蛮行径。例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英国新兴统治阶级不顾农民的权益,采取暴力手段强制将农民土地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原来依附于土地生活的农民被迫沦为雇工。在工厂里,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雇佣工人进行商品生产、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工人劳动付出获得的是不匹配的低工资收入,甚至有的资本家会雇佣女工和童工,对受工伤的工人熟视无睹、不管不问。可见,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只是少数的资产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手段,通过剥削工人劳动力以增加私人利润,当资产阶级的“私人利益”不断扩大,而其他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逐渐缩小时,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形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与自私性,指出国家治理的主体应该为广大民众服务,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批判

在资本盛行的社会,金钱的诱惑驱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再生产,这些利润既被资本家私自占有,也用来为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和运转提供资金支撑。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中,其治理体系的核心就是资本。资本主义国家最初的治理体系表现为殖民体系,资本家为了掠夺更多原材料,扩大市场,不断对外侵略扩张,从中获得巨额利润,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实现资本增值。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剥削性,不仅体现在对外殖民掠夺上,而且体现在对本国无产者的剥削上。马克思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虚假外衣,指出资本家表面付给工人劳酬,但是这些劳酬远远不能支付起工人付出的劳动。随着技术的进步,在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下,工人的劳动力越来越廉价,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从中获得的利润越来越丰厚,马克思的批判直接指向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剥削本质。在资本主义国家建构起来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保障了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劳动者的权利,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不可能给劳动人民带来他们想要的福祉。因此,马克思提倡建构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

3.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目的的批判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两个对立的阶级,在阶级划分明确的状态下,资本主义政权所保护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真正在社会中进行生产劳动的多数人即无产阶级却被排挤在外,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成了少数人谋利的工具。马克思在分析19世纪30-40年代法国的经济情况时,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国家赤字的形式来攫取利益,其结果由社会民众承担。此外,国家的存在是为了平衡阶级之间的矛盾。然而,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国家治理并未起到缓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的作用,甚至导致二者之间矛盾的激化。为了解决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表面主张平等、自由、公正,并通过一些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来安抚劳动者,比如公司股份分成小股票允许劳动者参股购买,给失业劳动者一些失业救济金等,但是这些并不能改变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与社会地位,只是资本家用来迷惑劳动者的障眼法。资本主义国家的治理导致有钱人越来越富,底层劳动者越来越穷,社会财富的差距逐渐拉大,形成贫富两极分化,进而加深社会矛盾。可见,在这种不公平的国家治理体系下,除了资产阶级之外,其他社会各阶级都是政权统治下的牺牲品。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终将被推翻,并提出建立一种新的维护广大民众利益的国家政体,即无产阶级专政,形成新型的国家治理方式。

(二)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想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方式的种种弊端,认为它的治理方式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与此同时,马克思构建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方式。

1.国家治理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提倡的国家治理是有一套公平公正的治理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无产阶级政党,国家治理方式是由无产阶级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治理。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6]186-187国家的出现是为了平衡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在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国家治理的本质发生了异化,“治理”异化为“统治”,国家调和阶级矛盾的作用异化为激发社会矛盾的工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本质进行深刻剖析,认为其不是历史和人民的最佳选择。马克思通过分析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本质,无产阶级政党是带领人民群众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领导核心,国家治理的掌握权从少数人手中转移到广大劳动人民手中。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国家已经不存在阶级斗争和政党利益的对立,国家成为真真切切维护人民权利的机器。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形态——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社会经济高度发达,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极高,社会成员自觉参与国家治理,虽然他没有设定具体的国家治理方案,但是确定了国家治理的本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要推翻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制度,需要打破資产阶级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对此,马克思提出了无产阶级要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争取自身的独立和解放,无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根基——私有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掌握生产技术,最终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阻力问题,需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变“私有制”为“公有制”,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趋势。只有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有机结合,国家才能有序地计划和管理生产,国家经济才能向着良好的态势发展,这既能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又能提高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在社会主义这种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环境中,劳动者心情舒畅地从事生产劳动,才能创造更多价值,更好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马克思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414可见,马克思提倡的国家治理的制度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3.国家治理的价值目标是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指出了“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并且人民群众在历史变革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共产主义社会,掌握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心情愉悦地从事生产工作,创造社会财富。所以,马克思强调只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产力才能提升,国家才能不断向前发展。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受到压迫和奴役的现象,他深入工人斗争第一线,在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应该从被压迫者转变为掌握国家机器的主人。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应当占据主导地位,国家采取的治理方式、手段和目的应该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虽然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只是美好的蓝图规划,在他有生之年没能具体实施,但是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得到了具体运用,并且取得了国家共同治理的良好成效。

三、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产生虽然已超过了百年,但其仍然是我国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经济上,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以此为基础,坚持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在价值目标上,国家治理强调共同富裕、社会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可见,我国国家治理思想和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所追求的“自由”,与马克思国家治理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新时代我国提出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仍然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汲取有时代价值的养分,从而丰富和发展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

(二)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统治下社会剥削压迫和不平等现象的同时,指出了新型国家治理要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进行,无产阶级代表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维护民众利益,推动国家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进,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世人所熟知的大国,国家治理成效显著。但是,我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并非尽善尽美,治理体系还需不断健全,治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不仅需要我国不断深化改革,还需要我们党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增强领导能力。2012年,党的十八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7]20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8]3党的建设是自党成立以来就不断强调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而且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当今,在国际局势多变和国内矛盾叠加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多种风险,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难题,化解一个又一个风险,既要坚定立场,保证初心和使命不变,真正维护人民利益,又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进而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协调好国家治理主体的关系,形成国家治理合力

在马克思看来,和谐稳定的国家是多元化治理主体齐心协力共同治理的结果。进入新时代,我国除政府以外其他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参与国家治理的主动性也在提高。多个治理主体相互配合,协同治理国家,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国家更好地发展。为此,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方面关系:一是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社会组织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的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各种社会组织有责任、有能力承担社会治理中的一些工作任务,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献计献策。譬如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社会组织纷纷向疫区施以援手,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有效缓解了政府抗击疫情的重大压力。二是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的主体,人民群众在享受国家治理成果的同时,还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行使参与治理国家的权利,有效地提高国家治理效率。同样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民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主动参与疫情防控阻击战,按照防疫要求,自觉戴口罩、不聚集、打疫苗等。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疫情防控相比,凸显了我国在疫情防控治理上的高速度、高效率,从而快速遏制了疫情的扩散蔓延,不得不说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三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现代化,国家在经济治理方面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政府对经济进行积极合理的干预,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两者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基于“现实的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论证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和巨大潜力。从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到改革开放,再到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每个时期经济及社会建设、政治及文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党坚强领导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在国家治理中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牢记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人民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物质和文化需要满足后,人民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国家治理应该瞄准人民的需要,精准施策,不断满足人民的美好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福祉和幸福感。二是在国家治理中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保公共权利真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三是在国家治理中要积极调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形成党、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强大合力,共同维护国家秩序与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四、结语

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虽然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但其思想的光辉依然照耀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思想和实践的批判,构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治理体系: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最终目标是实现由“虚假的共同体”向“真正的共同体”转变,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英〕温斯坦莱.温斯坦莱文选[M].任国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14.

[8]中共中央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冯笑.习近平关于反官僚主义重要论述的三维解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37-47.

[10]李清波,刘秀萍.国家治理视域下的结构性转型与体制变革[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10-14.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马克思现代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像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