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探索
2022-05-27杜鹃
杜鹃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新的时期应该高度重视三者关系的研究,同时明确实现的具体路径,对推动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文章重点分析相关的内涵,明确三者的联系,提出合理化建议,制定出基本实现路径,旨在为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B0-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2-0014-04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后,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大众化以及时代化的整体历程[1]。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时,需要坚持正确路线,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据本国国情详细分析,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应该积极展开详细分析,采取合理的方式推进相关工作,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的研究力度,促进既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需结合国情分析,在明确实际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完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需根据中国发展趋势进一步概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充分体现其指导作用,通过实践总结理论,确保成果更加丰硕。
所谓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指将马克思主义和时代背景、时代特征密切联系,确保相应的行动与时代需求相符,推动时代的发展[2]。时代化发展进程中,应该始终坚守群众路线,关注时代发展整体趋势,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借助多元化的路径和方式,使更多的人详细了解马克思主义,认清当前的实际情况,主动投入到相应实践中,促使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进一步展示出来[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一般都建立在宣教基础上有条不紊地推进。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
(一)包含关系
所谓的“包含关系”,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的密切结合,但是中国的实际情况不仅包括中国的具体实践和中国文化,还包括中国发展所经历的历程以及群众认同等,从宽泛的层面分析,也是世情、民情和国情的统一体。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证实了其基本原理和大众实践联系的紧密性,这也详细地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特点[4]。另外,从中国国情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稳步推进已成必然,这是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重要基础,应该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影响到具体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大众化经历了一个过程,需要高度重视三者的同步推进,在中国化的发展中带动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并列关系
“并列关系”是指在特定的背景下实现深入发展和有效推进,三者共促共进。第一,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就是对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的细致概括,此类说法也有着十分全面的覆盖,最为关键的是清晰地阐释了三者间较为鲜明的并列关系,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广的基础。第二,在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的密切联系中,特定实现条件和任务目标的存在显现出基本特点,这种特点的呈现更加印证了独立并列关系的体现效果。社会实践中,应该清楚地了解三者的密切联系,还需将其视作统一整体,这也是多位学者总结后的统一观点。学者们明确提及“包含关系”说或者是“并列关系”说都是详细呈现三者关系的途径,不论是并列的存在还是包含的存在,都可以实现有机整合。由此可知,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解读有着不同的层面,但从本质上也能认识到它们内涵解读的视角,可以认定三者间的密切联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逻辑理路
(一)积极落实理论指导
借助于相对合理的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可以让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有新的认识,更易于他们灵活思考和主动接受。理论指导的方法较多,相应的教育活动也有诸多路径,如高校思政课、党校培训课等,都能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三化”[5]。开展理论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应该对理论知识加以掌握,明确其本质和内涵,经过科学提炼和深入剖析,将其转变为人们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对象,在生活化、通俗化的细致加工中,提高宣传成效。素质教育开展至今,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众数量日渐增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应该宣传通俗化教育模式,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理化特征更为深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括性和严谨性明显,自身魅力的展示就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应该重视一些优势的选择,通过科学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运用多元化理论教育手段,实现说理教学、理实结合教学等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教育成果得以巩固,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
(二)充分发挥行为示范作用
党员干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发展主体,需要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发挥行为示范作用,将相应的理论思想逐步渗透,在强化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严于律己的基础上,带领其他人积极学习,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榜样,明确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化的现实意义,需要在详细了解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宣传,发挥实际的教育价值。党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为明显,现已成为国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始终坚持群众利益的核心地位,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践行到位,促使各项工作的开展均符合实际要求和标准。大量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发挥出的作用格外明显,他们若相应的实践脱离群众,则会误入歧途,偏离既定的轨道,使得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受影响。反之,若党员干部充分体现行为示范作用,便能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宣传并发扬光大,在中国大地上收获圆满成果。
(三)展示出制度保障效力
在相应的实践中,应该明确制度保障效力,采取适宜的方式构建可靠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时代化的整体进程中,相关执行制度、规范等均应该进一步完善,不管是理论教育过程还是行为示范过程,均需要制度体系的保障效力,确保相关理论长期规范化执行。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落实好教学改革行动,进一步巩固相应成果。行为示范环节,应该关注法律法规体系,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基层选举到体制改革,均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使得“三化”发展拥有理想的社会空间,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下稳步前进。由此可知,制度保障效力就是让马克思主義实际效力充分体现的关键。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实现策略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策略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以下路径。其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建设、发展实践相结合和具体应用,规避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是理论发展的源泉,要结合当代我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度应用,重点解决我国实际问题,推动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融合发展,为中国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向,同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内涵。其二,为了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首先要对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中国正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才能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并沿着群众实践道路,挖掘集体智慧,对历史经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为理论创新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转化,推动中国伟大事业的不断胜利,凝聚全党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为发展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体现,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优良学风,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向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其在中国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息息相关。通过对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思考可以得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推动中国伟大事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策略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其一,对时代特征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掌握时代主题,全面体现时代精神及时代要求,并不断吸纳新的内容,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时代的挑战。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代发展保持一致,引领时代潮流,拓宽视野,同时对当下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新问题进行解决,拓展理论研究范围。其二,要勇于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并将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为中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同时要结合世界变化形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深度探究,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思想、知识等,指引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其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进程中,要勇于实践,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发展形势相一致。通过实践才能为理论发展提供基础和源泉。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发现错误,坚持真理。其四,要积极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其始终保持科学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动力支持。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进程中,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树立科学发展观,善于总结发展实践、经验,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是对世界发展最新理念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进行高度总结的结果。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策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是在理论内容方面实现大众化,面向大众需求,利用多元化的宣传教育途径,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要推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宣传形式上要体现大众需求,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进行展现,最大程度保障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在具体实施中,要注重采取生活化、简明化的传播途径,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引发其心理共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 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实现从理论抽象性到具体化的转变,并逐渐拓展推广范围,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鼓励群众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应用,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高速发展,规避简单化、庸俗化、非科学化发展倾向,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整体性,才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并使其以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进行回答和解决,让群众真正掌握与信服。
2. 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族人民群众中的宣传教育,拓展普及范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直面大众的理论。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需要对其基本理论进行创新与转化,使其以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展现,与中国建设发展实际相契合,才能被群众广泛理解与接受。同时,还可以结合人们熟悉的生动事例进行宣传,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和方向,以期人民群众能够对马克思理论经典作家的思想进行全面理解,掌握其基本的价值理念、视觉符号、行为规范等。在中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满足大众的实际需求,解决大众困惑,实现最新理论成果的实践性转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的有效性融合。此外在宣传过程中应综合使用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关注民族、区域差异性。
3. 为了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加强对现代化载体的重视,加大应用深度,尤其要全面挖掘各类媒体形式的内在优势和潜力,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兴盛与推广,人们对各类思想、观念的接收途径逐渐向网络化转变。基于此,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掌握时代脉搏和特点,对现代传播载体进行创新与优化,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需求相契合,逐渐与电视、报刊、网络媒介、自媒体等大众传播方式有效融合,真正契合大众的接受心理、行为、习惯等,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转化与创新,使其成为大众文化理论,与大众实际生活紧密关联,从而对人们的行为、思想等进行感染与熏陶,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效果,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与行为准则。
4. 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需要培养优秀人才队伍,真正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历史责任。人才既要热衷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此外,要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培养全民理论兴趣,提高全民思维能力,推动整体民族素养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是至关重要的指导思想,属于国家长期以来坚定不移推广的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探索出科学的道路,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扎根发展,符合当前中国发展的需求。通过积极落实理论教育,展示出党员行为示范效果,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发展。本文明确了当前应该遵循的发展轨迹,并指出需坚定不移地按照既定要求前进,以此实现中国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欣欣. 黄冈革命老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基于弘扬大别山精神的视角[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3(06):1-3.
[2] 郑吉峰,彭继红. 中国共产党以理论创新铸就理论自信的百年探索:动力、历程与经验[J/OL].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06):15-22.
[3] 王洪树,黄铁苗,陈少雷,等. 党的百年奋斗成就与历史经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笔谈[J/OL]. 特区实践与理论,2021(06):5-15.
[4] 蒋海曦,王照涵,蒋南平. 实事求是与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启示[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0(06):18-27.
[5] 宋辉,蔡静. 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思维角度——基于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J]. 天中学刊,2021, 36(06):28-36.
(荐稿人:孙超,安徽农业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