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古诗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2022-05-27强伟
强伟
内容摘要:五年制公费师范生是国家改革农村教育事业所需要的重要人才,古诗文作为传统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今后的职业水平,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目前,五年制公费师范生的古诗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学、教、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改变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五年制师范生 古诗文教学 人文素养
理论上来说,五年制公费师范生是为农村地区定向培养的大专层次全科型教师人才,以湖南幼专为例,本校的五年制公费师范生选拔了湖南各地市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他们在学习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本文仅就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进行探讨。
一.学生学的现状
五年制公费师范生从初中阶段直接进入到大学,跨过了三年的高中阶段,而这三年本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水平的极大提高,因此直接进入大学的五年制公费师范生在学习上面临着诸多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包括学习上、生活上和心理上,若仅具体到古诗文的学习,则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1.对古诗文的认识不深刻
古诗文作为文化载体,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其中有金戈铁马的报国热血,也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情长,有胸怀天下的宏图壮志,也有小桥流水的恬淡自然。仅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年制师范生,以前的学习大多都是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如本校的许多学生,初中时的成绩不错,但这都是被动学习的结果,他们的学习总是围绕着考试进行,对于古诗文的认知也很肤浅,很多学生并没有将古诗文与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相联系,只是对其进行简单的背景了解和死板的背诵翻译。对其中文化内涵的认知不足,并且不能将古诗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自身实际相联系。例如苏轼的《赤壁赋》,学生只知道他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了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慨与豁达胸襟。苏轼对于人生的达观态度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环节,即使每节语文课都有这样的内容安排,学生们对此也缺少认知,这一方面囿于学生的生活阅历,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古诗文知识理解的不到位,这不得不说是古诗文学习中的一大缺失。
由于对古诗文的学习没有深刻认知,这也就导致了五年制师范生在他们自己的教学中缺乏深度。从他们的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理解仅限于“会背会翻译”,他们对所教的小学古诗也持有类似态度,这就会造成小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理解偏差——会背即可,古诗文中体现出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态度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利的。
2.学习古诗文的动力不足
以湖南幼专为例,本校的五年制公费师范生都是与政府签订过合同的,他们认为自己一毕业就会有“铁饭碗”,因此在学习中的惰性很强,觉得学不学无所谓,只要安稳地混到毕业就行。不仅如此,对于古诗文的认知偏差也是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具体来说,古诗文的学习不被重视,是因为很多学生认为这些都是老古董,和现代社会脱节,与他们的距离太远;而作者阐述的人生哲理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他们认为自己“都能理解”,但实际上只是一知半解;再加上认为古诗文的学习“没有用”,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听课复习也只是为了不挂科而已,这种一知半解的状态累积下来,产生了许多学习上的问题,就像一些学生所说的“上课都会,考试都废”的情况。例如苏洵的《六国论》,学生读起来并不难理解,借古讽今的手法也都见了很多,但这种理解只是浅层的、浮于表面的,经不起教师的细问,因而一到考试的时候,就出现了字词不懂,翻译不会的现象。
这种学习状态造成了很多五年制师范生的古诗文功底极差,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尚可胜任,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就会暴露出自己的短板,不少知识还要重新复习,也容易被小学生的问题难倒,出了洋相。
3.对学习古诗文缺乏兴趣
在本校的实际教学中可以发现,五年制公费师范生的学业压力其实并不大,因此学生们更愿意学习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这其中必然不包括语文尤其是古诗文。因为古诗文的作者大多是历史上有名的文臣武将,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学生完全不同,学生对他们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也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因此首先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古诗文相对现代文而言难以理解,这就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既无动力,也无兴趣,这是古诗文学习的现实状态。如王安石、范仲淹等人的作品,学生们对当年朝堂之上的改革之争毫无兴趣,对诗人因此兴发的感慨也无体会,这样的古诗文学起来会难免显得枯燥乏味。
学习的痛苦造成了教学的痛苦,有的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因为对这一部分不喜欢而潦草备课,许多重要内容也只是一带而过,这同样不利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4.畏难情绪
单从浅层理解的层面来说,五年制师范生所学习的古诗文并不难,他们也能大概理解其中的含义,但多数学生仅停留在这一步,并不愿意对古诗文进行深入理解和内涵解读,因为相对于浅层理解,这种深入解读“太难了”,这和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很大关系,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方式积累了大量的疑难问题,导致简单的不想学,困难的学不会,学习效果越来越差。如文言文中的各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虽然每篇课文中都会有重复的内容,并且也都会进行总结复习,但有的学生就是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理解,导致在每次见到新课文时,对这些知识依然一头雾水。
二.教师教的现状
对于学生来说,古诗文的学习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而对于教师而言,想要教好古诗文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和教学方式和教师自身素质都有直接的关系。
1.教学方式的僵化
古诗文教学的通用模式一般为“背景介绍——文意疏通——手法鉴赏”三部曲,如韩愈《师说》的教学,通常先介绍作者和当时“耻学于师”的背景,接着便是文段的理解,最后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思想内容。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高中生而言,高考的压力能迫使他们不得不認真学习,而对课业压力不大的五年制师范生来说就不同了,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他们很难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学习效率的低下。这种影响是累积的,一旦形成了古诗文学习的刻板印象,再想改变就非常困难了。
2.对文本解读不深入
学生对古诗文内容理解肤浅,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授课时讲解的不够深入,不能拉近古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必然造成学生对古诗文一知半解的情况。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学生们都知道这是一篇序言类型的文章,但对其中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困难,即使教师讲解了东晋时期的玄学背景和政治背景也仍是如此。原因是教师对文章背景的讲解浮于表面,到底什么是“玄学”,为何王羲之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显得与众不同,由于本身难以把握,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一带而过,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使得《兰亭集序》成了一篇写景散文,仅此而已。既然不能深入理解,学生们就只能机械背诵了。
3.教师备课不充分
语文教学由于其学科特征,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如果教师对背景、时代讲解不够,就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尤其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足充分的准备,不仅要对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进行透彻的了解,也要对课文本身可能出现的专业问题做好应对的准备,如果在课上无法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外,教师在备课时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也是造成备课不充分的原因之一。在备课时,教师总会在网络中搜集资料,而这些资料都会体现在电子课件中,网络资料丰富且琐碎,如果教师在备课时不进行充分的了解,就有可能造成知识点跟不上。而另一种情况则是,电子课件代替了教师的授课逻辑,思路会跟着电子课件走,造成照本宣科的现象发生。若学生产生这种感觉,他们对课堂的兴趣将会大大降低。
三.古诗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古诗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应起到重要的作用,针对古诗文教学的现状,通过一定的实践教学,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拉近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
古诗文是作者人生经历的写照,应当是富有生命力的,学生之所以不感兴趣,就是因为缺少一种情感的共鸣,这种共情我们可以通过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联系的方式尽量做到。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学生在背诵和理解上都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可以借助《琵琶行》的歌曲来辅助背诵,并且歌曲的抒情性也能帮助学生体会到白居易的部分情感。如《上邪》,这是一首爱情的誓言,我们可以结合曾在当年风靡一时的《还珠格格》的片段进行教学,以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提升他们的兴趣。又如《孔雀东南飞》等描绘爱情的古诗文,青春期的学生对于爱情总是有一种向往,但又没有形成成熟的观念,我们可以结合当今流行的一些爱情观,让学生积极讨论,在拉近学生与古诗文的距离的同时,也能对他们的爱情观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总之,古诗文的教学应该是生动的、生活的,应当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体验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提高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2.深刻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却容易变成课堂上的“固定节目”,失去了灵活性,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所使用的往往是同样的背景介绍内容。如在每一篇陶渊明的课文前都要介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缺少对作者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特征的讲解,这容易让学生产生“陶渊明写的作品都是一个样子”的错觉,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多向学生展示一些陶渊明年轻时的诗作,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在年轻时也曾是胸怀抱负的理想青年,只是不满世俗的污浊才归隐田园的,这样,陶渊明的形象才会更加立体和丰满。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就可以将她前后时期作品的区别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世事变化对人的深刻影响。又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说到诗歌背景时,学生们容易被“孤篇压全唐”的名头所吸引,但在学习诗歌内容时,却很难体会好在哪里,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落差感,深入讲解初唐诗人在诗风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将南朝艳俗的诗歌与初唐诗人的诗歌进行对比,甚至可以将隋炀帝杨广的《春江花月夜》与张若虚的进行对比,强化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3.灵活的教学安排
五年制师范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实际上没有必要将古诗文的学习限制得那么死板,而应形成一种灵活发散的教学环境,或打破常规,凸出重点。首先是思政内容的渗透,如《孔雀东南飞》中,文言知识的理解掌握固然不可缺少,但在五年制师范生的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将重点放在价值观的教育上,焦仲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性格,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和积极讨论来得出自己的观点,而这种观点与考试无关,和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生成有关,教师在这其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思政的目的也由此达到。其次是增加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由于课本中的文章是单独的篇目单元,因此在讲到不同时期诗文风格的时候,学生很难形成一种总体观念,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或者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或者直接带学生去图书馆看相关的书籍。如讲到曹操的《短歌行》,我们可以将“建安七子”和“魏晋风骨”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去“研究”,通过政治背景和文学背景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为何这一时期会形成这种诗歌风格。又如“古文运动”,我们可以对这样的背景知识进行扩充,安排学生阅读先秦诸子的散文、汉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以及明清作家的散文,让学生对“古文运动”的起因和影响有一个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第三,丰富教学方法,如诗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对比学习。如講到《迢迢牵牛星》的时候,将牛郎织女的相关诗歌进行整理对比,《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差异巨大的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区别,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出来。又如讲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可以搜集对比传统节日的诗歌作品,体会不同作者在不同节日中的不同见闻和心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仿写和对照,由此增加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4.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方式只是手段,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否足够。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能做到对文章思路的清晰掌握,对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手拈来,这样才能做到举重若轻,教学手段才能轻松地灵活运用。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这是古诗文教学的内在要求,同时教师的丰富学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受益。
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五年公费制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提高他们今后的教学能力,这不仅有益于他们的自身,同时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学习成长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这要靠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婷.高职院校古诗文有效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郭子峰,邓江祁,匡代军.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古典诗文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11.
[3]孙国华.师范学校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