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儿童文学泛在学习模式研究

2022-05-27仵兆琪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泛在学习对分课堂高职高专

仵兆琪

内容摘要: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高职高专文学课堂的阅读局限性,通过网络媒介促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提出,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儿童文学》授课方式,制定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的个性化的考核标准,并利用互联网为师生建立起自由沟通的课下渠道。

关键词:对分课堂 泛在学习 高职高专 儿童文学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大大扩展了人们学习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局限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提出要“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肩负着培养幼儿教师人文文学素养重任的《儿童文学》也要积极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正是儿童文学教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的尝试,对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创新点是将学生讨论、教师讲授两者时间错开,学生在课后有一周左右的时间自主学习、内化知识,由此,教学呈现出三个清晰分离的过程,即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1]

泛在学习(U-Learning)又称无缝学习、普适学习等,是一种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方式,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途径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2]这种学习以易获取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讲授不穷尽所有知识,让出一半时间交给学生主导,学生课下利用网络技术个性化学习后再回到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二.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的理论基础在高职高专《儿童文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将从教学资源运用、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师授课改革三个方面体现和实现“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的高职教学改革要求和目标,推进高职高专文化基础教育的全面展开。

1.以信息化教學突破传统语文课堂的阅读局限性

作为高职高专语文教育、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专业的基础课,《儿童文学》教学实施和成果考核离不开学生的作品阅读与创作。然而长期以来,高职文学课堂借鉴普通高中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语言运用,忽略了儿童文学与专业的有效衔接。移动互联网的诞生,加剧了传统授课方式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课堂上教师声嘶力竭讲述文学作品,学生埋头手机看得津津有味。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规模已然达到9.24亿人,预计2022年中国移动社交用户整体突破10亿人。[3]在国民阅读调查中电子书增长趋势显著于纸质书阅读。“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移动互联网为高职《儿童文学》课堂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变革的机遇。对分课堂不排斥电子阅读,反而将时间分出来留给学生提倡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主动学习,利用零碎的时间积累儿童文学阅读的经验。

2.强化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性,促进学以致用

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堂需要教师营造活跃的文学欣赏和创编的气氛,但传统课堂的形式束缚了教师的实践创新;此外,高职高专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动力不明确,眼高手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当前大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除了课堂、宿舍外,主要就是网络,因此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的提出,将主动占领大学生思想、学习的网络阵地,保障《儿童文学》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实效性。教师课堂除了“授业”,更引导大学生自主搜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带着问题和任务进入互联网世界。在后续课堂上,学生提问、展示成果,教师“解惑”、扩展性讲授、小组互评,提升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融合创新的能力。

3.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挖掘网络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还承担着提升大学生语言能力、塑造正确儿童观的重任,它更着力建构教育对象的精神家园。微博、电子图书等网络阅读虽然方便、快捷,但这种碎片化阅读容易使大学生丧失阅读经典文学和哲理性文字的耐心。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与《儿童文学》教学改革均鼓励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支持大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身边的资源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诗歌诵读、戏剧扮演等方式深度理解文本,最终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的文学感悟。

三.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高职高专《儿童文学》教学中应用的挑战和对策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在1991年提出,计算机在未来教学中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将取代教师的部分工作,他还把学习分为“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两个步骤。知识内化(Knowledge Construction)重在强调学习者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感知理解外界的信息。[4]高职高专《儿童文学》教学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化机制决定了学生有关儿童文学知识的学习如何发生,且由于“内化”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每个人对知识的内化方式和速度都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完成理论、技能知识内化的过程。要让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儿童文学》学习得到知识与人格的双重教育,就要提前预判《儿童文学》课程运用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及能够采取的对策。

1.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挑战

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实效性,但在高职高专《儿童文学》实际推行过程中,还存在无序性、滞后于职业需求的问题。

(1)改变传统课堂讲授方式,具备全局视野

传统课堂注重教师讲授,但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堂上“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让教师思考如何才能更省力地教会学生“会学”?泛在学习模式利用对分课堂的教学特点和互联网平台工具,将线上线下的课程學习和小组讨论深度结合,教师在授课讲解之前将相关文学知识和作品选编通过QQ群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课上讲述的时间压缩,学生利用过各类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内化和思维拓展,无时空限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儿童文学教师而言,讲授时间减少但内容更为丰富,要求备课需要更为充分,熟悉互联网交流的方法。此外,学生通过泛在学习的方式学习主动性得以发挥,学习水平和能力迅速提高,可能会出现课堂上“问倒”教师的现象。这就给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设置过程性、个性化评价标准

传统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考核中,学生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和平时作业来获得分数,成绩高低取决于考题内容和考前复习程度。除了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不足外,传统考核标准并未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比如,某些高中理科毕业生、对口高职等专业学生的文学基础薄弱,有些人甚至认为自己并无儿童文学创编能力,他们可能只求及格、对付完事。面临这种情况,对分课堂则强调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意为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文学基础薄弱和低要求者有一个保底的学习动力,让高要求者有展示能力的空间。此外,儿童文学的学习过程并非朝夕可完成,无论是在《儿童文学》对分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析,还是课堂外利用互联网的泛在学习、文学创编,都需要教师严格把控过程性评价,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3)正面引导学生互联网学习,建立师生自由沟通的渠道

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泛在学习的技术保障,但也由于信息过剩,影响了大学生对其有效和充分地选择、吸收。他们易于满足通过搜索、提问获得的碎片化知识,对文学作品缺乏深层探究。美国阅读心理专家玛丽安娜·沃尔夫曾指出:“我们并非只由阅读的内容影响,我们也被阅读的方式所定义。”[5]新的阅读方式削弱了人们极为重要的深度阅读能力,面对这一挑战教师不仅要突破高职高专《儿童文学》僵硬的管理机制,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在学生偏离主题时给他们正面引导。在师生自由互动、沟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相长,带给学生持久的语文学习欲望和成就感。

2.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高职高专《儿童文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1)教师行“少言之教”,让学生真正成为大学课堂的实践主体

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强调必须让学生成为《儿童文学》课堂的真正实践主体,教师让出课堂,引导学生是积极、能动、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潜在的、可能的儿童文学知识内化为己身,自我创造,实现对分课堂中教学的“预设-生成”。但是教师“少言”并非“不言”,教师讲授在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中依然重要,我们需预设了“学什么”、“怎么学”、“培养何种语文能力”。例如,在讲授《儿歌》这一章节时,先由教师讲授儿歌的艺术特征和创作技巧,将基础理论和知识传达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提出疑问;课后则布置自主阅读、学习后两节“儿歌欣赏”和“儿歌创编”的内容,并从重庆民间儿歌搜集、改编入手,自己总结儿歌欣赏、创编的学习心得。第二周前半节课学生以寝室为小组,展示搜集民间童谣、互相学习体会,小组互评、解答疑难问题;后半节课,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对学生存在的疑难进行解答,并联系幼儿园五大领域特别是“语言领域”中儿歌的应用,探讨地方民间儿童文学在当今社会的运用。在一系列能动的、持续性的儿童文学学习实践活动中,学生既熟悉了优秀作品,又避免了枯燥的听读,在课堂的动态生成中实现了相关知识的内化和运用。

(2)坚持以活动促学习,过程性考核和结果考核并举

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在高职高专《儿童文学》课程应用中,强调平时成绩和多元评价,课程考核共分三个部分:平时作业10次,包含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展示,每次得分最高3分;儿童文学相关的课外活动、比赛以及文学作品投稿,按参加次数和获奖等级计算,共10分;期末考试以试卷形式考察学生基本《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综合素养。试卷基本理论常识考题可采取公开的方式,预先制定教科书中的30个基本概念为考试内容,考试时任意抽取10个,学生认真复习一般可以拿到20分。这样对于文学基础薄弱、对本门课程要求低的学生来说,考试合格压力并不大,有动力按教师要求积极备考。而对《儿童文学》学习兴趣浓厚、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在平时作业和课外比赛环节上拿到更多的分数,进而在试卷综合能力考核中展示自己的优秀水平。学生可以根据每次平时作业的评分和反馈,评估自己的表现,确定自己下一步的儿童文学学习投入。教师也可以通过多次作业,客观评估学生的文学创编水平和学习质量。

(3)坚守语文本位,运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有助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共享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但高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教学活动看似丰富多彩,但音乐、电影、表演占据了主要的课堂。为避免本末倒置,教师要坚守语文本位的理念,合理使用互联网。高职高专《儿童文学》最基本的任务,是以教材中幼儿园教学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为范例,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欣赏、创编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师德和人文素养。首先,对于特别经典的儿童诗歌、散文等作品教师需做硬性背诵要求,使这些文学瑰宝潜移默化成为学生的灵魂和精神气质。其次,在讲授环节可利用有限的时间对作品文本做深入解读和适度阐发:如讲图画书《鼠小弟的小背心》时,设计问题“如果你在实习期间,遇到小朋友们争抢玩具、破坏对方衣物,你会怎么处理?”以此引发学生对幼儿园实际教学、促进幼儿人际沟通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指导学生改编民间故事《熊嘎婆》,激发学生对民间儿童文学的传承意识,将其引入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再次,利用校园文学活动如“讲故事大赛”、“绘本夏令营”,社区服务“剧演映人心”以及三下乡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展示儿童文学讲演和创编能力,并及时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现学生的风采和优秀文学作品,实现高职高专《儿童文学》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知识向现实人生的自然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基于对分课堂的泛在学习模式作为高职《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老师们不仅完成了基本理论和创编知识的传递,还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选择、吸收儿童文学知识。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搬运、加工知识的“匠”到授之以渔的“师”的转变,也实现了由“经师”到“人师”的自觉。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 12(5):5-10.

[2]李梓,李晓玲.泛在学习环境构建——英语专业学生课堂外活动设计与实施[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04):154-156.

[3]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EB/OL].(2021-1-04)[2021-11-16].https://www.iimedia.cn/c40 0/76205.html

[4]赵泽鑫,谢静,李靖.基于翻转课堂高校金融学课程思政融合路径与对策[J].教育观察.2021,10(29):30-31.

[5]叶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语文直面的挑战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5,(03):1-2.

课题:202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前教育师范生职业语言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编号:203586)、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师科研工作坊“重庆民间儿童文学协同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泛在学习对分课堂高职高专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区域历史文化泛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大学英语互动反馈教学模式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泛在学习中学习评价网络效用模型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