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概念内涵、基本特征与价值意蕴

2022-05-27李小梅

理论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

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日益引起关注。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社会多元塑造主体集中展现我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文化行为等文化风貌的动态过程,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稳定性与动态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多维性与整体性的特征。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对于优化国家整体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竞争力及提高我国政治地位至关重要。

关键词: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2)05-0103-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VSZ027);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研究”(2020YBMK009);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重大疫情应对中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CYB20109)。

作者简介:李小梅(1993-),女,重庆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引言

文化吸引力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已成为各国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早在1997年,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提到,本世纪冲突的基本来源将不再是经济上的差异或者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而是各国之间的文化冲突。进入新世纪,一些硬实力强大的国家都在制定自己的文化传播战略,以增强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是文化传播的直接效果,有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获得各国想要的经济利益和对世界政治局势的控制力或影响力[1]。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事实上,我国就如何更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这一问题已经展开了积极探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将培育文化产业、扩大国际影响力纳入其中。党的十九大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包括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在内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意义与核心目标,明确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上进一步强调,要“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3]。中华文化形象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维度,关涉我国能否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近年来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成因分析。从外部文化环境来看,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应对各种文化挑战,防御其他国家解构企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护国家文化特质的必要行动,也是对我国在全球多元文化空间中寻求文化地位成效、确立文化身份的重要举措[4][5]。从文化内部环境角度出发,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6]。二是关于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目标定位研究。塑造底蕴丰富、创新发展、兼容并蓄的文化形象是新时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主要定位,将有传统性和时代性的文化元素植入国家文化形象中,构建以“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为核心、传统与当代相兼容的国家文化形象[7][8],形成以誠信为基石、以与时俱进为时代特征以及和处共赢的文化形象体系[9]。三是关于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举措。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需立足于本国文化积淀和发展特色,以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为导向,吸引和感召受众,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主动适应、吸纳最新科学技术的“科技引领”,与时俱进把握时局变化、乘势而动用好契机、检视自身强基固本、区分对象精准施策,才能建设新时代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10][11]。

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已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文化形象塑造的内外部成因、举措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是尚缺乏从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概念等关涉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本源性问题出发来剖析和阐释其基本特征与价值意蕴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概念内涵出发,阐述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揭示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价值意蕴,以期为后续深化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研究抛砖引玉。

二、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概念内涵

从字面上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可分为 “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和“塑造”两个层面。因此,应从这两个层面来理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这一概念。

关于“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界定,可从认知评价角度、价值论维度、本质论角度展开。

一是从认知评价角度来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代表着中国国家的文化内涵与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成果体现出国家的文化风貌,是国内外公众对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品格、行为模式等的认知和理解。二是从价值论的维度来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是中国文化体系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对内主要表现为国家文化形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通过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综合考虑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将各民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而对外主要表现为国家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一直是我国奉行的对外发展理念,睦邻、友好也是我国坚持的一贯方针,只有提升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才能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增益各国共同福祉。三是从本质论的角度来看,国家文化形象是认知主、客体之间跨文化理解上达成的统一,是对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与博弈。认知主体代表文化受众,认知客体包括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文化行为等内容。各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各有特点,长期以来都试图通过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来争夺文化话语权。

而“塑造”主要是通过改造使人或事物达到某种预定目标,包括主体、客体、手段等要素。基于上文的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多元塑造主体凭借自身优势,充分考虑受众的文化差异和认知习惯,通过开展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运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集中展现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文化行为等文化风貌,着眼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态过程。把握这一概念需要透彻理解以下四个要素。

一是从塑造主体来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一项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中处于“导塑”地位,在党的领导下把握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发展方向,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这是我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最大优势。同时,还需广泛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如企业、公司、学校等社会组织,科技、文化、艺术、慈善事业等社会团体。此外,人民群众也是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主体。人民群众作为中国文化的创造发展者和传承弘扬者,不仅在文化创新创造、文化交流传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将深刻影响本国文化形象,是国家文化形象的鲜活代言人,应自觉承担起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责任。总之,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有利于最终形成“一方领导+多方协同”的多维塑造格局。

二是从塑造客体来看,通俗地理解,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就是指对一个国家文化领域的塑造,其塑造客体具体包括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行为等方面。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古代文化传统和从“五四”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新文化传统[12]。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是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时刻影响着受众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将这一文化传统推广开来,突显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展现了中华文化历经磨难仍绵延不绝的顽强生命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融合了历史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蕴含着时代新文化的核心价值,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将这一价值观念广泛传播,有利于各国人民从深层感知我国文化的价值魅力,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影响,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差异,因而文化行为也明显不同。通过对文化方针、文化政策和文化活动等文化行为的分析,能够感知一个国家在文化发展上所秉持的态度,了解其文化发展的总体概况。由此可见,涵盖了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文化行为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国民的文化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文化的态度和能力,是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

三是从塑造方式来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除了运用传统方法外,同时也主张采用多元包容、协同整合的手段来进行构建,着力寻求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效果的最优化。具言之,传统的塑造方式主要是从官方这一塑造主体出发,更多采用便于主体塑造的方式,较少从认知主体维度来选取塑造方式。基于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长期实践效果的反馈,可以发现现有塑造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着兼容并包、去粗取精的思想,借鉴了其他国家有益做法,并结合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充分考虑了主体的文化差异和接受习惯,对传统的塑造方式加以整合优化,增强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从塑造目标来看,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塑造文化形象来充分展现我国的文化风貌和文化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现阶段仍是文化大国,而并非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13]的远景目标,这就规定了包括国家文化形象在内的各个领域都需要迈入“强”的发展序列。就此而言,我国塑造国家文化形象的目標指向,正是着眼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成的现实需要。

为了更深入透彻地理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何意,需要进一步从内涵和外延上厘清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与其相近概念即国家形象塑造、国家经济形象塑造、国家政治形象塑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第一,四者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也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国家形象塑造内在囊括了其他三者,并且规定和指引着其他三者的发展方向,故可理解为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国家经济形象塑造、国家政治形象塑造最终都服务于国家形象塑造。第二,四者塑造的具体目标存在差别。国家形象塑造的总体目标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经济形象塑造是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为目标的塑造行为,国家政治形象塑造是以增强我国政治认同力为目标的塑造活动,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以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的塑造活动。第三,四者塑造的内容不同。国家形象塑造涉及整个主权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国家经济形象塑造涉及经济总量、国家品牌、创新能力等,国家政治形象通常涉及政治制度、政府治理、领袖人物等,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主要围绕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文化行为等内容。

三、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

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集中展现我国文化风貌,具有鲜明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

主观与客观是一对关系范畴。“主观”属于自我意识方面;“客观”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主观意识而存在。与此相对应,主观性是为人的意识所固有的特性或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特性,而客观性是指非意识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或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特性[14]。塑造主体的意识性决定了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主观性,而塑造客体的客观存在又决定了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客观性特征。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塑造主体运用多样化方式,集中展现国家文化风貌的过程。由于主体的知识水平、审美取向、思维方式不同,不同主体塑造的文化样貌也不尽相同,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就中国来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主体究竟侧重于该国何种文化,实际上带有其明显的主观倾向性。可见,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并不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状况的“镜子式”反映,而是带有塑造主体鲜明的主观烙印。但塑造主体对一个国家文化风貌的展现并不随意,需建立在该国文化客观存在的基础上,若缺乏对文化真实情况的把握,任何塑造结果都将“失真”。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又具有客观性。因此,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既需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又需要结合当前国家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国家文化的客观存在为基础,塑造主体运用各种方式来集中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风貌,才能促进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发展。

认识到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特征,对于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塑造主体基于自身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所展现的文化样貌会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增强其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充分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全面生动展示国家文化形象。具言之,要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根基还是在于练好“内功”,在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需加深对国家文化的客观性认识,才能促进国家文化繁荣发展。

(二)稳定性与动态性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稳定性是建立在国家文化客观存在的基础上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经长时段的历史积淀,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只要国家文化相对稳定,文化思想的核心在一定时间内就不会产生较大变化。此外,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稳定性还源于塑造主体的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又称心向,是指主体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这种状态决定了后续活动的方向和进程[15]。通俗地讲,心理定势是指人们过去的行为将影响到当前行为,并且当前行为往往留有过去行为的特点。故塑造主体一旦塑造好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也会对后期国家文化形象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虽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其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变化,塑造主体将根据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动以及交流情况,合理调整文化内容和塑造方式,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从此意义上来讲,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同时,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历经长期的探索过程,这也表明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具有动态性。例如,新中国成立后,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方针的提出到“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都体现出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动态性。因此,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动态性是绝对的。

综上所述,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立足于文化发展实际和主体主观认知的基础上,具有稳定性特征。因此,塑造主体要加强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全面真实展现国家文化面貌。同时,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也具有动态性,因而塑造主体应总体把握国家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刻剖析当前文化发展态势,力求展现出不同时期国家的文化风貌。

(三)思想性与艺术性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独特文化思想,是中华民族爬坡上坎、跨越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直面未来的精神底气。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要弘扬富有思想魅力的优秀文化。对外,要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16]161。突出强调“理”“文”“德”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达到的高度和所产生的影响,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内,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一个国家奉行的价值观念,集中反映了该国公民身处特定国情和特定时代要求的价值追求与精神信仰,内蕴着本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与精神积淀,对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民族力量和提升价值感召力具有重要作用。塑造良好国家文化形象,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17],这是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思想性的根脉所在。由此可见,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风貌,必须深入挖掘和深刻阐释这个国家厚重的思想文化,进而提升其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是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思想性特征。

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不仅具有思想性,还是一项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艺术性,是指塑造主体在国家文化形象塑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作为,以及对文化风貌和文化效应的精准引导和主动把握。进一步而言,是指塑造主体立足我国文化发展实际,深刻把握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互动以及人们的不同思维认知习惯,运用典型的文化事件、特定的艺术形象、贴切的艺术手法等推广传播本国文化,增强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例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从开幕式上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黄河之水天上来”等中国文化展示,到礼仪人员在颁奖典礼上穿戴的“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唐花飞雪”服饰;从美轮美奂的“雪如意”“冰玉环”等场馆,到灵感来自古代同心圆玉璧的奖牌……充分而生动地向世人展现了积淀深厚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面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一次得到充分展示。

故在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过程中,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注重提升内在品质,深度挖掘文化思想,注入文化灵魂;也要运用典型的文化人物、文化事件以及贴切的艺术手法、生动鲜活的塑造方式,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文化观念上的认同。

(四)多維性与整体性

塑造客体的多样性以及塑造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多维性特点,使国家文化形象塑造表现出多种侧面和维度。从文化发展的时间序列来看,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可概括为:一个历史悠久、为世界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家;一个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发展国家;一个融入世界文化体系、有能力承担特殊责任的国家。根据文化的构成要素划分,可分为文化价值观、文化传统、文化行为等不同形象。同时,由于塑造主体的差异性,各主体表现出来的方式不同,因而展示的文化风貌也存在差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具有多维性。

国家文化形象塑造表现为多维性,并不意味着其缺失整体性。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整体性既包括对一个国家文化的综合展示,也包括各塑造要素之间的协同整合。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看,各部分形象共同构成了国家整体的文化形象,但其绝不是局部形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部分相互配合、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系统质的规定性,从而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18]。国家文化形象塑造实际上是由塑造主体、塑造客体、塑造手段和塑造目标等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即:以塑造客体为基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塑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前国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确定针对性的文化塑造目标,并通过艺术性的塑造手段来集中体现。

因此,基于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多维性与整体性,我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既要尊重不同塑造主体对我国文化的具体展现,也要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把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的中国。我们要塑造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国家文化形象,也要将塑造的基点牢牢立在当下,展现出当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活力,这样才能展示真实全面的国家文化形象。

四、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的价值意蕴

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是中国走向世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客观要求,也是让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对优化国家整体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以及巩固政权合法性和提高国际威望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优化国家整体形象的应有之义

英国品牌专家西蒙·安霍尔特曾指出,“文化在充实国际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推动了主体从初步的媒介沟通深入到对其价值的全面理解”[19]。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总是被打上文化与价值观的烙印,文化与价值观已成为人们认识一个国家的重要维度,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国家文化形象是人们评价一国形象时最直接的形象定位。例如,人们提及中国时就会联想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谈到德国时就会联想到“严谨”。这些不自觉的联想和认知,往往是对一个国家文化的深刻感知,集中呈现了对一个国家文化形象的认可。因此,国家文化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习近平指出,塑造我国国家形象,要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6]162。文化形象作为一个国家最持久和最稳定的核心形象,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是一个国家经济形象和政治形象的精神支撑,对国家形象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20]。在文化的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对一国文化的认识和评价,将不自觉地被延伸拓展至经济、政治等其他领域,进而影响到对国家整体发展状况的评价。

(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国家文化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展现出国家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提升对国家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必然会整体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促进国家文化繁荣发展,使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塑造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向世界争取话语权的必然要求。对内而言,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能夠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维护好国家文化形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而言,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能够提高本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

世界上许多国家正是凭借着独特的国家文化形象,在国际社会建立起了“朋友圈”,在国际各个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中收获了红利。输出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推销文化产品,维护其在世界上的文化霸权,是美国一贯奉行的基本国策。作为头号发达国家,美国利用其文化强势地位影响世界,从好莱坞大片到遍布全球的可口可乐和麦当劳,无不让人感觉到“超强的文化帝国”形象。正如布热津斯基指出的:“不管人们对美国文化的美学价值有何看法,美国文化都具有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它在全球的吸引力不可否认。”[21]抛开其文化输出的目的不谈,美国运用一系列文化战略手段,在全球塑造起特殊的国家文化形象,客观上增强了本国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在当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文化软实力价值日益凸显,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愈益成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胶着点。因此,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要以国家文化发展实际情况为基础,运用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质、最能引领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话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三)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经济竞争力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指标,而打造国际文化品牌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这就必然要求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文化品牌是一个企业经过长期探索而形成的竞争力,是为企业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包括商誉、产品、企业文化以及整体运营的管理,本质上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一种内在感受。贾非和内本扎尔曾指出,有些国家以工程开发闻名,有些则以设计精巧著称。无论这些看法如何,它们都将影响消费者对这一国家“品牌”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将部分决定该“品牌”的销路,或影响其出口[22]。国家文化形象关乎一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影响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外销,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也有助于吸引外来投资和旅游,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一个国家能否吸引外来企业和厂商投资,不仅取决于其投资环境,也与其商业口碑紧密相关。“最优质的投资通常更愿意投向那些商业环境口碑不错的国家”[23],这是投资者为了提高投资回报率而作出的必然选择。积极良好的评价势必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减少外来企业对投资风险的担忧,而消极负面的评价也必然使投资者敬而远之,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正是对一个国家文化作出的积极、正面的反馈,能够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不仅如此,我国的文化能够真正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提炼和阐释具有永恒魅力、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中国文化精神和思想观念,向世界展现中国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对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带动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巩固政权合法性和提高国际威望的内在要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跃升,“中国必须在国际舞台上用中国声音‘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接受中国,通过中国话语所包含的内在逻辑、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放射出影响力”[24]。国家文化形象作为一种非强制性的力量,是以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主的软力量,能够减少民众对一个国家的敌视情绪,强化对其政治制度的认同,有利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博弈中获得合法性的政治权力、稳固党的政权。反之,则会导致政权危机甚至丧失国家政权。因此,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在国际社会亮出我国文化建设的名片,是赢得国际社会支持、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

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其根本指向在于破解“中国威胁论”。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已成为中国提高国际威望与巩固国际地位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交往愈发频繁和深入,世界对中国的评价也更加正面和积极。但由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的不同,中西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冷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其所鼓噪的“中国威胁论”不绝于耳。在这种境况下,应通过塑造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来回应其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此外,文化形象是民族性与世界性共存的统一体,关乎一个国家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正如摩根索所言,一个国家本能地追求更高的威望以“显示所拥有的权利、或它自认为拥有的权力、或它想要别国相信它拥有的权力”[25],国际威望的建立,就如同持有“国际特别通行证”,享有更高的国际地位和更有力的国际话语权,从而有效引导国际舆论。从更深层面理解,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和相互交流, 塑造国家文化形象,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进一步激发他国的认同感(信任感),有助于建构起与他国之间积极友好的身份认同关系,进而获得国际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姚云.中国文化形象的研究现状及版图[J].湖北社会科学,2018(5):174-18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

[3]习近平.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21-12-15(01).

[4]李怀亮.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N].文艺报,2003-01-25(03).

[5]孙英春.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0(11):33-39.

[6]楊曼曼,沈壮海.新时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塑造:意义、问题与策略[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6):67-74.

[7]胡晓明.国家形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0.

[8]贾磊磊.建构传统与当代相兼容的国家文化形象[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5(2):104-107.

[9]冯颜利.论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建设与综合国力的提升[J].社会科学家,2019(6):12-19.

[10]陈永斌.文化话语权博弈视域中的国家文化形象建构[N].光明日报,2015-01-02(06).

[11]沈壮海,王芸婷.新时代中国文化形象建设的现实境遇、目标向度与推进方略[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1):60-70.

[12]王铁仙.两种中国文化传统:区分、辩证与融通[J].中国社会科学,2010(5):194-205.

[1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5.

[14]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251.

[15]陈曦.基于心理定势理论的采访客观实现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4):222-223.

[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7]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01).

[18]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9:35.

[19]胡文涛,招春袖.文化外交与国家国际形象:一种文化维度的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3(8):10.

[20]祁述裕.如何塑造我国的国家文化形象[N].解放日报,2006-11-06(13).

[21]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 中国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3.

[22]JAFFE E D,NEBENZAHL I D.National imag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M].Copenhagen: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1:7.

[23]乔舒亚·库珀·雷默.中国形象:外国学者眼里的中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7.

[24]张雷声.习近平国家治理思想的中国智慧[J].教学与研究,2016(11):6.

[25]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11.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
以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