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为基,增课堂实效
—体育“趣味课堂”构建
2022-05-26周洁
文 / 周洁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属于相对基础的学科,但也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尤其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现今,教育者必须充分发挥体育中考作用,利用体育课程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在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师未考虑到不同学生成长特点,所开展的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导致体育课程作用无法发挥到实质,为此,需针对现阶段实施的体育课程进行创新,完善体育教学细节,在为学生打造高质量课堂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体育技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1 体育“趣味课堂”是什么?有何特点?
体育“趣味课堂”是指在教学中利用趣味的教学手段或途径来提升整体体育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体育“趣味课堂”具有个性化、主体性、创造性的特点。借助打造趣味的教学情境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体育趣味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重点放置于活动内容的安排上,确保教材与实际生活得以高效衔接,实现师生与生生的互动合作,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至教师所提供的体育课堂。
2 如何实施?
2.1 创新教育观念,营造趣味教学氛围
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生更在意自己的文化课成绩,忽略对体育技能方面训练,这种情况严重限制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将体育考试加入中考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关注度,通过更规范且科学的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应明确体育中考的意义,将其作为指挥棒引导学生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程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过于在意学生体育中考成绩,并以此作为目的开展教学训练,忽略对学生体育技巧方面培养,导致体育课程无趣且枯燥,降低学生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相对较重,对比单一且枯燥的教学模式更愿意参与游戏教学[1]。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课程训练时,应做到寓教于乐,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潜力,根据学生较为感兴趣的项目设计体育训练内容,在增加学生参与热情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魅力,从而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游戏课程设计过程中需注意,课程内容既要保证趣味性,还要对学生体育技能形成训练,如踢毽子、跳绳、拔河等项目,并无过于严苛的规定动作,但却能够对学生身体技能形成锻炼,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处于运动的状态下,帮助学生得到身心上的整体放松。
2.2 基于动作要领,完善训练方法
体育课程是为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而体育中考更是强调体育的重要性,作为初中阶段必修课程,学生需要切实参与到体育课程中,学习最为科学且规范的体育教学课程,
如此才能在提高学生原有身体素质的同时,达到体育中考的标准。就现阶段体育训练方式来看,缺少创新性,时代在发展,学生对体育方面需求发生改变,教师需要基于学生基本情况制定更为有效的教学措施,才能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其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体育技能方面的提升[2]。如完整训练法更要求学生之间需形成训练配合,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此训练方法适用于技术动作训练,也能通过集体训练增加学生的交流,达到战术配合上的训练要求,可以说,完整训练法能够对学生体育技能上的掌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若教师需要采用完整训练法传授学生某种体育技能,需严格把控动作的完整性,明确学生技能动作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在学生已经掌握单一的体育技能后,也能达到完整性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训练强度进行调整,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在学生参与带有多元化性质的体育动作或整套动作学习期间,教师需重点关注学生在动作上的衔接。做到张弛有度,明确体育技能学习的重点,详细剖析高难度动作,开展整体性训练。每位学生基础情况不同,对体育技能上的掌握也存在一定差异,实际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和体育技能的动作要领开展诱导性教学,利用辅助训练对学生体育技能进行培养,达成体育训练目标[3]。如在训练学生跨栏跑的体育动作时,为帮助学生切实掌握要领,可为学生设计过侧栏、压拉肌肉韧带等训练内容,此类训练内容不但能够强化学生体能,还能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更快掌握跨栏跑技巧,激发学生肌肉群,达到体育训练目标。
2.3 合理调整训练内容,提高学生训练主动性
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缺少体育课程学习兴趣,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运动技巧,降低学生学习自信心,导致学生不愿参与到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这种情况违背体育中考的初衷,也并不能实现体育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为此,可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分解训练法。分解训练能够将相对复杂繁琐的体育课程逐一分解,将其作为几部分传授与学生,引导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能够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方面的掌握。与此同时,分解训练法还能够明确学生课程重点和难点动作,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降低体育动作的整体难度,促进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实现稳定发挥[4]。但分解训练法也存在一定弊端,学生长时间处于分解训练模式下,容易混淆知识重点,无法在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降低动作的完整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需注意分解训练法和完整训练法的应用方式,对于一些教学难度大且学生不易掌握的体育动作,教师可采用分解训练的方式强化动作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后,教师可利用完整训练法引导学生形成体育知识体系,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对训练方法进行调整,保障每位学生都能切实掌握体育要领。
部分学生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认为体育课程并不能决定自己未来,即使参与到体育课程中,也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影响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另外,许多学生因体育能力方面不足缺少自信心,认为自己无论做出何种努力也并不能在体育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从而不愿参与体育课程。无论学生秉持以上哪种心态,都影响其参与积极性。初中体育课程除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外,还应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周遭事物。针对一些学习主动性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可以比赛训练的方式调动学生热情。虽然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都产生自主思维模式,但活跃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赛训练方式还可促进学生间的沟通,凝聚集体的力量带动学生学习。为保证比赛训练方法的有效性,教师可定期举办一些跳远比赛(如图1)、体操比赛等,并且在比赛过程中为学生设置奖项,激发学生好胜心,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使学生能够在准备比赛和真正比赛的过程中,树立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进一步学习[5]。对于一些进步较大的学生,教师应积极给予鼓励,尊重不同学生成长特点,为学生设计个性化训练方案,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实现阶段性成长。
2.4 丰富教学手段,保障训练有效性
对于学生成长而言,采用适于学生成长、符合体育运动特点的训练方式,远比单调且统一的教学效果更明显。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学方式主要指,不论在何种体育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都以同一种训练方式而进行,一些体育运动训练是希望学生实现身体素质和机能上的提升,此时便可采用持续或是重复性训练方法,而另一些训练内容则需要更为多样的方式而进行。对于持续训练法更适用于学生耐力方面的提升,这种训练方式无需产生过大的训练强度,只要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既可。实际过程中教师可基于训练时间对训练强度进行划分,一般情况下,这种训练方式多以三种形式呈现,其一为短时持续训练,其二为中时持续训练,其三为长时持续训练。短时持续训练方式无论在动作组合和分解训练过程中并未产生过多要求,此种训练方式具有较强多边形,需要根据训练情况对练习内容进行全面调整。基于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短时持续训练更多的出现在素质训练中。中时训练方式更多的被应用在学生耐力训练方面,无论是学生体育中考还是对学生发展而言,耐力都能帮助学生实现身体机能上的提升,因此,耐力训练也被体育课程作为教学的关键节点[6]。在中时持续训练模式下的耐力课程大多基于有氧代谢系统而进行,此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体育动作的掌握,提高学生专项耐力,使学生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从而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课程中。长时持续训练法较长出现在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此教学模式应用较为广泛,多以变速持续、均速持续等训练形式呈现,能够在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使学生耐力得到稳步提升。
重复训练法属于常出现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训练方式,此训练法要求学生需要正确完成体育动作,以重复训练的方式强化学生印象,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体育技能。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式过于局限,无论在何种项目训练时都采用此方式,难免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参与教学活动。而实际过程中,该训练方式对训练过程也有着严苛要求,教师需根据训练内容、场地器材以及动作结构等更方面对训练强度进行调整,如此才能发挥重复训练法的实质性作用,使学生能够实现身体机能上的提升。在教师传达学生基本的体育动作技能后,教师便可采用重复训练法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此时教师需观察学生在重复过程中是否存在动作上的失误,为学生提供动作技术指导,在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训练习惯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并参与到重复训练内容中。重复训练法并不能才短时间内达到教学效果,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所以此方式能够培养学生毅力,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学习体育的意义。一般情况下,重复训练法多以单一、连续以及间歇重复的形式呈现。单一重复训练方法更适用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且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学生每完成一次动作练习便可给予学生一定的休息时间,而后再一次规律重复练习。因部分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不足,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体育动作的学习,此训练方式更利于教师对学生观察,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学生未来更好的参与训练。连续重复练习法顾名思义,需要学生反复练习超出2次以上方可进行休息,此训练方式更适用于一些耐力或是周期性较长的动作训练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身体素质形成良好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中考中发挥自身实力。间歇重复训练对比以上两种训练方式更具灵活性,较长出现在100米重复跑(如图2)或是杠铃练习过程中,教师在应用此训练方式时,需严格注意学生整体情况,根据所学习的体育动作难度以及学生的体力情况对训练强度进行调整,以保证训练效果发挥于实质。
3 结语
总之,体育中考强调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发挥体育中考的作用,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积极性,以更适于学生成长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在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外,教师应善于发掘学生潜力,不断创新体育巡礼方法,基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开展训练内容,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在保障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达到对训练方法的优化,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程中实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