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毽球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2022-05-26龚晖晖
文 / 龚晖晖
相较于足球、篮球等受场地天气要素较大的体育项目,毽球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既可在室内还可在室外、既可单人踢还可多人踢,也就是说无论处在何种条件,继而增强该项运动开展的广泛性,无论何种学校或设施都能进行毽球教学,因而给该项教学活动带去极大优势。随着教育课程革新的深入发展,相较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样关注,由于毽球教学带有极强的特色性,会给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去极大影响,在开展该项教学时要将学生的身体状况与毽球教学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身体素养的改进打下坚实基础。
1 特色毽球教学对学生身体素养的具体影响
1.1 促进学生的头脑发育
针对特色毽球教学而言,良好的毽球教学可高效增强学生身体素养,若运动方式得当,其会给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去积极影响。具体来看,良好的毽球学习可促进学生的头脑发育,基于各项肢体活动都是受人脑支配控制,无论是手还是脚,其在做出各项动作前都会借助脑神经来进行适宜的信息加工处理,再将准确信息发送到手脚上;而肢体动作也会给神经带去极大刺激,利用合适的肢体锻炼可有效增强头脑的反应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透过四肢的合理锻炼可切实增强头脑发育水平。在当前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其多使用到上肢,对下肢力量的锻炼次数较少,而体育教学中的内容虽然带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与田径等,但由于该类体育运动的开展较专业,在实际锻炼中若未能锻炼到正确部位,不仅难以提升其锻炼水平,还会给身体带去多种损伤,给身体素质的形成带去些许隐患,而在进行毽球学习时,由于该运动耗费的成本不高,只要动作标准准确就能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对学生身体素养的提升带有极大帮助,通过对毽球的学习,还能适时锻炼学生的头脑,有助于提升其头脑发育,增强锻炼效果[1]。
1.2 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下肢灵敏度
在进行日常训练的初期,学生在练习足球与篮球时会更更将注意力放置到脚、手上,其锻炼的肢体部位较单一,而在练习毽球的初期,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加强四肢练习,即利用该项教学方式可更好地完成对四肢的锻炼。在进行毽球练习期间,学生不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各种动作,还要利用自身对身体的各项控制来提升身体的协调性与下肢的灵敏度,使下肢与上肢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同样的锻炼,高效改善身体素养[2]。此外,身体素质的锻炼需带有一定的持续性、长期性,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了足球或篮球,不仅运动时间难以保持,就连运动效果也处在模糊状态,而毽球由于其独特优势,在进行该项运动锻炼时,可不受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切实增强其体育锻炼的延续性。
1.3 有助于提升下肢关节的灵活度
人体关节在运行需不间断地活动与转动,只有转动方式合理,该类器官才会得到较为充分的锻炼。基于学生身体正处在不断发展中,对下肢关节的锻炼可适时改善身体素质。在进行毽球训练与运动的过程中,由于该项运动的各项转动幅度较小,若训练动作正确较难对学生的关节造成伤害,经过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拉伸后,其关节整体的柔韧度将明显加强,且关节幅动的范围也逐步加大,利用该项运动,其关节的灵活度也获得较大提升,在保证其内部关节一定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可适时缩减不同关节受伤 的概率,从而提升关节控制水平,因而在日常体育训练中,学生应明确毽球学习的优势,利用该项运动更好地提升各项身体机能,在保证体育运动效果的前提下,强化身体素养。
1.4 带有保健医疗作用
在当前的毽球运动中,适宜的训练还能带去一定的保健医疗作用。一般来讲,由于毽球运动的运动量不大,在实际练习中其并不会给心肺功能带去损伤,也没有增加其负荷重量,若该学生的体型较肥胖,在该类教学活动的帮助下,还能起到减肥效果。在当前的体育锻炼中,无论是游泳还是跑步都会给学生带去一定的倦怠感,也就是说,其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较难坚持,而毽球运动由于其整体运动量较小,再加上趣味性强,会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锻炼坚持的时间。在进行毽球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利用毽球来锻炼自己身体的所有部位,关节周遭的肌肉群,如大小腿肌肉群、臀部肌肉群与腰腹肌肌肉群等都会进行一定的收缩运动,该类过程会对人体脂肪起到一定的燃烧作用[3]。此外,当学生遭遇某些慢性疾病或身体素养不佳时,在其不能选择其他大运动量的球类运动的情况下,可选择毽球来提升其身体素养,因此,在当前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已将以人为本理念渗入到该项课程教学中,若帮助学生挑选了毽球课程学习,在该类教学中不但能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会起到保健医疗的效果。
1.5 强化其社会、心理的适应性
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步加深,学生的课业负担会变得越来越重,在日常生活中其面临着家庭与学习的多重压力,该类压力会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去较大影响,若不能进行有效疏导极易因心理问题而引发不同类型的悲剧。在进行体育运动教学时,基于该类课程会让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舒缓性,教师需为其挑选出合适的运动项目,在开展毽球教学的过程中,受该类运动的特殊性影响,可透过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采取个人踢与团队踢相结合,借助个人踢来帮助学生纠正各项动作,使其毽球训练的动作变得更加标准,提升对其身体素养的培育;而在团队踢的引导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类课堂中,有效提升其体育活动的参与感,帮助其舒缓多种由学业带去的压力,改善其学习心态,全面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值得一提的是,利用适宜的特色毽球教学,可高效帮助学生改善身体素质,并利用身体素养的提升来强化心理素质,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在学生中开展特色毽球教学的有效途径
2.1 增强对毽球教育的重视度
在进行特色毽球教学前,相关教师应适时明确开展该类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即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增加对毽球教育的重视度。一般来讲,广大教师应以学生作为教育根本,在日常工作增加对毽球运动的了解度与熟悉度,当前毽球教学未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普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学校管理者对其的重视度不够,部分体育教师甚至不了解毽球的正确使用方法,导致其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难以摸清该类运动的关键,在该类教学过程的影响下,学生较难在毽球教学中体会到更多乐趣。部分学生在选择想要锻炼的体育项目时,会更加看重自身喜好与该项目在体育考试中的比重,对该项运动对身体的锻炼程度较忽视,再加上学习兴趣的减弱,较少学生会在体育项目中选择毽球,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全面考量学生需求,利用对其的重视度来精准设计教学项目,提升学生对毽球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其利用该类教学锻炼自身身体素质,在日常教学时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上,利用毽球教育来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4]。
2.2 合理设计毽球教学内容
在进行毽球教学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利用该项运动的特色来合理设计毽球教学内容,将该项内容与当前的教育教学趋势相结合,在保证该教学内容合理性的情况下增强该类教学的科学性。通常来看,广大教师为强化毽球教学的有效性,还需将该项教学内容与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相结合,将其设置成当前体育教学的重点,将寻常体育教学的各项方法都放置到毽球教学中,即设置常规的考试考核项目,利用体育考试来增加学生对该项运动的重视度,透过此后组织的各项单人比赛、团队比赛等来激发出学生对毽球运动的学习热情。此外,在进行毽球教学内容设计期间,学校教师需将毽球运动的起源、玩耍方式告知学生,利用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对该项运动的兴趣,在进行毽球训练之初,可透过一定时间来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当其毽球应用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组织更多的团队赛,在团队配合中有助于学生找准自身角色,明确其在毽球运动中的真实水平,在查找出自身不足后可进行针对性改进,切实提升毽球运动水平。
2.3 完善毽球教学方法
在日常毽球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利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完善毽球教学方法。在进行毽球教授时,教师应主动创设教学形式,利用教学方法的改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类教学活动中。比如,体育教师应率先学会多项踢毽球的方法,利用适宜举措来增强其教学动作的规范性,在保证自身动作规范的情况下对学生踢毽球的动作予以适时规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教授的乐趣,还能感受到该项游戏的乐趣。在开展毽球运动教学期间,教师要主动融入到课堂学生组,无论是个人赛还是团队赛都能让师生体会到相同的乐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毽球的兴趣将变得更为浓厚,其身体素质也会获得明显提升。此外,体育教师在进行毽球教学时还要合理布置各项教学任务,利用日常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毽球水平,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间、师生间纠正其产生的错误动作,提升踢毽球姿势的标准性,增进学生身体锻炼的合理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身体素质。
2.4 将毽球教学与学生身体素养教育相融合
针对当前的毽球教学而言,在进行实际教授时教师还应将该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相结合。具体来看,虽然在毽球运动开展的初期其带有极快的上手速度,无论何种学生都能踢毽球,但基于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四肢协调性存有区别,在实际学习与锻炼中若姿势的掌握不标准,极易降低其锻炼效果,无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与改善,因而在当前的毽球教学中,教师需将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情况相结合。在日常的毽球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探寻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具体情况,如四肢协调性、下肢关节的灵活度、头脑的灵敏度等,待掌握了学生的具体身体状况后,教师应制定出针对性措施来提升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若该学生的四肢不协调,教师在为其设计毽球训练动作时可着重看重其肢体的协调度,利用该项教学来补足其身体短板;而对于下肢关节不灵活的学生而言,则要运用另一种教学方式来加强学生对毽球的控制度,改善其各项肢体的控制力,继而提升其整体身体素质,因此,利用针对性的毽球教学可切实提升学生各项基础身体素养。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过程中,广大学校教师需利用适宜的毽球教育来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改善毽球教学方法,对毽球教学内容需实行合理设计,继而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