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背景下双高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建设初探
——以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为例
2022-05-26张小华魏秋羽黄小忠
王 充,张小华,魏秋羽,黄小忠,曹 淼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句容 212400)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强调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先进理念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强建设标准、模式和人才需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处在高职教育大改革的新时代,要转变思路,重心转到内涵建设上,因此质量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点[1]。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根本,通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落到实处,落地生根。学校作为全国前10 名的高水平学校(A) 档建设单位,建立符合双高院校学生教学的质量监控,并不断完善、持续运行,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永恒主题[2]。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作为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群的核心专业,要依据专业发展实际需求,实施三教改革,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完善,以期适应社会、市场和企业对食品加工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3]。二级学院在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教学质量标准和保障体系,积累了众多不同门类的质量监控信息基础数据。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从2020 年开始引入OBE 教育理念,用于提升专业整体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大数据技术具有收集数据完整、范围广、存取方便、系统性强的特点,利用其优点,对学院日常教学工作积累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达成模型预测和结果呈现,并积极反馈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积极作用。
1 食品加工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尽管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的飞跃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仍然头绪繁多、操作复杂,信息化平台和新型数据处理技术还未普及到所有院校。同时,监控项目维度较多,持续时间较长,反馈机制滞后,最终使得有些项目的监控流于形式。例如,实践教学的监控,由于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习周期较长,实习期间可能不在学校,监控信息处理周期较长,往往到了新学期才能得到上一学期的评价结果,反馈滞后。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主客体单一,校外参与较少。二级学院内部的监控主要围绕常规教学活动展开,以学期末的总结性为主,缺少阶段性的反馈和响应。各专业共用一套体系,模糊了专业的差异性,特色不明显。尤其是企业、行业参与的外部评估较少,影响甚微。监控不全面,教学质量的改进就无从谈起,阻碍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过于注重对教师授课的监控力度,易引起逆反作用,打击教师授课积极性,直接影响与学生的互动配合,这表明教师的激励作用未与监控反馈体系相配合,不利于达成专业教学质量的最终提升。
2 食品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基础
2.1 建设目标
按照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1+X”职业资格证书认证要求,建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
(1)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培养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产品开发、资源利用、工程设计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着眼点在于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控制、检查和信息反馈上,依托学院督导组,对所有教学活动和环节督促和引导。将教学质量监控贯穿于学生入学至毕业离校全过程,对涉及所有教学方面的各个环节实施全监控,涵盖管理制度建设(教学运行、学生管理、考务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改革与教研、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专业、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外部质量评估及专项重点工作等教学各环节。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1。
图1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落实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制度。一是扩大监控主体,除了常规的将教师和学生作为监控主体外,引入校外行业企业专家加入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中。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校企座谈会,增加企业与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机会,激发主体参与专业质量内部监控活动的热情。二是落实行企监控反馈。根据食品行业发展需要,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材,尤其是立体化教材,改进教学模式,丰富课程融媒体资源,真正将三教改革融入专业发展建设中。
(3)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过程监控。根据高职食品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际,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确定指标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将教学过程全过程量化,提升质量工程水平,实现教学各环节精细化管理,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数据处理方法。
2.2 建设特征
(1) 专业特色。食品加工技术创办于2002 年,至今拥有19 年的办学历程,2010 年被立项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2 年列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建设专业,2020 年立项为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2019 年开始联合南京晓庄学院开设食品加工技术(3+2) 专本连读专业,2020 年开始联合江苏大学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班,在江苏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 培养目标。学院秉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原则,大力培养食品专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专业人才培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比赛,学生参与率超过40%,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屡创佳绩,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团队意识、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3) 师资要求。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引进与培育,建立规范的长效机制。尤为重要的是深化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师资互通计划。定期邀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和技能培训;学校教师利用带学生实习契机或寒暑假深入企业一线,了解学习企业真实岗位需求,锻炼技能[4]。
3 大数据视域下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建设方案
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体系是在传统监控的基础上,依托平台数据,依据各项考核指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确找到教学管理和教学监控中的难点和矛盾点,教研室快速响应修正,真正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利用,也为二级学院的教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1 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实施双高院校建设任务,提升学校内涵质量,学院积极搭建校园内控管理平台,其中质量服务和教学评价模块可以生成、收集、储存海量的网络教学管理实时状态数据。教务管理系统已进行换代更新,可实时监控学生学习、课堂教学、毕业论文、顶岗实习等。基于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更改性,深度挖掘并分析后,可以为各相关主体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利于确立公平可信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减少日常工作中人为干预[5]。
(2) 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组建高素质信息化管理队伍。学院在学校开展内涵建设、质量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根据食品加工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挖掘属于自己的质量文化。通过专业研讨、师生座谈、教学实践、企业走访等活动,让每位师生参与其中,主动学习并认识到质量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发现和培养信息化触觉敏锐、数据敏感的人才,合理组建信息化管理团队,更好地对数据平台进行应用,对平台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及时转换成可供参考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此外,要组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增强信息化管理团队的素养和数据应用能力,对每学期的教学信息、教科研状况、毕业生质量进行总结,提升数据资源的使用价值。
(3) 结合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要求,明确任务和内容。院系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食品加工教研室既是专业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承担者,也是学生培养质量的监督者。在二级院系的宏观调控下,教研室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任务分配,体现学科差异和专业差异,主要包括以下5 个方面:一是教学常规工作;二是师资培养工作;三是专业课程考核工作;四是毕业论文(设计) 的检查;五是实习情况监控。包括实习计划的审核、实习过程的检查、实习结束后的成绩评定。有实习负责教师和教研室主任共同负责全过程的监督。
(4) 结合监控目标,科学确定考核与评价。当前我国处于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万物皆可联,尤其经历了疫情阶段,“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系统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构建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教师、二级学院、社会(地方、行业、企业) 4 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平台系统,可以实现二级学院与用人机构、二级学院内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对全过程教学的监控。
3.2 外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1) 校企协同育人。双方共同承担学生培养的责任,主动地把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衔接起来,双方定期开展座谈,进行反馈,及时完善培养计划。目前,2018 年专业学生已与中粮集团、苏州胥城食品开展订单班或者岗前实训的合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律和食品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大一结束后的暑假进行岗前实训活动,在大三的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活动,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不断上升。
(2) 地行校多维参与,加大监控力度。地方政府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当地企业生产状况,人才就业和创新程度,从地方发展角度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政策规章。行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结合地方政府和各院校联合制定教学标准体系,组织赛教结合活动和课题研究项目,从理论和实际推进多方育人工作。兄弟院校之间开展考察、座谈、研讨,取长补短,在同专业领域基础上,差异化发展,各展特色。
4 结语
以学院食品专业为研究对象,在大数据分析的背景下,探讨双高院校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特色和具体方法。在体现专业差异化的基础上,希望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的精度。进行团队优化组合,任务合理分配后,效率提高,反馈响应及时,有助于提升师生质量意识,探索出执行有效、制度到位、平衡有序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但由于时间有限,研究有待深入,后续会进一步研究评价指标,为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