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城市红色文化短视频研究

2022-05-26王璐

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短视频红色文化

王璐

摘要:新媒体时代,人类的认知范围及认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学原理的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学者们借助影像的技术和技巧记录着与人类文化发展相关的视觉分析和影像实践。本文以短视频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红色文化传播。将“西安”作为案例城市,通过对西安红色文化短视频的现状分析,探索影视人类学视域下西安城市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

关键词:影视人类学 短视频 城市文化 红色文化

20世纪初,随着照相术被广泛用于田野调查,传统的书面人类学研究逐渐有了图像人类学的辅助,人类学研究者们以摄影机或者用摄像机、电影胶片(或磁带)为工具和载体来记录、描述和研究人类学问题。在信息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影视人类学的读图特征和视觉传播特点在新时代中发现和传播城市历史与文化,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过,“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意味着宣告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了信息的快速增长,更使人与媒介的关系发生悄然改变,无形中影响着传统语境中的影像生产和影像消费。新媒体对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使过去对人类活动较为单一的记录研究延伸至媒介融合的应用研究,在原本视觉符号化的影像探索记录中融入了新时代的科技的含量,利用短视频技术扶持和优化影视人类学的发展。

1.移动短视频作为人类学研究的新媒介。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形态不断变化,网络民众从PC端逐渐过渡到今天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端,移动互联网不仅带来了移动享用的便捷,也从视频信息表现的多样性上带来了视觉的丰富。伴随抖音、快手等各大短视频社交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短视频目前以“全民参与、全民生产、全民消费”的态势遍及网络。以“快手”APP为例,截至2020年年初,该平台日活用户数量突破3亿。其中,传统的媒体机构在该平台的入驻量高达2000家,由此显现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必然性。人类文化的记录与消费在新媒体的视觉表现中产生变化,以往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和信息垄断受到挑战,非线性和交互式媒体在人类学影像记录与创作发展上占居主导地位。

2.移动短视频作为人类城市文化的影像诠释。早期的城市文化影像是利用人类学民族志纪录片的创作方式进行类似观察和记录的,这种方式可以多角度保留文化的原本和真实。今天,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使移动短视频迅速发展,移动短视频社区分化日趋细致,城市文化传播相关的视频内容已成为城市文化影像宣传的重要出口。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人群生活的交织融合更需要人类学的关注者运用影像建构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媒介技术驱动下激发移动短视频展现城市的文化互动。以西安为例,西安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大批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经典文化已成为西安城市的形象代表。早在2018年,西安市旅发委就与抖音短视频达成了推动西安文化旅游资源建设的项目。根据中国财经网报道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抖音上关于西安的视频量超过61万条,播放总量超过36亿次,点赞总量超过1亿。短短几个月时间,西安城市的各类文化资源凭借抖音移动平台快速度、高流量、影视化的特点得到覆盖传播,短视频内容包括西安城市各类文化资源总体介绍以及代表性的城市文化资源细致介绍,两者均能体现移动短视频社区集中分化传播的特点。

自城市文化短视频传播开始,这种迎合大众的城市形象构建传播载体就受到热议和追捧。西安的红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具有了多元化的影像表达,目前在内容价值、制作水准和传播路径上都呈现出新的传播特点。

1.内容价值。西安拥有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甘西革命英烈纪念馆、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中共蓝田特别支部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葛牌镇纪念馆、西安烈士陵园等多个以经典革命遗址为代表的物质形态文化资源。同时,也有共产党领导人在各个革命时期形成的红色革命精神、众多英雄革命事迹以及经典的革命思想。目前,西安城市红色文化的宣传工作仅停留在红色资源的单纯宣传上,城市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内容多以影像表面介绍为主,未能深度挖掘人类红色精神文化的影像价值,更多创作都是侧重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实物写照。主要以讲述西安作为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事迹为主,短视频内容的视听表现方式多以“画面+文字”为主,对新生态媒介时代下的多主体、多样式、多视角、多感官的特征融入缺少关注,表现形式过于单一。短视频的内容在红色文化的精神传递方面和价值影响方面都缺少一定的传播力度,致使城市红色文化宣传的空间和广度受限。西安城市的历史文化古都符号已被全世界认可,而其作为红色文化革命圣地的烙印却不被重视。目前,各大新媒体平台运用影像记录和传播西安城市的红色文化短视频作品大多都局限在红色资源的直观影像表达上,能站在人类发展、城市文明的视角关注新媒体影像对城市红色文化写书表达的思维意识还未深入。

2. 制作水准。融媒体时代,影视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像書写已呈现出新的态势,西安这座城市也不例外。西安城市红色文化短视频正努力依靠文字、影像、声音等视听元素建立自己的红色IP形象,在虚拟的移动社区中,视频创作者通过短视频作品建立红色文化的话题语境,利用视频内容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目前,西安城市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制作在官方媒体、传媒公司、政府文化宣传部门和民众的共同参与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视频作品总体以“微”、“短”的制作特点呈现,由于制作团队存在类型划分,致使短视频在制作范式和制作水准上均有一定差异,这也是影响虚拟社区沟通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此外,技术赋权下的信息传播让短视频制作具有极强的可复刻性,无论专业制作团队还是非专业制作团队都需要在“去同质化”的短视频制作道路上接受新的挑战。

3.传播路径。国内新媒体平台中针对城市文化宣传类短视频传播的样式主要以OGC(职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成内容)两类为主,其传播效果也有所差别。以抖音平台为例,代表官方媒体发声的有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文旅之声、长安号、西安网、中共陕西省委当代陕西杂志社等机构,这些传播机构通过设立“红色文化专栏”,以分级、分类的形式进行传播;而以UGC群众参与式的红色文化影像互动作品所占比例甚小。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西安红色文化短视频案例进行分析,目前无论是OGC传播样式还是UGC传播样式均处于各自独立传播的局面,两者虽传播主题一致,但并没有起到渠道融合传播的效果。OGC有西安各类媒体及宣传企业作保障,UGC仅凭借个别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撑场创作,无论是作品的转发量还是作品的评论量都没有形成明显的传播效果。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起源于对民族志电影的关注,而当今的城市宣传则主要依靠影像传播的力量。纵观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过程,影像技术的飞速提升为人类学的记录和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传播门槛低、易于接受既是短视频的优势同时也是其发展的阻碍。因此,在影视人类学视域下寻找城市红色文化短视频的传播路径,为进一步探索影像记录人类进步和打造城市红色文化品牌打基础。

1.深挖城市红色文化的人类學价值取向。人类发展与城市文化形影不离,而红色文化传播更需要研究者们基于影视人类学的观察视角将红色元素与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渗透研究,运用现代影像视觉修辞的表现以视觉符号影像带动城市的红色文化传播,将视觉元素、听觉元素与红色文化的互动传播作为研究的关键点。同时,在利用红色文化影像符号传递城市信息和人类发展的问题上,针对“特色”符号的影像象征探索其科技与思政的视觉表现,力求在技术赋权下发掘更多的影视人类学文化价值取向。

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聚焦新媒体时代下城市红色文化的人类学影像书写方式,鼓励传播者们在西安红色文化短视频开发创作中密切关注艺术融合与艺术拓展;利用新媒体和新科技的促动效应,寓情于景地将城市红色文化内容与音乐、绘画、戏剧、舞蹈等表达样式有效融合;通过短视频微纪录的形式进行人类学的全息观察;关注西安红色文化短视频全产业链发展过程,合理统筹上中下游各产业链之间的紧密联系,确保城市红色文化宣传的热度维持,从而推动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2.探索城市红色文化场景重构与互动。“场景”在新媒介技术下被受众参与传播的OGC模式赋予了新的定义。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网络社交环境中均能感受到场景的概念更新,特别是城市文化与城市人群的有效链接,让民众通过影像感受到人群在不同场景中表现出的不同文化。西安城市著名的地标建筑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永兴坊等场景在视频社交平台的屡屡出现,都成功地让受众感受到了人与城市的链接。同样,针对西安城市的红色文化传播也可以充分利用特色场景诠释它的文化塑造和文化内涵,将红色事迹和红色精神融入特定场景,利用场景建立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形象,丰富西安城市文化的多维度呈现,凸显城市红色文化的场景表现力,体现“场景是古已有之的生活逻辑”。

此外,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带动城市红色文化线上线下高效的融合传播,经过重构后的红色文化场景既可以作为记录红色文化宣传的场地和代表,同时又可以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拍摄的研究内容。在全面适应“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上,使城市红色文化内容打造和宣传起到增值的效果。利用“移动视频平台+红色文化场景”号召大众参与文化宣传活动,设计红色文化话题,利用话题线上线下参与借助传播,告别红色文化被动接受宣传的局面,让群众主动参与,感知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进而达到运用“互联网+”技术碰触受众心灵反应的作用。

3.打造OGC与UGC融合路径实现传播共赢。技术赋权下的影像生产者们拥有自我表述的能力与权力。目前,城市文化短视频生产方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分级媒体和城市文化宣传机构,进一步大力激发UGC创作群体的创作力量是实现传播共赢的前提。UGC传播群体可通过移动短视频对西安城市红色文化进行内容整合和影像塑造。一方面是作为西安当地人对主体城市红色文化的自我理解,另一方面是外地游客对西安城市红色文化的观察参与,二者以不同的自我表述方式利用移动影像传递红色视听文化,在媒体多面镜中实现自我反身。UGC创作群体利用移动短视频实地分享接触的红色文化体验,借时OGC利用其官方身份审核并转发,在信息转发中加以正面评论和描述,帮助UGC原创视频内容发声,以专业化的内容和包装树立UGC宣传标杆,扩大其自身及原创用户的流量,实现二者的传播共赢。

OGC传播群体中的各级机构需要进一步突破现有平台中视频作品的独立关注面,在短视频的宣传和制作上形成统一的品牌形象专线意识。针对西安城市红色文化的宣传要求,全面树立短视频影像品牌塑造的意识,从宣传内容出发,探索创作技术革新,整合宣传渠道,联动宣传资源,形成与UGC视频创作者关联宣传互惠的良性循环,从红色文化的深层价值和红色文化精神内核出发,用短视频创作技术塑造城市红色文化品牌形象。

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影像记录城市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已不再新鲜,研究怎样用移动短视频关注人际温度、红色精神和乡土情怀更为重要。城市的信息传播者们不仅需要利用影视创作的新手段和新方式展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同时还需要思考如何在今天这个影像读图的时代,研究影视手段本身的创作规律和人类本身的变化脚步。

作者单位 西安培华学院

本文系西安市2021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影视人类学视域中的西安红色文化移动短视频社区研究”(项目编号:WL2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文英.试论新媒体与影视人类学的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06).

[2]李光庆.影视人类学理论探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3]朱靖江.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

[4]Dominique Chateau,José Moure.Screens[M].Amsterdam:Amsterdam Unversity Press,2016.

[5]Marcus Banks,Howard Morphy.Rethinking Visual Anthropolog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6][埃]吴声.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7][美]保罗·霍金斯.影视人类学原理[M].王筑生,杨慧,蔡家麒,等,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编辑:王秦】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短视频红色文化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论我国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新时期博物馆的城市功能拓展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