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语境与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
2022-05-26罗依薇
摘 要:大部分来华留学生都分布于各方言区中,这种语言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交际。在文化适应模式与社会文化理论背景下,着重分析了方言语境的优势与劣势,并对重庆市高校留学生的方言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等角度,探讨如何发挥方言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辅助作用,以减少来华留学生由于语言障碍而产生的隔膜感,缩短其文化适应过程,切实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关键词:方言语境;来华留学生;汉语学习;对外汉语教学
一、研究背景
(一)语言环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来华留学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高等院校学习的492,185名外国留学人员中,约有16.4%的留学生在北京市学习、生活,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因此,这里的语言环境相对理想,其余的留学生则分布在各方言区[1]。据重庆市教委统计,来渝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已经接近一万人。尽管近两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习者主要是通过线上课程来学习汉语,但在后疫情时代,由于学习者到目的国学习语言的意愿强烈,因此,来华留学的人数将会继续攀升。
可以说,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学习非常重要。Gass & Selinker指出:“第二语言环境中的学习可以大量接触说这种语言的人,而外语环境中的学习通常不是这样。”[2](P6)在自己的母语国学习外语,无法拥有一个沉浸式的环境,一般只限于课堂内的接触。而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者能够以更直接的方式接触和使用所学语言,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会被目的语所包围,这种优势是非目的语环境所不具备的。需要指出的是,第二语言环境往往并不“纯净”,不是理想化的人人都发“标准音”的环境。来华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是标准的汉语通用语——普通话;走出校园,包围着他们的,则是各种方言或者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那么,方言语境对学习汉语普通话有着怎样的影响?留学生们又是怎样看待方言语境的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些都是常常被忽略的问题。
(二)理论背景与相关研究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舒曼曾提出“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理论。他指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使用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则关注语言习得与社会因素的关系,把语言习得过程看作学习者通过第二语言与目的语交流,参与外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地将外在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并实现对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3](P166-172)。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习得的社会因素不容忽视,学习者通过各种方式融入目的语环境,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互动,是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的。
上一世纪末,国内学者开始将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联系起来。王德春认为,教学生学习标准的普通话,“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任务”,共同语的地域变体和社会变体在功能上与共同语互相补充[4](P20)。丁启阵指出,“学习者如果能适当掌握一些各区域、各方言的主要特点和常用语言单位,对于扩大他们的交际范围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P61)。张振兴则主张,“在高年级汉语教学中,应该讲一点汉语的统一性和分歧性,讲一点汉语方言的知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这样做,“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在广大的汉语交际社会中的适应能力”[6](P44)。尽管这些学者十分重视并充分肯定了方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一直不多,很多教师也为了普通话教学的纯洁性而尽量回避方言。
(三)方言语境的劣势与优势
有些教师认为,方言语境会给汉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就重庆地区而言,zh-、ch-、sh-這组舌尖后音,在方言里通常会发成舌尖前音z-、c-、s-。在很多外国语言中,并没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的对立,因此,它本身就是语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留学生在课堂学习了zh-组发音后,课下与当地人交流时,很可能在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的情况下,再次受到方言的干扰,习得带有方言特色的普通话。同时,留学生们还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用汉语交流,觉得比较顺畅,一旦出了校园,却往往因语言差异,而听不懂当地人在说什么。购物、看病、用餐等都是学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事项,如果是由于交流障碍而不能顺利完成的话,学生很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对汉语学习也会渐渐失去信心。可以说,在方言语境中,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要更加缓慢一些,这反过来也会影响到语言学习。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地域性语言所具有的一些优势。比如,方言是语言与文化的活化石,与普通话相比,它保留了更多古代语言的信息。在学习汉字时,一些形声字的声符何以表音,我们能在方言中找到更好的理据,如“课”“绿”等。这对学生理解和记忆汉字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方言还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地域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区域性文化都可能会对留学生产生不同的吸引力。因此,如果能正确看待汉语教学中的地域特征,并对方言语境加以适当利用,将会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
二、来渝留学生重庆话认知情况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学生对方言的认知情况,我们以重庆话为例,设计了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形式。调查对象为在渝高校学习的67名留学生,他们分别来自泰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美国、波兰、韩国、日本、多哥、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调查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关于学习背景的调查,包括学生的国籍、来渝时长、汉语水平与来渝动因。其次,是关于重庆话对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调查,旨在了解方言语境中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再次,是对学生学习重庆话需求的调查。最后,主要是考察学习者的重庆话水平,以及与汉语普通话学习水平的相关度。
(一)重庆话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关于学生接触方言的途径。调查显示,留学生接触重庆话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选择购物、用餐、出行等日常生活途径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8.9%。虽然现在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很多本地人仍然喜欢讲重庆话,或者是带有重庆话口音的普通话(以下简称“重普”)。在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留学生很难避免与当地人打交道,这成为他们接触重庆话的主要途径。其次,通过中国朋友了解重庆话、通过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接触当地方言的人数也比较多,它们的占比分别为34.1%、27%。可见,留学生处在一个全方位被方言包围的环境中。我们还通过对学生的单个访谈了解到,在高校校园中,语言教师基本上使用的是标准的普通话,而常常需要打交道的办公室老师、宿舍管理老师以及部分中国学生,则会使用重庆话或者重普,这也成为他们重要的接触途径。
关于方言语境对汉语学习的影响。调查显示,有45.3%的来华留学生认为,方言对汉语学习(此处指普通话)存在着消极影响。这是因为普通话和重庆话的语音与词汇表达都不尽一致,接触多了会对学习,特别是零起点阶段的学习造成干扰。同时,也有28%的留学生认为,通过方言学习,能使他们了解到汉语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这对汉语学习是有一定帮助的。
关于方言语境对生活交际的影响。调查显示,有70%的留学生认为,听不懂重庆话,会使生活变得很不方便,或者不太方便。从心理角度来说,这并不利于留学生融入当地生活环境,会产生身在异国的孤独感,同时,这种消极心态也会影响到汉语学习。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技能,当留学生走出校园后,还存在着与当地人如何进行有效交流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学生学习重庆话的意愿
关于学习重庆话的态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学生对重庆话持积极态度,表示愿意学习一些方言,这种情况的占比为73.7%;有21.3%的留学生认为可学可不学;只有4.9%的留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学习当地方言,他们认为学习好普通话就已经足够了。一些研究者和一线汉语教师,对学生接触方言抱有较为消极的态度,在教学中并未把它当作一种有效资源;甚至为了语言的标准化,在学习者尝试使用方言时,也大都给予纠正。就我们的调查来看,在如何对待这一问题时,学生的态度与意愿也应是一个重要的参考。
关于学习重庆话的动机。调查显示,有68.8%的留学生是为了能和重庆人更好地交流,并能在重庆更好地生活;有17.8%的留学生则想通过学习方言,能在重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有13.4%的留学生是对重庆的当地文化感兴趣。在个人访谈中,一些学历生表示,要完成本科或者研究生课程学习,在重庆生活的时间不会少于4年,部分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带有方音,是专业课学习的一个障碍,所以学习重庆话的意愿较为强烈。部分刚来重庆不久而又具备一定汉语水平的学生则提到,在与商店老板、出租司机交谈时,凭着以前储备的语言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沟通,给生活带来了不便;并且觉得这个地方有点陌生,没有归属感,因此,他们也希望能够学习一些当地的日用方言。重庆作为中央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经济实力强大,发展前景看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此安家落户,他们迫切希望更进一步地了解方言知识,以便和当地人顺利沟通。由此可见,无论是出于日常生活的交际需求,抑或是出于学习、工作方面的工具型动机,还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大部分留学生在对学习重庆话的态度上都达成了基本共识。
关于重庆话的学习内容。调查显示,语音(43.4%)和词汇(31.8%)是留学生的优先选择,少部分学生还希望学习一些当地的俗语。在话题选择方面,日常生活领域(55.1%)和经济贸易领域(24.4%)占据前两位。可以说,这样的选择都与上述学习动机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学习重庆话的方式。调查显示,选择课堂学习的人数占据过半优势。其中,有35.7%的留学生希望老师能在课堂上介绍一些当地方言常用语;有22.3%的留学生希望能够参加选修课来系统学习重庆话。这说明,方言已得到留学生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不再是与汉语系统学习无关的“马路语言”。同时,还有33.3%的留学生认为,应当在生活中向当地人或者朋友们学习重庆话,这些学生指出,在自然的交际语境下习得语言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三)语言水平
关于学生的重庆话水平。调查显示,在67名留学生中,认为重庆话完全听不懂的占15.8%,听得懂一些的占76.2%,大部分听得懂的占6.3%,基本听得懂的占1.6%。我们把受试来渝时长分为半年以下、一年、两年、三年及以上四种情况,其占比分别为51.5%、22.1%、14.7%和11.7%。然后,再将这些学生的HSK水平按1—3级、4级、5—6级分类,其占比分别为38.2%、45.6%和16.2%。综合而言,学生的重庆话水平所呈现的大体趋势是:随着在方言语境生活时间的不断增长,与方言的接触逐渐深入,对重庆话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部分留学生通过访谈表示,生活时间越久,方言焦虑感亦会不断减轻,而汉语学习动机则逐渐增强。
至于留学生的方言接触水平与HSK成绩之间呈现的是何种关系,这一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如果只看纸面数据的话,可以发现,HSK成绩与前者显示出同样的走势;不过,由于存在相关变量,因此,并不能轻易得出结论。首先,在被调查者中,存在大量学习汉语时长与来渝时长不相匹配的情况。其次,即使是同时来渝学习或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由于个性心理的不同,对方言的态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那些性格开朗、心態积极的学生,会主动走出去,与当地人进行交际,以尽快适应当地环境,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并以此来激发学习动机。有些学生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把自己圈在普通话语境内,很少与当地人交际。就此而言,如果要将各种变量考虑进来,以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方言語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考虑到重庆地区普通话、重普、方言并存的现实状况,并结合上文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应积极利用当地的语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的辅助作用,使来渝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减少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隔膜感,增强他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切实提升汉语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
(一)教材编写
目前,来华留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很多都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等北京高校牵头编写的。这些教材大多选取北京的场景,侧重于使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常用表达。实际上,各地方高校也可以自己编写中高级方言课教材,或者是在各个级别的教学中,编写一些基于地方场景的学习材料。这并不是说要取代通行的标准教材,而是借助当地方言优势,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使这些具有方言特色的学习材料发挥更好的辅助作用。此外,还可以编写一本适合初来乍到者自学的小册子,如《重庆话300句》之类,选取最典型的生活场景和最常用的语句,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二)课程设置
李泉、柳茜认为,开设方言课有助于丰富学科建设的内涵,并改变了只教授普通话的单一做法[7](P40-50)。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开设方言课时,还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由于学习者在语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尚未形成基本的体系,对普通话和方言也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因此,这个阶段不宜设置专门的方言课程。同时,学生对重庆话的更多需求是“能够听懂”,而不是“会说会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合适的时机,介绍一些重庆话的典型用法和常用词句,以减少语言交流障碍,如“4和10”“好久”“~得”“啥子”等。在听力课泛听环节,可以适当加入重庆普通话场景,让学生体会到更加真实的当地语境。方言能够折射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出当地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因此,也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体验周”“重庆文化角”等活动,使学生亲身感知重庆地域文化,进一步了解当地方言,以消除学生对新环境的紧张感和陌生感,为他们及早进入良好的二语习得状态做好准备。在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实际,开设“重庆话入门”“普通话和重庆话比较”等选修课,或者其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程,讲授交际价值高、实用性强的方言知识和地方文化知识,以满足学生系统性学习的需求。
(三)教师教学
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对教师的重庆话水平要求不应过高,会讲常用的重庆话即可。即使教师不是重庆当地人,也可以借此机会学习一些重庆话。可以说,这不仅是外国学生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外地教师文化适应的过程。同时,由于此期正处在打“地基”阶段,教师需要注意将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尽量避免对学生学习普通话产生干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插入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方言词句。在汉语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如果是开设专门的方言课程,或者是举办与重庆话相关的教学活动,则应选择能说当地方言、并具备一定方言学知识的对外汉语教师。这些教师应深入了解重庆话与普通话的基本规律,能准确区分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异同。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贸交往的扩大,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汉语。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处在通用语与方言并存并用的情境中的。对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方言、文化资源,切实提高学生在汉语交际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还需指出的是,方言对汉语普通话学习的影响并非都是负面的,在方言语境中,对当地语言的接触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缓解留学生的紧张心理和焦虑情绪,同时,也能增强留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缩短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并最终促进汉语普通话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 201904/t20190412_377692.html.2022-03-01.
[2][美]Susan Gass,[英]Larry Selinker.第二语言习得(第3版)[M].赵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王德春.汉语共同语及其变体与对外汉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1).
[5]丁启阵.论汉语方言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6]张振兴.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4).
[7]李泉,柳茜.留学生第二课堂:地方普通话和当地方言学习——基于常态汉语环境的对外汉语教学总体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3).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来华留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实证研究”(sisu201765)
作者简介:罗依薇,女,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Dialect Context and Chinese Learning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Ta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ongqing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Luo Yiw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Nowadays, most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re distributed in various dialect regions. This kind of language environmen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ir study and communication in lif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cculturation model and sociocultural theor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alect context are analyzed, and the dialect cognition of 67 overseas students in Chongqing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it is discussed that how the dialect context plays a supplementary rol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teacher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This proposal is able to help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to integrate in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reduce the sense of isolation caused by language barriers, shorten their acculturation process, and improve their Chinese learning ability a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Key words:dialect context;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Chinese learning;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