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管家”严洪

2022-05-26王承志

上海故事 2022年4期
关键词:大管家音速火车站

王承志

“空降”上海火车站

2020年的农历大年夜,严洪接到上级号令,要他火速率领志愿者队伍进驻上海火车站。严洪一下子感觉到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落在肩头。这种感觉非常熟悉,作为上海音速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当家人,他已经无数次临危受命,每一次都不辱使命。

就大多数人而言,疫情变得严峻似乎是从春节假期开始的,但对严洪和他的团队来说,早在春节之前一星期,便处于备战待命的状态了。长期从事消防救援、紧急救护、安全管控和应急支援工作,让严洪锤炼出极为敏感的神经。基于对疫情发展的预判,严洪做出决定,中心所有成员提前结束休假,除特殊情况,一律留沪待命。

志愿者郑三妹,本来春节要回舟山与女儿团聚,接到通知便放弃行程。打电话告诉女儿,女儿委屈地哭着说,妈妈说好回来的,说话不算数,妈妈是大骗子。郑三妹只能眼泪往肚子里咽。很多志愿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被家人误解。

这个春节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春节,对严洪和郑三妹这样的志愿者来说,尤为艰辛。

此前严洪未雨绸缪,已经备好了防护衣、口罩、手套和防护镜,随时可以出征。不料疫情来势凶猛,武汉告急,上海的医护人员星夜驰援武汉。严洪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把手头所有的防疫用品都赠给了上海的医护人员。大年三十接到上级命令,在音速服务中心激起一阵骚动,众人兴奋之中又带点茫然,要打硬仗了,防护装备却都送走了。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严洪,严洪是大家的主心骨。严洪说:“大伙都回去洗个澡,吃顿饱饭,等我回来。”

严洪和同事当即驱车去了太仓,那里有个国家级生物实验室。在此之前,严洪向来是只问耕耘,不求收获;只知付出,不求回报。危急时刻,他只能厚着脸皮向朋友求助了。第二天,他带着一百多箱防疫物资回来了。群情激奋,关键时刻,严洪从来不会让大家失望,他是个有魔法的人。那以后,大家都尊称严洪“大管家”。

第三天,严洪率领全副武装的50人的教官团队,进驻上海火车站。那50名教官,都是具备丰富防疫防控经验的骨干,每个人手上都有几张“派司”,诸如红十字会救护员师资,美国心脏协会在中国颁发的AHA?BLS生命系统导师资格,国家紧急救助员资格,消防管理员资格,不胜枚举。

在上海火车站的南广场,公共厕所的旁边,严洪按照野战指挥部的规格,建立了志愿者的户外营地,搭建出集指挥、办公、会议、仓储和休息于一体的多功能区域。没有大兴土木,那只是四个三米乘三米的帐篷。以后的那些紧张难忘的日日夜夜,换下岗的志愿者们就在这里短暂休息。当一切基本就绪,防疫核查有序开展时,严洪已经有八十个小时没有合眼了。那段日子,严洪每天要喝八杯以上的咖啡。后来情况正常些了,在当天到达的最后一班列车和次日到达的第一班列车之间,有三个小时的间隙,严洪就抓紧机会趴在桌子上休息一阵,身边是对讲机和扩音器。

“各位旅客,你即将进入体温检测点,请依次排队,有序向前。请戴帽子的旅客摘下帽子,避免额头体温虚高。”这样的内容,严洪和他率领的志愿者每天要说上无数遍,就像复读机一般,几天下来,嗓子都嘶哑了。

在火车站的东南出口处,志愿者用移动栅栏划分出仅供一个人通行的通道,以保证每个旅客都经过红外热像体温仪。当检测出体温异常者,会让他在留观棚稍作休息,再测量体温,如果五次检测依然异常,志愿者会将其护送转运去医院。

最初的那段日子,每天的客流量是四万,此中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每天十二小时执勤,睡眠不足,就餐不准时,志愿者的艰辛可想而知。

难忘的情人节

志愿者中年齡最大的是62岁的龚萍。她再三殷殷请战,要求严洪放宽年龄限制,让她加入上海火车站的执勤,言辞恳切:钟南山82岁高龄还上第一线,她这个小妹妹更应冲锋在前。她每年跑马拉松,身体一级棒。果然,龚萍每天十二小时坚守岗位,一点不输给年轻人。

前面提到过的那位郑三妹,有张照片在新闻媒体上广为流传。那是她轮班休息,摘下面罩口罩的那一刻,被记者抓拍到的。照片上,郑三妹的额头被护目镜勒出几道深深的印痕,脸颊也因为长时间不透气,一片通红的湿疹。在舟山的女儿也看到了这张照片,当即给母亲打来电话。女儿在电话里哭着说,妈妈对不起,妈妈辛苦了,妈妈是大英雄。按下电话,郑三妹在火车站南广场的背人处,号啕大哭。

那段日子其实很难熬,那是一种看不到头的煎熬。志愿者们,常常在寒风里,靠一碗泡面果腹取暖;常常因为几班列车同时进站,客流如潮,要坚持人人过关,不漏测一人,而遭受旅客的误解讥讽;常常因为近距离接触体温异常者,每天必须十多次自我消毒,以致手上脸上皮肤红肿蜕皮。

正在此时,有一例从上海火车站东南出口检测出的体温异常者,被确诊感染了新冠肺炎。志愿者中间由此弥漫起不安的情绪。这也正常,因为他们的防疫装备并不完善,他们每天都经受着极高的感染风险。

严洪觉得,这个当口儿,必须要搞个活动,打打气。

那天他问大家:“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家都摇头。连续这么长时间连轴转,谁还记得今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啊。严洪一般不会故作激昂,但这次很难得地来了番煽情,说:“今天是二月十四号,情人节啊。这样的日子,我们不是和自己的爱人聚在一起,而是在这里吃苦受罪。值得吗?我们是在守护上海的亲人,守护自己的家园,让上海的父老乡亲平平安安,想想多有意思啊。我们此时此刻在这里吃再大的苦,做出再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大家理解严洪的一番苦心,频频点头。此时有志愿者捧出一只大蛋糕,原来今天恰好是志愿者小黄的生日。于是,就在临时大本营,在四个大帐篷前面,点燃蜡烛,举行了小黄的生日庆典。那天,严洪用英语和粤语唱了两遍生日歌。因为嗓子过度使用,完全嘶哑了,他不是在唱,而是在嘶吼。独特的歌声透过口罩和防护罩传出来,更增添了几分悲壮。大家能听懂严洪的歌声,他不仅是在给小黄送上祝福,也是在表达对并肩作战的战友的敬意,更是在提振士气。

其间,恰逢静安区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来现场慰问,给大家送来饼干和鲜花。志愿者文昊欣喜异常,给他献花和发放礼物的那个女子,身影极为熟悉,虽然戴着口罩,他还是认出了那双水汪汪扑闪闪的眼睛,那是他的妻子晓雯。晓雯恰巧是在静安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的。夫妻俩都从对方的眼睛认出了彼此,四目相对,眼含热泪,分外激动。

志愿者们就此士气大振,都心生感慨,觉得不会再有比这更有意义的情人节了。

摘下口罩,粲然一笑

2020年4月初,全国疫情基本平稳,由防扩散转为防输入,严洪和他的志愿者队伍才撤离上海火车站。他们在这里服务了34天,总共帮助检测了16万旅客,协助站区工作人员护送转运体温异常者300多人,服务时长11832小時。严洪以一己之力,调配防疫物资2000余件。

他们也曾有过恐惧,但从未后退半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战中,他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0年4月下旬,严洪组织了一次志愿者故地重聚,还是在原先的大本营所在地,只是四个帐篷已经撤除了。这里有过很多难忘的回忆,这里的经历,也许够他们回味一辈子。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上海的四面八方,并肩战斗40多天,因为戴着口罩,虽然彼此有过交谈,但却无缘看到战友的真容。这一刻,志愿者们一个接一个地摘下口罩,露出陌生而亲切的面容,露出灿烂的微笑,露出对春天的祈愿。

志愿者中,也并不全然是陌生的,有些声音其实是熟悉的,诸如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的主持人阚晓君。有些面容也是熟悉的,诸如东方卫视的主持人佘雅静。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阚晓君和佘雅静其实是夫妻。两人都是音速服务中心最早的成员,也是音速的中坚力量。巧的是,当初两人都是音速慈善项目部的副部长。两人伴随着音速一起成长,这对金童玉女的爱情也同时孕育成熟。

是的,还不到摘下口罩的那天,摘下的口罩停留几秒还会继续戴上,甚至,疫情有可能还会反复,但在他们的心里,春天已经来了。

在严洪和志愿者面前,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他们时刻准备着。

严洪的音速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成立十年了。“音速”长期致力于上海城市安全运行的方方面面,时刻准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严洪有很多称号,诸如“大管家”,诸如“最佳守门员”,诸如“总指挥”,诸如“永不疲倦的人”,诸如“一天喝八杯拿铁的人”,每一个称号都蕴含着他的特殊经历和奉献。这称号都来自民间,都是朋友和同事亲切的戏谑;但有一些称号却格外有分量,比如“上海市优秀社区消防宣传大使”,比如“上海市平安志愿服务工作优秀组织者”,比如连续多届的“上海市优秀志愿者”,比如他最近获得的荣誉“全国防控疫情最美志愿者”。

猜你喜欢

大管家音速火车站
江苏省昆山市从“大管家”到“大家管”“五个一”推动百村共治
特朗普集团“财务大管家”认罪
项目“大管家”
火车站英语
Train Station火车站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基于凝结实验平台的音速喷嘴凝结现象研究
他是红军“大管家”,给主席送过救命粮
图-22起音速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