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画的现代化(三)
2022-05-26陈玉圃
陈玉圃
上期的“画道说”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危机感而言的,自19世纪末以来,这种危机感还看不出弱化的迹象。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也出现了不同层面的文化危机,否则西方学者罗素就不会赞许中国文化,亨廷顿也不会纠结于“文明的冲突”。鉴于国人对西方文化过于关注和迷信,毕竟在文化生活领域中我们其实已经接受了太多西方因素,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在承受着全世界文化危机的焦虑。譬如在书画领域,能提出“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了”,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无法承受文化危机之后的绝望,来自于庄子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墨子的“一人一义,十人十义”之后的价值观混乱。所以,必须要明确“画道”,确定传统书画的审美标准,然后才能继续谈它的现代化问题。
实际上,传统书画本没有什么传统、现代化的局限,它贯穿古今,不增不减,不垢不净,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谈书画的现代化呢?“画道”虽可能保持不变,画法却需要与时俱进,这就是书画传统不断变化的部分,不变不足以体现它的魅力,彰显画道的生机。我的《画理》一书,不说画道,而重画理,就是把画道形而下到艺术实践中来,艺术理论才有生命力可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难相信书画实践不过关的人能讲透画理画法,书画是一门知行合一的文艺样式,想割裂理论和实践,很难。
当然,我们说变化,不是刻舟求剑似的变化,譬如齐白石有衰年变法,其他人可以变法也可以不变,变与不变,都要根據自己的情况随机顺势,没有一成不变的样式,更没有固定不变的书画传统。所以,不用质疑传统书画应不应当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而是要解决它如何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继而成为文化传统复兴的关键。其中的关键就是“借势”。譬如韩愈借助于文人系统而提倡的古文运动,大获成功,离不开推崇它的人大部分是官员,文化名人,相比之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取得的效果就差强人意,所以,传统书画的现代化离不开画家们的群策群力,更要有杰出画家的积极参与。黄宾虹在四川看到了朦胧的夜幕里的山势有所触动,遂以笔墨借势,陆俨少对云水之势的借用显而易见,李可染对光线明暗的借势更是效果显著,这些都是外势的一部分,还不足以让书画传统游刃有余地适应社会的现代化,二者远远没有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这也是当代传统书画爱好者、从业者应该加大注意力的地方,毕竟这个领域的艺术张力还没有达到极致,在传统书画发展史中还有很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青年传统书画艺术爱好者必须看到这一点。
所以,我经常对学生们说,要学会“借势”。年轻人需要出人头地,获得一定的学术地位,要评职称,聚声望,这也是借势,否则,人微言轻,画再好也没有什么影响力。为此付出一点代价,画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却能获奖、好卖的作品,并不是什么羞耻的事。我在山东农村的时候,受到大队书记、队长等人的排挤,天天说我不好好劳动,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别想跳出他们的手心。我推粪车,他也要特意把粪上的浮土铲去,一定要我一边闻一边推车。可我的第一幅参展作品,还不是《支书夜雨归来迟》?不去谈恨不恨他们,所作所为只是一种生活的挣扎而已。最艰难的时候,看不到一点点光明的未来,我跟老婆说,要不自杀吧!老婆说,不行,要活下去,看看谁能笑到最后。这不也是借老婆的势么?所以,借势没什么问题,尤其是年轻人不要太早有超脱凡尘的想法,以免失去坚韧、努力向上的心志和勇气。只要心中的信念不被亵渎,始终以画道为终极艺术的标准,总有走出来的那一天。追求生存下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是天理,追求过分的安逸享乐就是人欲,其中的分寸要把握好。当然,在获得了初步成功之后,就会发现这些外势有时候也是障碍,对于艺术成就来说,它们的存在是最初级的,不需要过分追求。要知道,道心在借势,魔心也会借势,有时候魔的力量可能会更大一些,毕竟它能刺激欲望,见效快,让人像打了激素一样,看起来一时容光焕发。所以,古人才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书画传统的画道,就是绘画艺术的大本,也是画法中借势的前提和基础。
以画道来观照借势,会发现势虽然有很多种,但皆可为我所用。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底气就是他的“浩然正气”和“恻隐之心”,所以,势主要分为两种:外势和内势。现在我们说的就是如何借“社会现代化”的这个大势,成为传统的、划时代的艺术家。哪怕是最笼统的分别,势也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但是不能过分依赖之,否则很容易被它所裹挟。比如市场经济的大繁荣确实为画家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环境,不需要像吴镇、严君平那样靠卖卜为生,但也很容易让画家屈服于市场压力,限制自己的艺术生命力。譬如有的画家会根据客户的要求随意更改画面,这里填个小人,那里加朵牡丹,等等。陈传席考据说,陆俨少就是因为香港客户的强烈要求而保持着固定的样式,哪怕他自己有了心得和突破也不敢拿出来,怕影响市场。还有画家身居高位、有名有钱之后,就趾高气扬,觉得自己已经是绘画大师,不容他人质疑等,这都是为势所裹挟的案例,后学者不能不谨慎。书上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绘画之道,看似简易,其实也汹涌澎湃,很容易就误入歧途。所以,古人才说“人品即画品”,强调文化修养的提升,强调文化理想的坚持,其本意就是希望后来者能摆脱“势”的裹挟,使其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