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设计中的侘寂美学
——以阿那亚·三亚为例

2022-05-25刘月姮马丽娟周梁俊杜景芝

四川建材 2022年5期
关键词:阿那三亚白色

刘月姮,马丽娟,周梁俊,周 婷,杜景芝

(致舍(北京)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0 前 言

文中将“侘寂”列举出“五美”(即原始之美、残缺之美、静素之美、痕迹之美、空寂之美),通过这五美分别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相关案例中所存在不同的价值地位,浅析日本的“侘寂”之美在国内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当然侘寂并不仅仅局限于五美。

1 侘寂的概念

侘寂(wabi-sabi)一词来源于日本。“侘”(wabi)的原意是简陋,“寂”(sabi)的原意是孤寂,“侘寂”的本质含义是指一种残缺之美,孤寂之美,需要从世俗的审美中跳脱出来,静下心去欣赏人、事、物的不完美。这种理念被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即简洁又让人安静的设计美学[1]。

1.1 侘寂之美的价值

侘寂概念下的生活是复杂的,但崇尚简单,而简单的事实是“没有什么能长存的,没有什么是完成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当人们接受这种事实,就能接受满足是一种成熟的快乐[2]。因此,侘寂之美的价值可意会不可言传。

1.2 东西方对侘寂的理解

简单的说,欧美的“Less is more”反对繁复的不必要的装饰,较少的倾向性,更多的适应范围,代表作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中国的“大巧若拙”不自炫耀,认为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代表作无锡灵山拈花小镇;日本的“Wabi-Sabi”广义上是生存的一种形式,狭义上是一种特别的审美概念,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3],代表作在日本庭院项目中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东西方美学中对侘寂的理解,大致包含残缺之美——曲则全,不满则圆;留白之美——寥寥几笔,便画出无限天地;自然之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见图1)。侘寂之美可以归纳为:粗犷中包含细腻、残缺中包含优雅、质朴中包含高贵、平和中包含情感。本文以阿那亚·三亚设计项目为例,阐述了小尺度设计中的侘寂之美。

图1 侘寂之美

2 阿那亚·三亚项目中的侘寂美学

在满足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功能性、美观性的原则之后,那就是设计该回归本源的时候,阿那亚·三亚设计项目中以沙生植物的配置、留白、光影、简约的颜色搭配等设计,打造空灵、静寂的场所。

2.1 项目概况

阿那亚·三亚项目(见图2)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与二环路交汇处,距市区8 km,三亚湾10 km,亚龙湾17 km,海棠湾30 km,属于山峦环抱的区间。其区别于阿那亚·北戴河,不临海但有着独有的自然禀赋,有椰风海韵之感,也有着一种静谧之感。而矗立于三亚这种丰富而热闹、浮华而造作、粗野而绚烂的城市中的景观要如何营造,当阿那亚遇到三亚如何打造一个文化的高地,值得思考。

图2 阿那亚·三亚售楼处入口实景

2.2 设计思考

设计师们希望输出观念诉诸于审美,以安静对抗三亚的喧哗、以自然对抗三亚的造作、以精致对抗三亚的粗鄙、以侘寂之美对抗三亚的浮华之乱、以新的生活美学对抗三亚的浅薄度假、以回归本真的生命美学对抗三亚的人生秀场,达到一种新城市、漫生活、寂之美的中国造景观效果。

3 侘寂美学的应用

3.1 材质的运用-原始之美

自然凿面的深灰色的自然景石(见图3),人工化地将材质表面处理,使得设计最终的展现效果不乏原始之美,又存在现代的精工技法,可以说是在设计实践中用最精致的“假”,还原最淳朴的“真”。

图3 灰与白

3.2 植物的选择-残缺之美

植物是世界上的宝贵遗产,但目前大多数的景观营造往往更注重的是以硬景为主、软景为辅的设计手法,思考是否可以反过来,把空间留给植物做主角,以高度审美化的植物营造来表达一个空间的空灵与侘寂感。项目中用大树的孤静加上沙生植物的营造,没有灌木的过渡。选择沙生植物,是因为它宜独景,又适残缺,即便是在运输中受到轻微的损伤,也可在栽植中被轻易化解。通过龙舌兰、秘鲁苹果、棒叶虎皮兰、大明镜、翡翠蓝等品种散植于粗糙的白色砾石上(见图4),而正是这种“残缺”的天际线,恰恰规避了三亚常规过于饱满的种植状态,那些“残缺”背景的留白或是青翠山林或是白色景墙,前中景用植物造就景观的灵魂,在空灵中感知物质的存在。

图4 白与绿

3.3 色彩的定义-静素之美

项目中的色彩基调选择为了给人以安静,不张扬的静素之美,从色彩运用上多以原色、灰、白、绿为主。白色高低错落的景墙和散置着砾石,偶尔点缀几处深灰色的景石及原色装饰,搭配着深、浅绿色的沙生植物,在孤寂的大树下。那透过树叶的光芒将这一切的美好打落到白色的景墙上(见图5),是那么的惟妙惟肖,那么的寂寥享受。正应了科仁那句话:“寂之物通常都是小而简洁、安静而内向的。它们会激发人们,促使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精神距离变短”[2]。

图5 光与影

3.4 软硬景的处理-痕迹之美

设计中协调硬质与软质的应用,不同高度的三堵白色景墙(见图6),被喷饰着白色沙粒质感的沧桑痕迹,两墙之间夹出一道仅一米宽的灰色花岗岩汀步,地面散铺着白色砾石,白色砾石上散植着不同的热带植物,打破了硬质空间的局限性,同时也更突出了沙生植物、景墙轮廓、砾石铺装在整个侘寂美学中造就的一种新的空间品质。可以用一首诗形容: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图6 硬景与软景

3.5 精神的抒发-空寂之美

在构图和对空间的感受,不要求非常丰满,但要求以点状和散状来进行构图和种植,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干净的背景或者前景。往往越是都在追求忙碌和功名的人们越是想回头看看诗情画意,越是简单纯净,越是超越了灯红酒绿。这正是空寂之美的体现。一切回到人心,为人而做就会被人感知。精神景观设计的作品是人与人有感情的连接,这种连接看似“无形”,却为阿那亚人文社区创造着越来越“有形”的价值。

4 结 语

侘寂之美,始于中国,兴于日本,被全世界所接受。希望可以把这种新的侘寂之美带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给人们提供一个情感释放的空间享受,同时对过往生活进行反思,也对过去景观营造进行反思。正如侘寂之美的定义一样,在景观中,或者说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是长存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没有什么是完成的。本文从项目经验中解构其内在的美学影响与设计效果,叙述并归纳设计中体现的侘寂之美要素,分析与探索景观设计的材料、色彩、空间及精神方面体现出的侘寂之美的一般方法。希望在今后的景观设计中“侘寂”美学能够渗透在诸多的优秀设计中,以更贴近现代人审美的方式而兴起,启迪人们更深层的思考和共鸣。

[ID:013157]

猜你喜欢

阿那三亚白色
阿那亚没有昙花一现
阿那亚:悠游于艺术之海
如何玩转社群运营?时代中国、阿那亚……这么干!
河北省秦皇岛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