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与生长发育及其相关性分析

2022-05-25孙晶晶罗丽丝崔继华杨艳飞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胃口月龄过度

孙晶晶,罗丽丝,崔继华,宋 玉,许 榛,杨艳飞,凌 昱

(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云南 昆明 650228)

儿童时期是其自身形成和发展饮食行为的关键性时期,同时也是干预饮食行为的最佳阶段[1]。如果儿童时期形成不良的饮食行为,不仅对其膳食营养摄入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儿童的发育过程及日后健康产生不良后果[2]。因此,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研究已然成为儿童保健工作者的重中之重[3]。儿童体格发育是儿童健康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4]。有研究显示,儿童饮食行为与其消瘦、肥胖及超重等营养问题关系密切[5]。我国鲜有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体格发育相关性的研究,尤其是对学龄前儿童、幼儿期及婴儿的饮食问题研究更少。故本文探讨了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体格生长发育的相关性,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异常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1 673例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为学龄前儿童,年龄为3~6周岁;②儿童代养人知情同意,并愿意配合调查者;③学龄前儿童及儿童代养人语言交流顺畅,资料收集完整。排除标准:①出生时属于早产、小于胎龄者;②存在消化道畸形、腹泻、消化道其他疾病者;③存在脑性瘫痪、先天性心脏病、遗传代谢病,如甲低、21-三体综合征等患儿;④有肝肾功能异常、急慢性疾病等的患儿;⑤诊断有遗传性疾病、畸形传染性疾病及器质性疾病者。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同意,所有患儿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协议书。

1.2 方法

1.2.1 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

参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所制定的“偏挑食诊断工具(IMFeD)儿童饮食行为干预计划”制定调查问卷[6],从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父母过度关心、害怕进食、潜在疾病状态6个方面进行评估。

1.2.2 调查方法及分组

由昆明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医师对受试者代养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并收集儿童的体质量、身高体格发育指标。将纳入研究的1 673例儿童按照月龄将其分为:36~48月龄组、49~60月龄组、61~72月龄组。

1.3 儿童生长发育的判断

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儿童生长发育标准的体质量指数(BMI)相关标准判断儿童的消瘦、超重和肥胖,BMI=体重(kg)/身高(m)2。当BMI<同性别同年龄第5百分位数(P5)为消瘦,BMI在P5~P84为正常,BMI在P85~P94为超重,BMI≥P95为肥胖[7]。

1.4 质量控制

以面对面形式对儿童及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严格控制问卷调查的质量,前期对所有参与调查的医师进行专业培训,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查研究对象。由专业人员双人输入两遍数据,并进行逻辑性核查,对异常值进行剔除,一致性要求达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有序多元类逻辑回归对儿童饮食行为与体格发育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月龄组儿童性别和BMI百分位数的分布情况

在1 673例儿童中,消瘦总检出率为14.52%(243/1 673),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40%(174/1 673)和6.69%(112/1 673)。各月龄组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月龄组的BMI百分位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月龄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的分布情况

儿童在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及父母过度关心的检出率相对较高;各月龄组儿童在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及潜在疾病状态饮食行为方面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父母过度关心、害怕进食方面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月龄组儿童性别和BMI百分位数分布的比较[n(%)]Table 1 Distribution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BMI percentages of surveyed subjects in different month-age groups [n(%)]

表2 不同月龄组儿童饮食行为检出分布的比较[n(%)]Table 2 Detection rates of different dietary behavior problems in different month-age groups of the children [n(%)]

2.3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BMI百分位数的相关性

以儿童饮食行为为自变量,BMI百分位数为因变量,采用Pearson法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生长发育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胃口差、不良进食习惯、害怕进食和潜在疾病状态与儿童BMI百分位数均呈负相关(P<0.001),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父母过度关心与儿童BMI百分位数均呈正相关(P<0.001),见表3。

2.4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对体格发育的影响

采用有序多元类逻辑回归法分析儿童BMI百分位数与年龄、饮食行为的关联,赋值方法如下,①BMI百分位数:

表3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BMI百分位数的相关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s of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problems with BMI percentage

表4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对儿童体格发育的影响分析Table 4 Influences of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r problems on their physical development

3 讨论

3.1 饮食行为问题对儿童的影响

饮食行为可能会导致儿童发育异常,出现超重、肥胖、消瘦、生长迟缓、贫血等情况,并与其成年后的多种疾病及健康关系较为密切,是引起儿童进食困难或喂养困难的主要因素[8-10]。产生不良饮食行为的因素包括环境、心理和生理等3个方面[11-12]。

3.2 常见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

进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活动和需求,儿童饮食行为主要是个人意愿对相应进食进行制约,内容包括有进餐环境、食物选择、进食行为及喂养行为。由于学龄前儿童对外界好奇心强,自控力较差,普遍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常见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包括:不良进食习惯,如吃零食,异食癖,看电视进食;每餐进食时间过短或过长;年长儿童每天进餐次数过多或过少;进餐中出现干扰行为或发怒;餐中或餐后出现呕吐;持久地对进食无兴趣,对某些食物非常害怕等。本研究采用IMFeD工具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在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及父母过度关心的检出率相对较高,与刘慧燕等[13]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中不同月龄段的儿童在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及潜在疾病状态饮食行为方面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不同月龄段存在的饮食问题不尽相同,其中,胃口差和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在49~60月龄儿童中最常见,而不良进食习惯和潜在疾病状态在36~48月龄最常见。考虑由于儿童36~48月龄期间,逐渐接触电子产品,期间容易减弱对食物的兴趣,而对电子产品成瘾,这个时期的儿童语言能力较49月龄以上的儿童弱,故一些疾病状态不容易被发现;从49月龄开始,部分儿童在接触音频、视频后,容易对内容进行模仿,逐渐形成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等问题,但具体形成该差异的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3.3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BMI的关系

儿童对于能量食物的摄入并不能完全解释其肥胖的发生,而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作为一种影响儿童肥胖的社会因素被广泛关注[14-15]。

本研究显示,儿童BMI与儿童饮食行为存在相对较高的关联度,其中胃口差、不良进食习惯、害怕进食更容易存在消瘦,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父母关心过度的儿童更容易存在超重和肥胖。杨静等[16]通过对乌鲁木齐市3~6岁儿童饮食行为进行调查显示,饭前吃零食、咀嚼少、玩玩具或就餐时看电视、就餐时间长是造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代养人的关心过度也会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代养人对子女的饮食进行了限制,造成其在婴幼儿时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喂养行为问题。

本研究通过有序多元类逻辑回归法分析发现,胃口差、不良进食习惯、害怕进食和潜在疾病状态均与BMI百分位数存在明显相关性,即儿童BMI百分位数越低,越可能是由于以上4种因素所致;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父母过度关心与儿童BMI百分位数存在一定相关性,儿童BMI百分位数越高,可能与食物特别偏好和父母过度关心相关,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对于BMI百分位数较低的儿童,应该针对性地改善胃口差、不良进食习惯、害怕进食等因素问题,必要时进行疾病筛查;对于BMI百分位数较高的儿童,家长应减少过度关心,改善其对某种食物的特别偏好,增加饮食的丰富性。

3.4 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的健康处方

本研究采用的IMFeD工具发现儿童BMI百分位数健康与否,与儿童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父母关心过度、害怕进食及潜在疾病状态6个方面有一定相关性,故提出以下健康处方[17],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BMI百分位数,根据不同饮食行为问题进行干预,方案如下。

3.4.1 针对食欲差问题

①排除相关疾病;②增加适当运动量,使儿童产生饥饿感;③注重食物色、香、味、营养合理搭配;④用餐时间控制在30min内;⑤根据年龄段两餐之间间隔时间合理,两餐之间不吃零食,餐前不喝饮料;⑥进食时避免分心,创造安静的就餐环境;⑦进行营养元素检测,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如锌、铁等营养元素;⑧合理使用提高食欲、开胃健脾的中成药。

3.4.2 针对父母过度关心问题

①父母应从专业渠道学习喂养和营养知识;②家长对孩子的生长和营养有一个合理的预期;③可进行膳食营养分析及营养素检测,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膳食;④定期体检,与专业儿科医生保持沟通,定期随访,确保儿童处于正常生长发育状态;⑤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摄入营养补充剂,减轻家长焦虑情绪的同时可减少因强迫进食引起的负面影响。

3.4.3 针对挑食和偏食问题

①循序渐进地引入新食物,不断尝试;②将少量的新食物或不喜欢的食物掺入孩子喜欢的食物中,并逐渐提高新食物的比例,达到预期目标;③家长以身作则,积极示范愉悦地进食,激发孩子对新食物的欲望;④提供孩子喜欢的类似新食物;⑤采用替代法逐渐纠正儿童存在的挑食、偏食问题,如用水果、蔬菜替代糖果等。

3.4.4 针对不良进食习惯问题

①固定进餐地点;②合理安置进餐桌椅及餐具;③鼓励孩子独立进食(>1岁),允许出现和孩子年龄相符的进食狼藉;④规定进食时间(<30min);⑤进食时不提供玩具、手机、电视等;⑥家长以身作则,树立进餐榜样,不在进餐时做其他事情;⑦家庭成员围坐就餐,营造快乐的就餐氛围;与孩子有目光和言语交流;耐心鼓励进食;不强迫、威逼进食;不强制吃完;就餐时不训斥孩子。

3.4.5 针对器质性疾病问题

若考虑存在相关的器质性疾病,应及时就诊:如胃食管返流、发育障碍、食物过敏等。

3.4.6 针对害怕进食问题

①喂养者与孩子建立依恋的信任关系;②采用多样化的喂养器具,如孩子害怕筷子,可改用勺子;③不强迫喂食;④检查有无疾病存在。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父母过度关心等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并均与儿童BMI百分位数呈负相关,可为儿童饮食行为异常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代养人应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规范喂养行为,预防及改善饮食行为问题,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胃口月龄过度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贫血及生长发育现状研究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认识和了解HIV感染诊断和疾病进展的预测指标——CD4+T细胞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The world is the youngest backpacker Wenwen’s kindergarten
早春好食胃口开
《好胃口,兔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