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循环背景下我国民航业发展策略探析

2022-05-25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刘长江

民航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支线吞吐量旅客

□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刘长江/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国际性是民航业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以强调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下,新发展格局将对民航业发展方向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笔者将探讨民航内循环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发展机遇,并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力支线航空、创新航空产品、调整民航政策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推动民航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民航业内循环下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总体增速虽在增长,但处下滑趋势

近10年来(注: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2021年数据不具代表性,因此只选取至2019年的数据,下同),我国民航业发展迅速,全行业旅客吞吐量从2010年的2.68亿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6.6亿人次,10年增长了146%。从图1可以发现,2011~2016年,旅客吞吐量的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的水平,但在2017年达到12.9%的最高值后,增速快速下降,2019年的增长率下降至7.9%。这一方面,与我国经济在2015年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民航的总体政策有关。此外,还受到其他交通方式的影响,特别是高铁的冲击。

图1:2010~2019年民航旅客运输量及增速

(二)国内国际发展不平衡,客货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民航作为对外开放的通道,时刻资源向国际航班倾斜,对国际航线进行大额补贴,这些措施推动了国际航空市场的快速发展。2010~2019年,国际旅客吞吐量从1900万增长到7425万,增加290%,而国内旅客吞吐量从2.48亿增长到5.85亿,仅增长136%。10年来,除2017年外,国际旅客吞吐量增速均远高于国内旅客增速,并保持高位增长,而国内旅客增速则较为平稳,2017年以后,处于下滑趋势(见图2)。同时,民航长期存在重客轻货的情况,航空货运供应链和应急救援存在短板。

图2:2010~2019年国内旅客和国际旅客吞吐量增速对比

图3:1000万人次以上和以下机场旅客吞吐量占比统计

(三)中小机场利用率低,资源进一步向枢纽机场集聚

截 至2019年,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共238个。其中,有132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不足100万人。也就是说,占全国一半以上的机场,其旅客吞吐量仅为全国的3.5%。大量的中小机场饱和度较低,平均下来每天不足一架航班。相反,1000万人次(年旅客吞吐量,下同)以上机场39个,旅客吞吐量占比却达到83.8%。并且,1000万人次以下机场数量在逐年增加,占比却逐年减少,由2010年的4.8%降为2019年的3.5%;而1000万人次以上机场全国旅客占比由2010年的67.7%上升到2019年的83.3%,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见图3)。照此趋势,可以预测,未来各种客流、货流将进一步向大型枢纽机场聚集,大型机场和中小机场的两极“分化”将更加严重。

(四)区域分化较为明显,个体差异较大

在绝对量上,从图4可以看出,2019年,东部地区旅客吞吐量占比达到53%,西部地区占比30%,中部地区11%,东北地区只有6%,中部、西部、东北三个地区加起来还没有东部地区多,各区域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从增速上看,2011年以来,东部地区增速全部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增速在区域中整体最低,但相对平稳;西部地区增速除2018年外,全部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但总体处于放缓趋势;中部地区增速2016年后,保持高位增长,迅速崛起,增速最快;东北地区增速较低,2017年以后快速下降,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正处于不断放大的趋势(见图5)。

图4:2019年我国各地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占比分布

图5:2011~2019我国各区域旅客吞吐量增速

民航业内循环的时代背景和巨大潜力

从外部看,民航内循环是应对当前外部形势剧烈波动的战略选择。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多。一是脆弱的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世界各大国家各自为政。二是受疫情冲击,国际物流、服务和人员往来受限,疫情最严重期间,国际航班几乎全部停飞,旅客吞吐量“断崖式”下跌。三是经济处于下行区间,经济增速放缓,市场需求疲弱。只有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刺激民航强大国内市场,创造新需求,才能推动民航持续健康发展。

从内部看,民航内循环是实现民航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从国际范围看,世界上任何一个民航发达国家皆以内需为主。当前,我国已具备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跨越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些结构性分化问题比较突出,深耕国内市场存在短板。另一方面,民航作为战略行业,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必须以更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迅速调整发展思路,出台配套制度。

从供给侧看,一是中小机场具备巨大潜力。目前,我国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以下机场占全国机场的比例达到55%,旅客吞吐量占全国比重仅为3.5%,大量的中小机场存在不饱和的问题,中小机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二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以宽体机为主的大量国际运力闲置。短期内,会造成国内运力市场的结构性供大于求,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内需市场。三是国产飞机制造取得突破进展。近年来,以ARJ21和C919系列为代表的国产飞机研发运营取得重大突破,前不久华夏航空和中国商飞签署100架飞机采购协议,将进一步支撑支线飞机的供给。

从需求侧看,一是庞大的人口市场。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但根据有关数据,我国航空人口不到4亿,尚有10亿人未坐过飞机,人均出行次数是美国的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我们人均出行次数到达世界平均水平,航空市场将激发巨大的潜力。二是庞大的中产阶层。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拥有中等收入群体4亿多人。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预计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将实现翻倍,扩大到8亿,将产生庞大的中高端航空市场需求。三是中西部市场的巨大活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航空市场呈现出蓬勃的活力。在前十大机场中,西部地区机场占4个,并且排名上升加快。疫情影响下,西部地区机场生产恢复较快,成都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恢复速度稳居前列。四是潜在的市场需求。疫情期间,各大民航主体推出了系列“自救”行动,数据显示,仅东航推出的“随心飞”产品就带动270万人次出行,创造了市场的需求,引起了强烈的市场反应。

民航业内循环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新基建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内循环的有力抓手,对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

1.支持大型枢纽机场建设。上文分析提出,人流、客流、货流向大型枢纽机场聚集的趋势进一步强化。为此,要加大枢纽机场改扩建,扩大终端容量,支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将机场进行TOD综合开发,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发挥机场的动力源作用,支持国家中心城市研究建设第二机场,兼顾货运机场功能,带动新区发展,打造机场群。

2.加大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有关研究表明,胡焕庸线以西机场和以东机场数量基本相同,但胡焕庸线以西机场利用率低。以单位国土面积计算,西部机场密度仍然远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建设支线机场比建设高铁的性价比更高,应继续加密中西部地区机场,对于适合条件的通用机场转换为运输机场。同时,适当放宽支线机场、通用机场的建设标准、行业验收标准。

3.全面融入新基建。运用5G技术,重点支持智慧机场、智慧空管、智慧航空器建设,特别是机场车辆、飞机的智能调度、运行和监控,对不安全行为提前发出预警,以科技手段提高民航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

(二)大力发展支线航空,盘活中小机场资源

支线航空市场已经成为民航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中小机场占了我国机场“半壁江山”。如何盘活中小机场,将直接关系到内循环的畅通。

1.增加中小机场的通达性。在支线航空“支—支”航线基础上,打造“支—干—支”“支—干—干”“支—干—通”等航线网络,特别是强化东西部之间的联通,利用干线枢纽网络提高通达性,减少东西部地区的不平衡。

2.加大中小机场的政策支持。在时刻资源上向中小机场倾斜,实施枢纽机场和中小机场“共生营销”,在申请枢纽机场时刻时,“捆绑”中小机场航班。鼓励支线飞机运营支线航班,全面实施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加大支线机场配套资金、航线开发、运营补贴等支持力度。鼓励中小机场纳入区域机场集团或省级机场集团统一管理,使中小机场“背靠大树好乘凉”。

3.提升中小机场出行便捷度。利用中小机场规模小、航班少、流程简单的优势,进一步缩短值机截载时间;建立支线航空联盟,实施通程航班,打造支线航空“串飞”“环飞”“快飞”,推动支线航空之间服务共享、免费改签。

(三)创新航空产品,提升民航便捷性,以数字经济刺激民航内需消费

我国巨大的人口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足以支持民航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提供更多有效供给,提升民航的竞争力,激发民航内需消费。

1.创新航空产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航空公司推出的“随心飞”产品,一度引起热销。可见,在有效的产品下,可以刺激更多的市场需求。可鼓励各大航司继续发布新产品,鼓励各大城市之间推出精品快线,并从行业管理层面,规范快线运行标准,推动“快线”成为民航的重要品牌。

2.提升航空出行便捷性。航空出行的前段时间太长是发展的短板,也是与高铁竞争的弱势。建议进一步缩短值机截载时间,大力推广差异化安检,鼓励各大航空公司实施跨航司免费签转,试点隔离区内免费签转等;进一步支持多式联运,特别是强化城市快轨和高铁与机场的联通,提升民航的集疏散能力。

3.强化民航数字化赋能。当前数字经济的价值在民航领域的体现还不够充分,迫切需要打通民航领域数据孤岛,实现数据共享,比如整合民航订票系统,推进上线航空货运、行李查询平台,提供精准有效供给,利用数字经济理念构建完整的国内航空市场内需体系。

(四)调整民航发展政策,实时“松绑”,释放有效供给

在新发展格局下,对于一些原有的既定政策,需全面梳理,及时“松绑”,以释放更多资源,确保民航持续健康增长。

1.进一步释放总量。可由相对收紧的政策向适度宽松的政策转变。比如我国一些大型枢纽机场拥有较好的空地保障能力,实际保障能力远大于设计保障能力,对此,可在容量评估时,批复更高的高峰小时容量,放开有效供给。

2.进一步释放准入。放开部分国内航线航班的准入限制;缩短通航飞行报批时限,简化通航飞行审批流程;进一步减低民航领域的投资门槛,适度放开机场和航空公司的投资持股限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民航,支持民航领域的重组混改。

3.进一步释放空域。空域资源紧张也是制约民航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国家相关方面协商,优化空域界面,为民航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试点建立跨行政区域的空域终端区,如成渝地区可尝试在终端大空域模式下运行,统筹调度区域内的航空器运行;释放低空空域,为通航业务开展提供良好的空域条件。

猜你喜欢

支线吞吐量旅客
北京地铁11号线冬奥支线的冬奥元素探讨
云南:铁路圆满完成端午节旅客运输 发送旅客超96万人次
候车大厅的旅客
国产客机再添铁骨
翔凤试飞
我是人
2017年3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0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6年1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1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