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航适航审定系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思考

2022-05-25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周沐

民航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体系培训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 周沐/文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民航要努力构建由五个方面构成的一流民航安全体系,其中适航审定和运行评审体系是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十三五”初期,民航局基于当时适航审定的实际水平,在201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的意见》中,将“提升适航审定能力”作为应尽快补齐的四个短板之一。短短五年时间,中国民航的适航审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并获得广泛认可。其中,适航审定系统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对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提高适航审定队伍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加剧全球科技创新博弈。在航空工业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十四五”时期是中国民航向多领域民航强国迈进的起步期,也是关系国产民机和航空产品能否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发展机会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适航审定工作必将面临诸多挑战,对建设一支高质量专业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拟从适航审定培训管理办公室的角度,回顾适航审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过往历程,从中整理出部分有益经验,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指导。

发挥制度优势,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顶层设计

民航局冯正霖局长在2021年民航直属院校座谈会上指出:“实现民航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核心在人才。”民航局适航司(以下简称“适航司”)充分发挥培训工作在适航审定事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运用法规政策手段引领培训体系建设,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完善人才造血机制,有力领导并推动了适航培训体系改革工作。

早在1992年,中国民航颁发了《适航审定人员培训管理程序》,随后又历经四次修订。在这一时期,培训管理机构、培训类别和要求不断发生变化。随着适航审定业务呈现井喷式发展,原有培训机制已很难满足各类机构对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要。2018年,适航司指导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以下简称“管干院”)编制了第五版《适航审定人员培训管理程序》(AP-00-AA-2018-01R5),此举标志着中国民航适航人才培训体系改革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该程序是面向新时代适航审定业务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整套培训体系解决方案,完成了培训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全面铺开人才机制建设工作提供了清晰指导,达成了以下重要目标:

一是调整理顺培训工作管理机构和职责。明确由适航司、培训专业委员会、培训管理办公室构成顶层机制,由各管理局审定处、适航审定中心、培训专员负责落实执行。

二是修订完善培训大纲。以学员为中心,重新编写了更加符合教育培训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训大纲。规定了大纲评审和修订要求;对课程重新分类(初始培训和持续培训、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践、必修/选修/视情必修);明确初始和持续培训的形式、内容和目标。

三是明确培训要求。除明确规定复训周期和学时要求外,还实现了培训要求与岗位职责之间的对应连接。

四是对培训课程实施完整的过程管理。抓住开发评审、实施、岗位实践(OJT)、课程修订、内部评审等重点环节,高度重视培训效果和反馈意见,强调课程内容的持续迭代。

五是强化培训体系的正规化建设。从授权培训机构、培训教员、培训计划、培训档案、培训信息系统五个方面加强管理,提出了规范化治理的具体要求和路径。

2020年,为适应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改革要求,该管理程序更名为《适航审定培训管理工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设计符合专业能力成长规律的培训大纲

在改革前的培训模式中,受训学员接受的培训内容往往无法匹配岗位实际需求和个人能力水平。为此,适航司明确将“实行基于能力的人员培养”作为推进适航培训体系改革的重点任务,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聚焦在学员胜任能力的成长,为设计教学大纲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适航审定人员队伍是我国民航适航审定业务的中坚力量。改进后的适航审定人员培训大纲,必须紧紧围绕适航审定各类专业人员的工作需求,针对各岗位的胜任能力开展精准分析,遵照专业能力发展规律设计出具有岗位能力特色的培训方案,并以可证实的能力成长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最终标准。为此,适航培训专业委员会委托培训管理办公室(注:管干院是培训管理办公室牵头单位,同时也是局方授权认证培训机构。为行文方便,后文均以该培训机构开展的部分工作作为案例),从岗位需求出发,基于QFD(质量功能配置)矩阵工具分析开发出适航审定专业人员能力层次模型(见图1)。参考一些学者的研究,重新设计调整了《适航审定人员培训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显著提高了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合理性与有效性。

图1:适航审定人员能力层次模型

吸收教育培训先进理念,开发结构化培训课程体系

民用航空器的适航管理工作需要依托一支具备较强综合能力的专业队伍来完成。为保证适航审定队伍始终能够站在法规、技术和管理前沿,其知识结构必须持续更新以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因此,列入《大纲》中的课程必须对应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内容。以适航人员持续培训(复训)课程体系为例,复训要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充分贯彻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紧贴工作实践中的痛点难点,促进对现实问题的探索思考;要兼顾多种能力全面发展,快速迭代课程内容,最终实现思维和行为上的转变;还需要灵活组合多种培训形式以提高培训效率。2019年,受适航培训专业委员会委托,适航管理办公室成立项目组承担了复训体系的建设开发任务,重点开展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围绕复训对象进行详细需求分析

适航审定人员复训课程体系面向的主要用户包括:局方审定人员、四类适航委任代表、企业/持证人高级适航管理人员(见图2),共需要安排6类29门总结220学时的课程。其中每类课程应包含知识更新和经验交流研讨两大部分。项目组通过细致调研,确定了不同岗位人员现阶段能力需求差距,编写了深入细致的需求分析文件,为后续课程开发明确了方向。

图2:适航审定人员复训课程体系框架

图3:ADDIE课程开发模型

(二)基于国际教育培训理论成果确定适宜的课程开发指导方法

项目组利用管干院在教育培训规律上的经验积累,选取当前国际教育培训领域用于指导课程体系开发的四种主要模型:ISD(教学系统化设计)模型、HPT(绩效技术)模型、ADDIE模型、FAST(高效课程开发)模型进行了评估比较,最终选定以ADDIE模型(见图3)为主要开发工具。同时,项目组还了解到部分发达国家在适航审定领域已广泛采用ADDIE模型作为各类专业技术培训课程的开发工具,证明该方法确实能在课程体系开发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三)紧密联系实际开发结构化课程

项目组延伸开展了对工作岗位任务、学习者能力特征和训练/应用场景的分析,尽可能针对每类培训对象设计出符合局方规定、对标岗位胜任力模型、有效改善学员知识结构、课程时间和强度适宜、具备可检验效果指标的复训课程。此外,项目组还特别关注了模块化、阶梯化、组合化的问题,高度重视复训课程在形式上的灵活性和在内容上的适应性。

复训课程的教学形式包含线下教学和线上自学两种。其中线上教学用于集中完成无差别学习的内容(如新发布审定程序的宣贯、适航审定AMOS系统、中外双边适航文件介绍等);而最有价值的核心课程,则是通过线下教学,尤其是任务研讨环节中个性化的案例教学予以体现。

在教学内容上,所有适航审定人员复训课程均设计了带有鲜明实践特色的任务研讨内容。以此来促使学员对现实问题的探索思考,通过不断凝练问题以及优化迭代知识结构,最终改变其工作行为。例如,在委任适航代表(DAR)的复训课程中,为寻找到适合DAR性质的案例,项目组分赴各地对特定国产机型的设计生产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培训过程中,学员将在模拟案例中扮演航空公司“相关飞机引进项目研究小组”成员,需要运用风险管理思想,立足现有适航审定政策,在审定方法中引入风险管理工具,梳理接机过程中的危险源并给出应对措施,完成项目前期的评估及规划。该案例紧密贴合工作实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授课过程中引起了学员的广泛共鸣和热烈参与,使复训课程达到了预期目的,也是复训课程价值最集中的体现。

2022年1月10日第15期制造检查委任代表(DMIR)专业培训班在海口举办

(四)在教学实施中反复评估并获取反馈,实现教学效果持续改进

自2020年9月举办首期适航审定人员持续培训班以来,目前已有6期局方人员、25期委任代表和1期持证人高管完成了复训课程,916名学员取得了复训合格证书。

在培训班实施过程中,项目组对照ADDIE模型不断从多维度开展课程评估和改进。从各方反馈来看,复训课程达到了预期效果,促进了行业内针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探讨研究。然而,任何培训课程都不能一劳永逸,否则必然将丧失生命力而被淘汰。复训课程的内容迭代和方式创新一刻也不能停止。《手册》要求复训课程每两年必须完成一次更新。项目组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不断收集归纳新的学术成果和热点问题,源源不断地为复训课程体系输入“活水”。

项目组在总结上述四方面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出结构化适航课程体系标准开发流程,在《大纲》要求的其他课程体系中被广泛引用借鉴,成为培训体系改革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规范治理,营造良好培训生态

适航培训体系需要与适宜的支持环境构成统一整体,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能够自我调节的动态平衡系统,这是适航培训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完成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之外,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学术、标准和实践前沿,建立胜任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支撑适航培训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力量。各培训机构需要将师资建设视为一项需要科学规划的长期性任务。一是落实《手册》中在教员资质和评审方面的规范化要求;二是制定专职和兼职教员的梯队建设方案;三是鼓励教员依据自身特点设计成长路径,机构要创造条件引导教员站稳学术、标准和实践前沿,为适航课程提供充足的智力养分;四是引入优胜劣汰机制,不断提升平均教学水平,使适航培训体系具备自我优化能力,始终得以保持充沛活力。

(二)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只有经过持续创新和总结,不断解决教学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促成培训体系逐步产生自我适应能力,进而维持培训生态的动态平衡。例如,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整个适航审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受到很大冲击,客观上催生了大量在线教学课程,推动培训机构和受训学员适应和接受了网络教学方式。今后,适航培训机构就可以充分利用“中国民航教育培训在线”等线上平台,借助数字化手段解决“产学矛盾”问题。再如,管干院在生产检验代表(DMIR)专业培训班上创造性地推出以实训为主体的全新培训模式,从方法上解决了学员在现场审查工作中缺乏动手操作经验的问题。工作人员亲手制作和购置了大量来自实际审查现场的教具,并精心安排案例任务,在第15期DMIR专业培训班上正式推出,获得了参训学员的欢迎。以上例子都是适应形势变化的结果,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丰富了培训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了适航培训体系的适应能力。

(三)强化培训治理,严格质量把关

持续追求品质提升,是适航培训体系的内生要求。适航审定领域的培训产品,与航空产品类似,同样要经历包含设计、开发(生产)、实施(运行)等环节在内的完整生命周期,因此有必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素分析和过程控制方法。管干院在强化培训治理过程中,通过建立手册、程序和检查单等文件体系、以及定期开展内外部质量审核监督等方式,实现了培训全过程和全要素两个维度的整体覆盖。质量评估的结果可以指导内部管理模式改革,通过奖优汰劣形成提高培训质量的内生动力,保证适航培训体系在相对严密的质量流程控制下正常运转。

高水平师资队伍、灵活的教学手段、规范化管理流程,共同构成了支持适航培训体系的外部环境,在系统内形成了不断自我循环、调整、优化、再适应的培训生态,体现了改革的效果。

结束语

回顾五年来的改革历程,适航审定培训体系改革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创新经验。“十四五”时期,各培训机构将在现有相对稳定的体系基础上,紧贴行业实际需要,提炼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内容和案例,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为支持和促进中国民航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工作奠定更加扎实的人才基础,在民航强国战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体系培训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会议·培训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