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当代少年的拿云清歌

2022-05-25顾爱华

出版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清歌文学梦湘南

文|顾爱华

小河丁丁 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22年3月定价:30.00元

“少年心事当拿云”是唐人李贺的诗句,少年人的凌云壮志千载之下依然激越人心。最近,阅读了作家小河丁丁的新作《拿云歌》,这是一曲当代少年的拿云清歌,主旋律不是彼此竞争,而是自我身份的确认。这一身份的确认既表现为少年人对梦想的执着追寻,也有他们对所在文化的体认,只有当自我与文化的力量融合为一,青春才是圆满无憾的。

在小说中,少年丁冠勤从家乡西峒来到县城的湘南一中求学,从冠勤家人在开学前精心准备的红皮箱和精致的樟木板凳,可以看出来这趟求学对冠勤的重要意义。尚未进入中学的大门,冠勤就思索自己将要成为怎样的人。这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大哉问。除了这个问题,其实还有一个没有问出来但同等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是谁”——这一中西哲学史上都非常关注的核心问题。小说中的丁冠勤是谁呢?一个来自偏僻之乡的腼腆少年,一个第一次听说“文学爱好者”这个词就被称为“文学爱好者”的文学少年。小说的开头,我们随着少年冠勤认识了湘南一中的建筑格局以及一草一木。作者何必如此详细地介绍湘南一中呢?简直就像林黛玉进贾府时对贾家的描写那样事无巨细。这是因为,湘南一中对冠勤来说不只是一所新学校,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的人生将因为这个新世界而彻底改变。正因如此,才有了他的大哉问。在湘南一中,这个文学少年不断写诗不断投稿,但诗作除了在班级校级文学社会刊上发表之外,一直没有被正式刊物选用,父母也不理解他的文学梦,同时还要努力不因醉心文学而影响学业。冠勤还是个内向的少年,但也正是这内向给了他向内探索的强大动力。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他的文学梦,也不管他人的文学梦如何收场,冠勤没有放弃心中的文学梦。这正凸显了青春的可贵——少年的拿云之志,壮就壮在不问前程只管耕耘。

除了少年丁冠勤的文学梦,小说还写到了其他同学操办文学社的事宜。少女南华芝带头兴办文学社,并办得风生水起,由班级扩大到校级。文学社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而非由老师主导,这也是了不起的创造,是要进入校史的壮举。少年们敢想敢为,其拿云之志,读来令人感佩。

对自己的文学梦,冠勤并非一味追求,而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方面他坚持创作投稿,但他也有自己的“不为”。他虽然为文学社写稿,但一开始并未加入文学社,直到后来文学社发生成员危机,他才加入。他做梦都想发表处女作,但却拒绝走捷径。这是书中的一股清流,所谓私志不得进入公道。我们可以推断,也正因为不媚世俗,不走捷径,冠勤将来才有可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冠勤是个文学少年,《拿云歌》可以说是作者写给文学的情书。纵览全书,我们发现作者在书中用了三种事物来象征文学梦——湘南一中的千年樟树、冠勤手植的樟树幼苗以及九嶷山的三分石。文学的象征当然常见,但在一本小说里用三种事物来象征同一种事物却是罕见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做,大概是因为在他心目中文学是神圣的,也是复杂的,不用三种事物来象征不足以表达文学之分量。这三样东西可以说是代表了作者对文学的综合看法:文学是关联于某一文学团体的(该团体以文学出版者和阅读者为代表);文学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三分石的舜帝传说正体现了这样一种文学的源流;文学也是属于个体的,每一个文学写作者都有他独特的文学表达与追求,文学必须是一份孤独的事业。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意味隽永,从《拿云歌》中,读者可读出贫寒中的尊贵,从坎坷中看到坦途;既能感受天行刚健,又能感知地之厚德载物;既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也清楚文化对我们的塑造。最终,内外法界圆融,文学与现实浑然,当代少年才能奏出一曲文学与生命的清歌。读罢此书,相信普通如你我,也将在心中谱写属于自己的拿云清歌。■

猜你喜欢

清歌文学梦湘南
王亚平
走过湘南
湘南起义朱德“智取宜章”是否赴宴考辨
《清歌》点评
我的文学梦
文学梦激我搏一生
斟一杯浊酒,谱一曲清歌
同行在湘南路上
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