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为什么要妈妈反复道歉

2022-05-25欧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方心理咨询咨询

欧阳

【个案概况】

小方(化名),男孩,17岁,去年升入高三。父亲为某企业高管,母亲在政府部门工作。小方幼年时主要由母亲养育。12岁时父母离异,判归父亲生活。因父亲工作忙、作息不规律,影响自己学习,小方三年后又随母亲生活至今。

据小方母亲讲述,从2021年6月学校因疫情要求学生在家上网课开始,小方就出现了情绪很不稳定的情况。带他去医院检查,测试结果显示有焦虑症,医生开了药物给他吃,但效果并不明显。

父母对小方的教育方式存在较大分歧。母亲对小方态度比较温和,父亲则经常否定孩子,有时甚至用侮辱性的语言。

最终,在母亲劝说下,小方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但态度并不积极。

【案例诊断】

初步分析,小方可能有焦虑和躁狂情绪。在小方成长过程中,父亲经常对他进行否定和打击,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父母离异,小方先随父亲生活后又随母亲生活,变动的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教育方式的分歧,可能造成小方内心缺爱,缺少安全感,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感到孤单无助,进而导致焦虑和躁狂情绪。

【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妈妈,你必须道歉!”

由于小方对心理咨询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笔者向小方母亲建议,第一次咨询由小方母亲详细介绍孩子现在的状态和成长经历,笔者给家长提出建议,家长先做出改变,给予孩子更多关心、理解和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化解负面情绪。

据小方母亲介绍,真正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是在2021年6月。当时小方所在学校因为疫情停课,要求学生在家上网课。但小方每天晚上都睡得比较迟,第二天早上不能按时起床,无法正常进行网课学习。为此,母亲每天都要多次催促他起床,同时也经常催促他按时交作业。小方因此大为恼火,暴跳如雷,一遍遍要求母亲:“你必须道歉!”同时质问母亲:“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吗?”

于是,母亲就反复道歉,直到小方的情绪平复下来为止,这个过程经常需要半个多小时。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严重影响了网课学习,等7月份返校期末考试,小方的成绩明显下滑。

9月份新学期开学,小方心理压力很大,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常常因为一些小事烦躁不已。周末回到家,也经常会因为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突然就生气,一次次让母亲道歉。小方母亲说:“每到周末孩子回家,我都会很紧张,生怕哪一句话触怒了孩子。”

小方母亲说,自己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不明白自己感觉很正常的提醒和交流,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很生气,并反复要求自己道歉。二是当孩子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安抚孩子。

笔者告诉小方母亲,小方频繁爆发的情绪背后,可能存在着一直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疗愈的心理创伤或内心冲突,这也许和孩子的成长经历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都有关系。孩子突然很生气,主要是因为他内心积累了较多的负面情绪,处于一种易激惹的状态,和父母说什么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是母亲的哪一句话激怒了他,而是他的内心一直处于非常愤怒的状态。孩子的这些“症状”,既是他内心创伤和冲突的外化,其实也是他的求助信号。

因此,笔者给小方母亲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爱护,就像小时候受了委屈回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是帮助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2.和孩子的语言交流也很重要。不要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这样?”“你究竟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给妈妈说一下?”不妨多对孩子说:“妈妈理解你的感受。”“妈妈爱你。”“在妈妈眼里,你一直是个好孩子。”

3.作为父母,心态要强大而稳定,不要慌,不要怕,要有爱,要有光。要用自己的爱和光,给孩子传递温暖,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第二次咨询:小方的情绪变得稳定,但整体情况似乎更不好了

大约三周以后,小方母亲在电话里向笔者反馈:上次咨询后,她按照笔者的建议去做了,小方的情绪果然稳定了很多,发火的次数少了,火气也没有那么大了。但是,小方的学习状态似乎更不好了。之前是每周一送他返校的时候总是磨蹭、迟到,而最近两周,先是让母亲每晚接他回家住,第二天早上再送他去学校,后来干脆不去学校了,说学校的学习方式不适合他,要自己在家上网课。

小方母亲说,孩子的这些要求,她基本都满足了。现在她担心小方不愿再去学校,以至辍学。

笔者对小方母亲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小方看起来似乎更“任性”了,但这也意味着母亲态度的改变和无条件的接纳,让他有了更多安全感,可以更真实地展示和表达自我,不再那么压抑。这是孩子释放情绪的过程,也是自我疗愈和探索的过程。

随后,母亲带小方来到了心理咨询室。笔者和小方一对一交流的时候,小方终于愿意敞开心扉了。

笔者首先对小方的情绪表示理解,告诉他: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曾遇到过,只要自己愿意解决,勇敢面对,加上老师和父母的帮助,很多问题都可以解决,对此应该有信心。

笔者又告诉小方:心理咨询的整个过程是严格保密的,如果你愿意,今天可以把平时不方便、不愿意和其他人讲的话,敞开心扉谈一谈,不用有任何担心。

小方说,其实有些话压在心里很久了,他也早就想找一位值得信任的、能够懂他的人好好聊一聊。

笔者问小方:“那么,我们从哪里开始说起呢?就从你每次去学校都显得很困难说起,可以吗?你是否可以讲一讲:是学校里有什么人、什么事让你感觉不舒服,或者有压力吗?”

小方说,一个原因,是一段时间以来情绪不稳定,导致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下滑,让他感觉在同學面前抬不起头、很不自信。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有些讨厌现在的班主任。暑假前有一段时间,他想等下课同学们都离开后,自己在教室里再自学一会儿,就让母亲悄悄给班主任说一下,看能不能晚一会儿关空调。如果班主任同意,他会非常感谢,甚至计划着让母亲专门为班级做一些补偿;如果不同意,他也理解,不会有什么意见。

谁知第二天班主任竟然在班里公开说起了这事,说某些同学为了自己方便,就要求老师晚关空调。这让小方感到非常郁闷、愤怒,从此一想到去学校会见到班主任,他就会非常排斥。

“其实,我一直想把自己的学习赶上去,但是学校里的一些人和事又让我特别烦心,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想要逃离学校的冲动。我让妈妈给老师请假,要在家上网课,但并没有告诉妈妈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总是要求妈妈道歉是怎么回事,可以谈一谈吗?”

“因为妈妈总是不相信我,说我学习磨蹭、应付、不认真,其实我只不过是想按照自己的习惯和节奏学习而已。很多时候,我刚刚调整好状态,或者已经进入网课课堂了,她一会儿打开房门看一下,一会儿又过来提醒一下,反复地打扰、干扰我。所以我的情绪就爆发了,就让她道歉。如果她不管那么多,多给我一些信任,我完全有可能做得更好。”

“嗯嗯,我理解你说的话。还有一个问题,我想和你探讨一下:你的这些负面情绪,除了你认为的和妈妈不信任你、过度管控有关,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的原因呢?”

“这个我还没有想过,也许有吧……”小方陷入了沉思。

“这个问题我们不急于作答。你好好想一想,等下次咨询的时候我们再交流。”

这次咨询,在笔者引导下,小方说出了内心的“秘密”,情绪得到了很大释放。

第三次咨询:“爸爸,您知不知道您骂我的那些话对我伤害有多深?”

两周后,当小方再次面对笔者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了!”

小方说,其实过去发生的很多事一直压在他心里,很重很重,无法释怀。以前他不愿想,也不愿说,就像不敢触碰自己的伤疤。因为这些事和他最亲的人有关,甚至直到现在,他也不太明白究竟是父母错了还是自己错了。

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他感觉到了父母的改变,他自己也有了更多力量和勇气。所以上周的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对母亲说:“妈妈,我想和你们好好谈一谈!”

那天晚上,母亲和父亲一起,坐在了小方的面前。小方父亲上学期间,是当地有名的“学霸”,考上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后做了企业高管。他希望小方能像自己一样成为“学霸”,但是儿子的表现却让他非常失望。他认为儿子一是不够聪明,二是不够努力,于是经常骂儿子“垃圾人”“弱爆了”。

小方问父亲:“您现在记不记得我上初二的时候,有一次您带我去理发,骂了我一路。到了理发店,当着别人的面,您继续骂我。我也是有自尊心的,您知不知道您骂我的那些话对我伤害有多深?”

“您是‘学霸’,但是您班里的其他同学都像您一样优秀吗?我就是那个‘其他同学’!我不想当‘学霸’,更不想成为您的‘复制品’,就想按照我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活,希望您能理解我、尊重我!”

而对于母亲,小方说:“您认为自己是在爱我、关心我、帮助我,其实是对我的不信任和干扰,所以我很抗拒。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有自己的计划和习惯,如果您放开手别管那么多,我会感觉更自在,也会做得更好。”

小方母亲后来对笔者说,那天晚上小方的心里话让他们非常震惊。她和小方父亲第一次认识到,过去他们努力为孩子做的很多事,对于孩子来说完全是另外一种意义和感受。他们真诚地向小方道歉,请他原谅,并承诺以后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成长,用更适合小方的方式和他相处。

这次谈话,明顯感觉到小方已经走出心理困境。

第四次咨询:“我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必须努力了!”

最后一次咨询是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小方告诉笔者,和父母的那一次深谈,以及父母态度的改变,让他的心中释怀了很多。他感觉自己也需要行动起来了:“我已经耽误了太多时间,必须努力了!”

上次咨询回去,小方就让母亲送他回到了学校——他要像之前一样住校学习。之前落下的功课,他自己制订了一个补习计划,在正常上课之外,通过向老师同学请教、网课学习等方式,尽快赶上正常进度。对于和班主任老师的“过节”,小方表示,其实这是一件小事,无论谁对谁错,自己都没有必要太计较,而应该把注意力和时间放在更重要的学习上。

笔者问小方:“你感觉,过去那些经常扰动你情绪的问题,现在还有那么严重和可怕吗?”

“不!问题离我越来越远,现在只剩下一些‘隐隐约约’的背影了。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小方向我做出了一个胜利的手势——笔者一下子释然了。

【咨询手记】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在小方身上再次得到验证。

在日常心理咨询接待过程中,我们也屡屡发现,几乎所有青少年的抑郁、焦虑情绪,以及叛逆、厌学、网瘾、社恐、早恋等心理问题背后,都存在着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的缺憾。这提醒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切记不要随意否定、指责、讽刺、挖苦孩子,否则,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影响到孩子未来的性格、学业、职业、婚姻等。

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而言,父母的心态正向、强大而稳定非常重要。这样的心态,在孩子正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可以成为重要的资源,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成为强大的支持,甚至是疗伤的良药。

与其总想着去挖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如营造温暖安全的氛围,让孩子自己敞开心扉。即便是那些看起来问题很严重的孩子,心灵深处也都有一颗向上的种子,只要给他足够的爱、尊重、信任、欣赏,这颗种子就会被唤醒,拥有自主的、强大的、可持续的蓬勃生机与成长力。

小方的经历也提醒学校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言慎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有可能变成孩子心中的一根刺。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郑州仁和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心理咨询师)

(责 编 清 风)

猜你喜欢

小方心理咨询咨询
一块小方表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一拳头的距离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心理咨询不简单
服务与咨询
小江和小方
“三陪”服务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