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谈跨境民族的舞蹈认同感

2022-05-25周群

美与时代·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从文化层面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的主要困境是文化冲突。由于世界上民族众多,即使是同一民族也会出现跨境分布的情况,这自然使各个民族会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全球文化日渐交融的情况下,文化在融合的同时也会带来冲突,而有着共同文化认同的交流正是解决文化冲突的主要对策。在此情形之下,中国境内德昂族在龙阳节这天会同境外的德昂族同胞欢跳龙阳舞,共同祭祀自己的“圣父圣母”。这一活动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促进了文化融合。基于此,通过分析境内外德昂族同胞欢跳龙阳舞这一现象,探究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发挥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跨境民族;德昂族;龙阳舞;文化认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话题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思想之深远,体现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忧思;其立意之高深,着眼于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出现过许多民族群体,他们依靠血缘、地缘等因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有的民族自成一个国家,有的民族共生组成多民族国家,这也就造成了当今国际社会上,文化表现形式呈现丰富多彩的状态,这种状态造成民族国家的文化表达、文化认同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国家的矛盾和分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文化价值差异造成的。笔者立足于跨境民族舞蹈认同感这一视角,讨论文化认同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在“跳”的氛围中进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解决文化冲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助力。

一、跨境民族德昂族的概述

(一)德昂族的文化生态

德昂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其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在境内主要分布在德宏、保山、临沧等地,在境外主要分布在缅甸的掸邦、克钦邦等地。作为一个跨境而居、主体在外的民族,境外德昂族人口数量约为100万,超过境内德昂族的人口数量2万多,且境外德昂族综合实力较强。虽然跨境而居,但“居住地相邻、民族同源、宗教同宗、民风同俗、语言通用、跨境通婚”所造成的民族文化的差异,却在建构着新的民族关系。跨境而居的民族势必会受到不同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的影响。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逐步发展,德昂族的文化建构也从民族层面开始转向关于国家认同的思考。

(二)龙阳节的历史流变与龙阳舞的乐舞元素

1.龙阳节的历史与流变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龙阳节在德昂族历史中沉寂多年。1994年陇川县德昂族文化发展进步学会举办了第一届龙阳节,这才让龙阳节再现历史舞台。之后,德昂族大大小小村寨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建造龙阳塔,以此来表达对父母的崇敬之心和重振民族的觉醒之心。在龙阳节这一天,德昂族人会在广场中间竖起一根龙柱,龙柱脚下用竹、木围起,呈大花篮状。来自各支系以及境外的德昂同胞敲着锣、打着鼓、跳着舞,用采来的鲜花、树叶装饰龙柱下的花篮,并浇上水。节日广场中央的龙柱代表着太阳照耀下的德昂圣母,人们用采来的鲜花为她进行点缀装饰,并伴随着“咚咚咚”的水鼓声在龙柱下跳起婀娜多姿的舞步,以此表达对圣母的敬仰。龙阳节为期三天的狂欢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族人们相互问候,并交流往年的收成情况和来年的发展意向;其次,少男少女们在活动中寻觅着自己的心上人,当男女双方情投意合时,小伙子会把自己早已编织好的小花篮送给对方,作为定情物;最后,人们开始慢慢散去。自此之后,德昂人开始进入农耕生产阶段:种田的下坝进行劳作,种茶的踏上采茶之路,经商的开始外出工作。

2.龙阳舞中的乐舞元素

(1)音乐

龙阳舞表演中的音乐主要是器乐演奏。器乐演奏由德昂族传统器乐(水鼓、铓、镲)完成,四个放在地面的铓、镲以及四只及以上的水鼓配合演奏。乐器以龙柱为中心,摆放在队伍的内侧,三种乐器相互配合,形成舞蹈节奏。德昂族声乐旋律清亮、音域高亢,极富激情。

(2)舞蹈

龙阳舞以龙柱为中心,男女各一队,男子在外圈,女子在内圈,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同手同脚顺时针舞动。龙阳舞的动作并不复杂,对初学者来说也并不难学,极易参与进去。

男女的舞蹈动作以“圣父圣母”这一故事情节为依托进行编创。女子动作意喻拨开云雾,见太阳,而太阳代表父亲以及爱人;男子多有双手划来划去的动作,意喻将水面上的杂质和异物拨开,露出干静清澈的水面,可以使自己的爱人(母亲)生活得更加舒适,水面清澈也可以时刻看到自己的爱人(母亲)。

陇川德昂族人民在对龙阳舞文本的解读上保留了龙阳文化的内涵,并将“圣父圣母”传说故事贯穿在舞蹈动作之中,赋予舞蹈动作以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此基础上,他们将龙阳文化中的符號隐喻传递到舞蹈的文本信息之中,将抽象的民族文化内涵转化为可以被观者具体感知的真实场景。

(三)龙阳舞在德昂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宗教在少数民族社会生活中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无论投入多少关注都是值得的。直至今日,宗教依然根植于德昂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今社会中,龙阳节的宗教色彩都是最突出的方面,它在提供一种娱乐方式的同时还让人产生敬畏之感。龙阳舞被德昂人看作是没有隔阂的身体语言,德昂族通过龙阳舞建构对祖先的历史记忆,也借此教育后代,延续民族的精神和血脉。举办龙阳节为德昂族文化与跨境“异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文化盛会缓解了跨境民族在文化交流中的不适感,为跨境民族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增加自信心,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龙阳舞中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乐舞的载体

我国各族的民间舞蹈中,“乐”与“舞”结合的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佤族的木鼓舞、德昂族的水鼓舞、拉祜族的葫芦笙舞等都是乐舞结合的艺术形式。乐舞的节奏性使“乐”与“舞”二者完美相融:音乐衬托舞蹈,赋予舞蹈灵魂;舞蹈配合音乐,使音乐更具直观的视觉冲击力。龙阳舞中的乐舞元素相对简单,动作简洁、节奏清晰、参与者易学。这种载歌载舞的族群活动将不同族群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互动中产生文化的碰撞与精神的交融。

(二)“视觉、听觉、动觉融合”的舞蹈氛围

人生来具有视、听、嗅、动觉等感官感觉。动觉是舞蹈作品表演、欣赏、传播以及沟通中最为重要的感官感觉之一。人类在历史发展初期,就存在着通过“舞蹈形式”以沟通神灵的行为,并借此来表达祈求丰收、祛病逐疫的美好愿望,舞蹈成为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仪式。龙阳舞最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在于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而在于来自世界各地的德昂族同胞皆可与参与其中的联结感。在“视觉、听觉、动觉融合”的舞蹈场域之中,文化隔阂渐渐消除、民族精神得到宏扬。

在舞蹈过程中,境内外同胞相互感受、体验、强化、认同着德昂先民不屈的意志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神,旨在通过互动交流使“圣父圣母”成为德昂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在跳龙阳舞这一互动过程中,民族精神在碰撞,民族文化在融合,民族习俗在共鸣,文化差异在消散。龙阳舞使关于民族融合的抽象想象照进现实,提供一种实在的联结感,这种切身参与其中的沉浸性正是舞蹈艺术所特有的魅力。

三、龙阳舞在德昂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一)以突出的文化符号强化民族认同

各民族往往会将本民族乐舞中的场记调度、动律、力效、服饰、道具等都赋予独特性,以此作为区分本民族与“异我”的身份表征。龙阳舞作为德昂族人的身份象征,汇集了德昂族人祭祀“圣母”、祈求风调雨顺、祛病逐疫、汇通交流等民族记忆。这些记忆被编进龙阳舞中,融入进德昂同胞的记忆里,以此达到“自我”与“他者”相区分的目的。就目前来看,尽管龙阳舞没有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多样的舞蹈形态,却使得参与者可以在舞蹈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群体力量。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得境外的德昂族同胞赶来参加自己的节日,境内外德昂族同胞每参加一次龙阳节,民族文化认同感就得到一次提升和升华。

在差异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各民族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民族乐舞。即使场记调度、动律、力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媒介的表达形式,这种特性造就了民间乐舞独具自娱性、参与性、能动性等特点。舞蹈作为一种共通性语言,既是跨境同胞认同自我、区别他者的手段,又是跨境民族解决文化冲突、拉近同胞情谊的有效方式。

(二)以综合的舞蹈形态重构文化认同

1.“他者”视域中舞蹈艺术展演

受全球化的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界限逐渐模糊,跨境同胞来往日益密切,双方文化也正在相互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生活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之下,会为了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取向而对艺术形式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从而构建出一种新的艺术展演形式。龙阳舞以群舞的形式顺应多方文化消费主体的需求,发展出新的艺术形式,并通过族群展演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多方行为主体的文化互动中,龙阳舞被重新定义、建构出来,不同国家、不同支系的德昂族人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文化体验。为了让异文化者更快参与到文化交流中去,龙阳舞的动作形态发生重组,单一民族节日演变成跨境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节日。与此同时,民族文化认同意识也正在重组。

2.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

跨境民族因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其文化主体必然受到国家主体意识形态以及上层建筑的影响而产生自我文化成分。这种自我文化成分恰好削弱了跨界民族血缘认同和宗教同宗所带来的“国家离心力”“民族主义”等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给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冲突与威胁。龙阳舞以一种平和的方式,拉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将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族群认同,以及文化认同三者融合在一起,并将其引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一主题上来。在观看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文化他者”的观者会被境内外德昂族同胞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深深地震撼。境内外各支系共同积极参与其中,这会使文化主体者萌生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通过这种共通的身体语言,跨境民族的文化在舞蹈展演中得到升华。

四、结语

众所周知,世界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跨境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也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关注的问题。若跨境民族无法达成文化认同,那势必会造成民族文化冲突,不利于文化融合和民族地区的稳定。而以龙阳舞为代表的舞蹈活动能够培养跨境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正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完善国家文化认知范围,增加民族认同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才能让跨境民族之间减少认同差异性、减少摩擦、增强民族共生性、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可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2]资华筠,资民筠,等.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

[4]郑晓云.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6]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7]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8]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9]楊志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张正军.文化寻根——日本学者之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11]石裕祖.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12]巫允明.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13]魏美仙.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43-47.

[14]吴绍良.民间乐舞在文化认同中的作用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4.

[15]雷勇.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现代建构[J].世界民族,2011(2):9-14.

[16]邓柳.从目的论看旅游文本翻译[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4.

[17]江东.现象、功能、价值——亲历目瑙纵歌[J].民族艺术研究,2012(3):25-32.

[18]巫达.舞蹈、象征与族群身份表述——以四川尔苏人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5(5):21-26.

[19]刘嘉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存在问题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6.

[20]陈明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作者简介:周群,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