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思细研理据完现

2022-05-24颜雅娣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深刻关键

颜雅娣

关键词 深刻 关键 典例分析

高考试题是学生时代巅峰上的一处特殊景点,要学会欣赏,要学会研究,要学会分享。因为是高考试题,即便是分析一道或几道试题,也不应该肤浅,更不应该敷衍,只谈“是什么”,不谈或少谈“为什么”,那只能算是答案的临时搬运工;而应该深刻,既要说“是什么”,又更要多谈深谈“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分析试题的实际作用。

形容词 “深刻”,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含义有两类:一是“深刻挖掘,接近事物本质的”,二是“心理感觉层次很深的”。既然,“深刻”包含了“内心感受”,那么,“深刻”就会表现出众多差异:在感受的性质上有褒贬差异,在感受的程度上有深浅差异,在感受的数量上有多寡差异,在感受的速度上有快慢差异,等等。“深刻”虽然有一定的主观性,但也有一些客观性。这样,“深刻”就少不了自身特征。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深刻:深入现象挖掘本质,揭示事情内在的因果关系,观點多具启发性。对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深刻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议论则能析理入微,层层递进,令人佩服;记叙则能刻骨铭心,神摇心动,言近旨远;抒情则能情中有思,言外多义,思致深沉;说明则能因果关联,有趋有向,引人思考;描写则能体物入微,因小见大,引人联想。形态样式,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根源,或是析明结果,或是探出规律,或是预见趋势,或是一言中的,或是使人警醒,等等。

试题分析中的深刻应该基本具备以下特征:一要挖根寻源,要探寻规律,一有理论支撑;要分辨疑难要回应社会关切。同时,有的文章动辄就说什么“命题思路”,什么“命题路径”,哪一个命题人员敢这么说,能这么说,会这么说?无疑,这只是文章写作者的一种自我臆说,自我推测,自我拔高,自我膨胀。除了借以蒙人,借以吓人,对教学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当然就不能算真正的深刻了。

断句试题中的设误,往往是应该属前的,它偏偏属后;明明应该属后的,它偏偏属前。这就是“割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割裂”的:“把本来统一或相互联系的东西(一般是抽象的事物)人为地分开”。也就是说高考断句的设误是“人为地分开”。那么,作为考生答题,其关键就是要能准确分辨什么时候应该连在前面,什么时候应该连在后面。这样才算抓住了断句设误的关键,也叫做找到了断句破难的抓手。这样才可能快速准确地做好断句选择题,以便万无一失。从哲学上讲这叫善于抓主要矛盾,从成语上看又叫做纲举目张,从时髦上看又叫做运用学科本位知识。总之,大可算作核心素养吧。有个俗语叫作“打蛇要打七寸”。“七寸”就是关键,就是命门。“打”得准确,才有效果;“打”得有力,才有真效;“打”得猛力,才有实效。如果“打”得不准,没有用狠力,就有可能被蛇咬伤,甚至咬死。高考是高利害的考试,我们不可不多加留心。

典例一: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2021全国甲卷·10 )

【性质判断】括号里的断句是正确的。

【理由阐释】 “契丹大举入寇时”是不恰当的,因为“时”句首状语,表“当时”,时间副词。【语句译文】九月,契丹大规模地入侵宋朝。当时因为敌寇深入宋境,朝廷内外震动惊骇。

【知识延伸】宇宙:空间曰宇,时间曰宙。《文子·自然》:“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时间是构成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哲学上,时间是一切事物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接续性。具体事物的存在总要延续一定的时间,如人的生命有长有短。具体事物的产生有先后顺序,总是先有父母、后有子女。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标明事物运行动的时间,只能有一个数值。②时间只会沿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个确定的方向延展,具有不可逆转性。时间像澎湃飞奔的激流,一去不复返;像射出弓弦的箭头,一去不回头;像漏过筛孔的沙粒,一出就选定。时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民丰收的稻谷,是工人新产的机器,是农民军队战场的胜利,是科学家的新发现,也是学生考场的分数……无一不关键,无一不精重要。于是写人叙事、描景抒情、议论说明,都离不开时间。这样就有了时间的表达。

时,时间副词,用于主语、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相关的时间。可以译为“当时”“那时”“这时”等等。例如:

(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后序》) ——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

(2)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祭十二郎文》)——你当时很小,大概不再记得起(她的话);我当时虽然能够记忆,却也不懂得她话中的悲伤之情。

作时间名词时,它往往用在动词谓语后充当宾语,前有定语修饰,可以译为“季节”、“时间”、“时机”等。例如: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

时间副词,用于主语、谓语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相关的时间。可以译为“当时”、“那时”、“这时”等等。例如“时北兵已迫修门外”中的“时”就是“当时”的意思,“时操军众已有疾疫”中的“时”就是“当时”的意思,“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中的“时”就是“当时”的意思,“时东南风急”中的“时”就是“当时”的意思。而“时”作时间名词时,它往往用在动词谓语后充当宾语,前有定语修饰,意思是“季节”“时间”“时机”等。如“无时无刻”中的“时”就是“时间”的意思,“曾几何时”中的“时”就是“时间”的意思,“生不逢时”中的“时”就是“日子”的意思,“更待何时”中的“时”就是“时候”的意思。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应该做简要区分。时间名词同其他名词一样,它能用在介词后边,与介词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整个充当状语,如:“于时风波未尽”、“吾恐於时魏受其师也”;可受名词修饰,如“不违农时”;可受数词修饰,如“四时行焉”;可以作动词的宾语,如“生不逢时”。而时间副词却都不具备这些用法。

有些时间词,放在句首,其后是要断开的。如“初”(初/上皇欲强宗室‖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初/选人调拟)、“九月”(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三年(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宣和末”( 宣和末/高丽入贡)等等。

典例二:……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2019年高考II卷·10·A)

典例二中,“虽少有/”有误。这又可从四方面去分析:第一,“少”是“年少,年轻”的意思,才与“有奇才”构成转折关系;第二,“有”的宾语是“才”,“有奇才”才是完整的表意结构;第三,“虽少”与“有奇才”表达的才是转折关系(“虽”应该用于让步转折复句的前面那个分句之首或主谓之间,通常是利用对某一事实的认可而表示让步;后面那个分句则再表示转折和推论。可译为“虽然”“尽管”“就是”等。后一分句有时没有相应的虚词);第四,“虽少”与“有奇才”的转折意义,才与后文的“愿王举国而听之”语境前后照应,因果相承,协调和谐。你看,实词、虚词、句式,哪一个不是常见的呢?常中有用,就是“常用”;常中在考,就是“常考”;常中有态,就是“常态”。这一处的设误设置非常科学,多角思考,很有创意,堪称经典。

再如:

(5)寡人少,殊不知此。(《田婴善剂》)——我年纪幼小,这些都不知道。

(6)少,不多也。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少,就是不多。不多又叫做小。所以,古代少和小可以相互解释通用。

怎样选择语文知识来讲?这是一个讨论了多年而且没有定论的话题。好在,很早以前张志公先生就讲过六字方针:“精要、好懂、有用”。其中,最为要紧的恐怕应该要算“有用”了。那么,什么才能算“有用”呢?就是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基准。当然,解决的问题越多越好,但客观上不大可能一次很多,解决问题越彻底越好,但客观上也不大可能一次就彻底。因为学习是有一个转化、生成过程的,而且循序渐进。文言断句中,一个词语是断在前面,还是断在后面。应该根据实际小结出一些语用特点。这恐怕对学生才会有最大帮助。“少”作谓语的一些条件要具备,它前面是名词,如“历年少”(经历的岁月少),又如“寡人少”(我年纪幼小),再如“人少”(人年幼)。它前面有副词作修饰,如“儒生之徒亦自相少”(儒生们也自己互相瞧不起)。而用作狀语的“少”,就应该是用在动词谓语前,表示“数量小”“稍稍”等意义,如“少成事”(极少能做出事情),“左右请少避”(身边的请求稍微躲避),“太后之色少解”(太后的脸色稍微和缓了些)。这些,都要靠我们去体悟,去认识。这里,我们有一些体会:一是多比较,会有益;二是析语法,辨语义;三是有类推,助思考。

如果说,有效的复习是一种合理的选择,那么高效的复习就不能不是一种最佳的选择。总之,只有提纲挈领,才会举一反三。抓住关键,方会事半功倍,而不至于事倍功半。讲效益,重方法,能帮助你获得成功!

猜你喜欢

深刻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走好关键“五步” 加强自身建设
一片树叶启情思
浅谈作文立意
网络思维:超越“深刻”的“浅薄”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