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教产城商”融合:文创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2022-05-24刘晨澍吴砚雯张弋戈

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创融合建设

刘晨澍 吕 莉 吴砚雯 张弋戈

一、“文教产城商”五维互嵌式融合,推进文创事业向纵深发展

(一)深入践行“文教产”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顺应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有力举措,针对当前存在的“学”“研”与“产”脱节的问题,社会各方特别是区校双方应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课程实践创新体系,促进文教与产业紧密结合。[1]基于此,2021年,东华大学人居关怀实验室(Habitat Lab + Wellbeing of DHU)依托“环境关怀设计”硕士研究生课程,与长宁区华阳街道等单位、机构共同主办了“春满华阳·武夷印象”创设大赛。大赛吸引了较以往更多样性的社会群体参与街区营造,因地制宜地激发城市传统街区的生机与活力,展现文创作品背后的故事、精神与力量。大赛中,市民与学生们共同探究了助力人民城市建设,助推长宁国际精品城区建设的多种可能,通过积极推动操作性强的优质作品在武夷路落地延展,推进蓝图变现实,助力包容性街区营造。

(二)挖掘提升“城、区”软实力能级

以“城乡统筹推进、产城文教融合”为立足点,实施“尖峰引领、多点激活、多圈深化、多样融合”的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环东华“以点连线、以线促面”产业功能集聚链,创造性建设重大空间载体,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虚拟实体协同的生态空间新格局。同时,城市数字化转型要求带来的也必将是大众对更符合人性新消费生活体验的高品质空间环境的需求。同样也在2021年,人居关怀实验室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参加了长宁区校企合作“时尚感知实验室共创计划”艺术节活动,在地铁下沉广场内的人行“隧道”,以艺术装置设计为名,校企合作实现完全落地。活动期间,学生能以“城市建设者”身份感知大众实际需求,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助力“时尚长宁”蓬勃发展,城市更新、社区、商业等载体的碰撞,为“城、区”软实力环境创造拓展了创新实践路径。[2]

(三)架起“教”“商”之桥

通过“教商”融合,可以有效贯通学校与社会、城市商业的联系,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加速聚合。以上海城市快速发展特色重塑新上海生活方式,通过“扬弃式对标”,实现创建独具区校联动特色的产业发展引领标杆。同时,可以通过优化供给视角之迭代,支持加快构建交叉学科研究,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交互设计为手段,推动具有开源属性的包容性设计、应急设计、元宇宙研发等新设计理念本土化创新应用,服务城市老龄化、城市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鼓励企业在装备上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专业水平,打通新消费路径“最后一公里”,引领“上海设计”的体验消费时代的新市场增长。

二、推进区校互动,强化文创事业内涵传播力度

(一)加强区校间场域间联动

高校文化空间的使命,除了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专门场所之外,可以充分考虑发挥与所在区的资源优势对接。依托高校校园空间载体,创新推动环东华产教城融合、联合新模式,通过发掘文创事业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扩大内涵的传播广度。人与文化空间之间的良好互动,也将使文化空间的教育作用倍增,并将有力地推动更多的文化空间从校内走向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高校文化场馆分步骤、科学有序面向社会开放,吸引周边市民参与,利于培养市民对于文化、创意的感知力。努力建成既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又服务于社会公众的世界一流的校园空间,促进校园与社会的融合。另一方面,社会空间可向学校共享,开展共享社区学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驿站等,开展互动课堂,助力开创打造区校融合的共享教育新篇章,使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

(二) 基于区校互动的“互联网+”助推数字设计创新

在区校互动视角下,可以通过加大文化事业产业特色集群建设力度,推进以中小型产业载体围合,以点带面重点打造加快培育设计融合发展区校联动集聚圈、集聚带。例如,进一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创新,以“数字中国既是强国的利器,也是惠民的春雨”为指引,推进区校联动背景下的数字建设,发展分享经济和数字设计各类创新,在夯实社区基础治理基础上,完善区校联动数字服务体系,利用高校数字设计成果,实施健全数字设计成果下沉区所在街镇,为基层工作减负增能。充分发挥“社区云”等平台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社区治理向“互联网+”社区治理拓展。通过在街镇设立互联互通的城市创智中心,加强公共数字产品、服务内容原创研发,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区校联动下的公共服务智慧化程度,培育数字新经济背景下的新兴业态、新需求。[3]

(三)精准建设区校联动高能级产业园

依循“一业一域一特色”原则,引导智库、大企业及资本等投入,精准建设具有区校联动特色的产教结合创意园,推动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品牌与高校合作建设示范园区,推进区级产业特色优势和高校学科优势强强携手,创造高端园区试验田,以高端产教融合模式引领科技创新策源。可以集中力量建造一批区级以教育、设计、休闲、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创意设计产业园集聚新区域,创新推动城市更新。推进产业园区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战略。完善线上线下产业园服务体系。运用数字设计、数字信息工具,重点打造线上元宇宙产业园载体,建设完善产业园线上线下融合服务体系。以主动对接、积极协同、率先作为、互利共享为目标导向,在产业园区建设中建立健全一体化协作推进机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三、深化美育体系,夯实大美文创的高原高峰之基

(一)深挖高校创新策源

创新“联盟+基地+基金”机制,通过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以策源战略为引领,发挥高校特色优势。可以设立以东华大学牵头的产教融合推进中心,创设联盟,带动辐射周边,激发院校内生创新活力,支持师生持续创新,鼓励社群型创意设计小微团队壮大发展,以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加大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设立面向产教融合的基金群、基金池。[4]就上海来说,支持高校跨省市拓展合作机制,在长三角一体化、临港新片区战略工作框架中,形成更广泛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大设计”服务模式,推进设计成果转化。鼓励创意设计集市进社区活动,探索开展社区设计课堂,传播新兴前沿设计理念,展示新时代设计成果,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健全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

创新领军人才引领的产业复合型人才培育模式,结合“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发展需要,充分依托产业领军人才资源要素,培育一批懂创意、能设计、善经营的实践型产业复合人才。[5]加强设计人才的国际联合培养,建立建设设计与产业、科技、市场、投资对接的交互平台。高校可以与国际一流院校开展“国际设计青年人才共享建设计划”项目,满足上层人才建设的同时,也满足中下层实践型人才引育需求。

(三)将对美育建设的认识提高到全新的高度上来

以上海看,随着2017年“文创50条”出台,与“大美术、大艺术”息息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仅2019年,其占全市GDP比重就达13%。同时,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之所以独领风骚、独占鳌头,成为当今现象级文化事件,都与“美”的理念、美育的受众息息相关。因此,及时主动布局将中国美育建设纳入全球视野考量,推动打造“中国大美、上海精美、长宁雅美”文创品牌,并将其深度融入全球文化语境中来建设,显得极其迫切。全面推进构建“大美术大艺术”下的高校教育理论及实践体系,一方面依托前文所述五维体系,充分依托产业领军人才资源要素,另一方面,以区级国资投入,向所在区内高校流动,开设民间社团、创新课程,强美育之基。

四、结语

从“文教产城商”五个维度相互嵌合发展视角,面向全球对标,面向未来建标,持续创建一批“大文创、大设计、大时尚”的成果库、数据库和智力库,就可以串联起一批基于“海纳百川”产业特色发展的实习园地、基于高校脑力策源的研究高地、基于“国际商贸+、+国际商贸”的流通传播基地。城市数字化转型反推城市建设者创建出更高品质的体验场域环境,以适应新消费时代的体验模式迭代等时代蓝图,由“区校联动”作为引擎来启动,正当其时。

猜你喜欢

文创融合建设
陶溪川文创街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融合》
“不落灰”的文创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铧芯文创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