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2-05-24赵蕊,李盈
赵 蕊,李 盈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教育与管理系,北京,102401)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这样的政策背景驱动下,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实践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做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建设,利用好学前教育专业课的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是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协同并进问题的关键。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专门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课程,该课程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准绳[2],立足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需要。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将课程内容分为学前儿童发展理论基础、学前儿童生理基础、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学前儿童个性发展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这六个模块[3],要求学生在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教学活动。
首先,高职学校的思政类课程难以独自完成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以践行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为目标导向,以课程内容为载体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大多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对其工作人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有很高的要求。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课开展的过程中应注重“思政育人”导向,不断提高幼儿园“准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加强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探索是为学前教育行业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
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充分发挥学前教育专业课的育人作用和功能[3],教师应从所在的工作岗位出发,结合高职学生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内容,梳理与挖掘其所隐含的思想道德精神和价值追求,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教师可以教材为中心,深度挖掘、总结家国情怀、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等课程思政元素,特别注重把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传授和学生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4]该课程的部分课程思政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思政内容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析
以“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节为例,这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一个章节,是综合任务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知识。[5]
1.课程思政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到,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而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6]“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节以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为出发点,提出培养幼儿良好品质的重要性。同时,该章节的教学内容主张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因素出发,分析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该章节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内容
2.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案例“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课程思政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章节设计流程图
课前,教师利用超星线上平台发布两个课前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搜集有关学前儿童品格教育的故事,并上传至平台。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美德内容;任务二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上节课的知识内容“学前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知识点复习,以此巩固学生的是非观、道德观。
课中,第一,教师借助学生搜集到的幼儿品格教育故事进行课程导入,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第二,教师通过理论知识讲解进一步介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内容,并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例如:讲分享、合作等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有关分享与合作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分享与合作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人为善意愿;讲到谦让内容时,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故事“孔融让梨”使学生理解“谦让”的亲社会行为内涵。第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年龄特征,以及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的事实,引出“尊重个体差异性发展、因材施教”的儿童观。第四,组织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探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选取两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讲解哪些因素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具体的示例。例如,在讲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可以结合生育政策等教育热点问题,探讨不同家庭结构模式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在讲到同伴关系(尤其是教师)对于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可以联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给学前儿童做榜样”等内容,规范准幼儿教师的言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第五,采用材料分析的形式,如以亲子秀节目片段为材料,向学生展示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此分析实际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差异的因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课后,为了更好地巩固课程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按照作业要求完成作业后将作业内容上传至平台。作业一是开展幼儿园社会领域模拟授课活动。学生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抓手,围绕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题,发挥自主的选择性和创造性,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知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自觉提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作业二要求学生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因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相关主题宣传海报。这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课程反思与评价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依托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提前发布课程预习任务,上传相关教学内容视频、文本等资源,布置课后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小组活动、案例讲授、习题演练、制作宣传海报等教学方法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育人效果,而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法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为深入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笔者对本次研究中的97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续表
80.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课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政热点、做人道理、爱国教育等);72.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讲授思政内容有用;59.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融合有效地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帮助其树立起了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可见,学生对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业课程渗透课程思政内容还是较为认可的。
除此之外,本研究也采用了互相听课、评课的方法来检查该课程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学院领导、思政课教师及专业课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检验课程思政实施育人效果的同时,革新了学前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手段。[7]
四、结语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需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学生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中树立了科学的儿童观、教学观、教师观,才能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