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幼儿语言教学探究
2022-05-24刘芷轩
刘芷轩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及教学策略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在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活动中的主体性,主张教师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其创设学习支架,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帮助。[1]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幼儿语言学习所需要的。
支架式教学理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维果茨基的发现,即如果教师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支架教学,其效果优于传统课堂教学。[2]有研究者指出,支架式教学可以连接学生的先验知识与新知识,可作为一个适当的辅导策略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3]有研究发现,儿童在与一个可以熟练掌握支架的成年人一起进行活动时,能更快速掌握新知识。[4]有研究者进行给予指导和不给予指导的教学对比研究之后,验证了支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5]
支架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目前发展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有研究者总结了支架式教学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包括选择合适任务、建立共同目标、积极分析学生需要、提供可调整支架、维持对目标的兴趣和需要、给予反馈、逐步内化和迁移支架。[6]
(二)支架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支架式教学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围绕幼儿现阶段的学习主题,搭建合适的支架;第二步,针对具体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进入教学情境;第三步,教师确定学习目标,提供教学资源,由幼儿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第四步,搭建合作平台,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重难点、幼儿之间互相学习,幼儿达到对当前知识的深入了解;第五步,通过教师评幼儿、幼儿自评、幼儿之间互评的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幼儿语言教学
(一)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用语言恰当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动作,用语言理解世界。幼儿的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能力和书面语能力。口语能力是指幼儿在口语表达和应用方面的能力,早期识字和早期阅读反映了幼儿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7]《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儿童的听说表达、读写准备是语言领域的主要内容,具体是指儿童能认真理解并能理解常用的语言,愿意说话,能清楚表达,喜欢听故事、读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思考和方式。[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的语言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各领域教育的相互渗透。[9]教师要拓展幼儿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为促进其语言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幼儿的语言习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证明,幼儿时期是一生中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在正确的教育引导下,幼儿能够准确、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可能会受限。基于此,设计真正适合幼儿的语言学习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并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传播价值观念是学前教育研究者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幼儿语言教学方法
1.教师情景创设,引导幼儿学习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促进幼儿更好地参与教学,进而主动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以问题创设为基础展开支架式教学。
首先,幼儿大多以游戏为主要的生活或学习方式。在生活中幼儿可以随时展开游戏,一个很小的物体,幼儿都能玩起来。因此,教师以游戏为支架创设情境,能让幼儿提高语言学习兴趣,对语言的含义理解得更为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支架式教学坚持“儿童本位、教师辅助”的观念,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应该根据幼儿目前掌握的经验和现有发展水平,结合教师的指导,开发幼儿的潜力,进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可进行情境创设,适当补充说明,引出相应的线索,把情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支架。
从社区及其居民发展的角度来看,社区教育“可形成社区居民积极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可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可以培养社区角色、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5]。同样,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视角,审视社区教育精准推进脱贫攻坚的实践过程,不难发现社区教育不断释放着其特有的效能:社区教育通过发挥其公民教育功能,探索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发挥其资源整合功能,提升贫困群众脱贫的核心素养;发挥其社会凝聚功能,构建贫困地区发展的长效机制。
2.以问题为支点构建支架,引导幼儿独立探索
支架式教学的支点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鼓励幼儿进行独立探索,同时构建符合幼儿发展需要的支架,导向趣味性目标,从而激发幼儿在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第一,搭建图示支架,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幼儿识字较少,对绘本中的一些字符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转述。此时,图示支架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图示卡片或动画电影展示,让幼儿用语言表达的方式表述自己对绘本的理解,进而理解绘本中的文字信息,从而加深对绘本的理解与感悟。
第二,构建经验支架,有效突破语言学习难点。学前阶段的幼儿难以快速领悟绘本故事,尤其是一些语言难点。教师可以开展基于本班幼儿学习水平的绘本教学活动,采用“难度分散、逐步学习、教师辅助”的经验支架,为幼儿解决疑难,让幼儿真正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3.以合作为形式,帮助幼儿协作探索
支架式教学关注幼儿合作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幼儿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10]合作学习作为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幼儿协作,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分组,为幼儿设置值得探索的任务。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可以共同参与探索,帮助幼儿解惑,与幼儿一起总结活动。例如,在京剧表演活动“武松打虎”中,由于涉及大量的舞蹈动作,教师可组织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模仿并练习京剧角色的动作。在表演练习中,幼儿可以设计动作和表情,教师不做过多干预,让幼儿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轻松自由的动作练习中,各小组积极配合,能够让幼儿体验到京剧表演的乐趣。
4.关注过程评价,注重幼儿的阅读反思
很多幼儿在阅读绘本后并不会进行有效的反思,对于寓意深刻的绘本,对其中的内涵往往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关注过程评价,注重幼儿的阅读反思,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阅读反思习惯。教师要时刻观察幼儿在阅读时的表现,尤其是遇到阅读困难时。例如,有的幼儿5分钟阅读完一本绘本,而有的幼儿直到阅读时间结束依旧没有阅读完。此时,教师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引导幼儿思考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阅读较快的幼儿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让幼儿在反思与交流中提高阅读水平。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分组讨论自己对于绘本的理解,加深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总之,支架式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该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辅助材料,根据教学内容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从而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幼儿语言教学实践
(一)图示支架构建下的大班语言教学活动
1.支架设计
本文构建的图示支架,主要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制订。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以幼儿原有水平为基础,设置更高的目标,最近发展区就处于最高目标和幼儿现有水平之间。基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在幼儿原有发展水平之上进行指导,同时在原有水平上建立合适的支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及策略,才能引导幼儿不断超越之前的自己,实现知识上的飞跃。
本文设计的支架式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主要目标是提高幼儿语言学习的能力,在幼儿了解绘本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该活动主要由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组成:绘本呈现,兴趣激发→问题支点,合作探索→情境深入,阅读反思→过程评价,总结反思。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环节
整个教学过程用支架贯穿,通过四个基本环节的实施,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支架的搭建与运用
幼儿的语言教学主要是围绕着绘本展开的,幼儿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是怀着享受乐趣、获得知识这两种目的阅读的,而现在很多绘本面临着知识内涵较少、立意不深刻等弊端。根据现存绘本的现状,教师设计了《迷戏·秦淮河一九三七》这一主题绘本教学。这一绘本将爱国情怀、京剧知识及幼小衔接结合,在绘本中展示了南京城戏剧生活的美妙和战争将其撕毁的残酷,呈现了美与毁的较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表达的主题是毁永远也战胜不了美,因为美还是会在和平的年代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教师首先分析幼儿现阶段已具备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确定本次绘本教学幼儿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目标水平,然后根据绘本的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搭建依据不同教学过程的、层层深入的支架,从而让幼儿学会逐层深入,直至理解整体语言教学的内涵。根据绘本内容和幼儿现阶段的学习特点,教师在向幼儿推介绘本之前,需要精心搭建图示支架,让幼儿带着好奇和兴趣去打开书本,开启整本书阅读的奇妙旅程,完成阅读绘本的初步目标,进行支架的建构。
然后,引导幼儿从书名入手,预测本书将会讲述哪些内容。接着,阅读本书的开篇——南京城生活的美妙,初步感受京剧主题下语言的趣味性。接着,结合教师的讲述和幻灯片展示,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提醒幼儿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做深入阅读。另外,可以让幼儿仔细体会其中的插图,提醒幼儿在插图中思考美与毁的关系,也可以进行合作探索。
最后,教师再给予幼儿阅读的暗示,让他们思考美是否能真正被毁灭,以及筱伯伯的真正去处。如此,在一个个图示支架的作用下,幼儿的阅读兴趣被充分点燃,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关注绘本情节,还展开小组讨论和深度思考。以绘本《迷戏·秦淮河一九三七》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的图示支架如表1所示。
表1 《迷戏·秦淮河一九三七》图示支架
3.支架式搭建评价
在支架搭建过程中,问题支架最具层次性和逻辑性,但在搭建架时,要注意搭建过程中幼儿对于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要关注幼儿是否理解其中的内涵。要基于幼儿最近发展区合理构建支架,引发幼儿思考
工具支架的使用在其中也有所体现,图示卡片、绘本和红领巾的设计为课程增添了许多生动的适宜性的气息。但在设置时也要注意工具选择的适宜性,避免工具过多使幼儿注意分散而忽略知识性的讲解,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幼儿的学习进度和性格特点设置合适的支架。例如,大班阶段的幼儿大多为5—6岁,具有具体形象思维,能比较好地理解图片内涵,因此教师在图示支架方面可以适当提高难度。但是,幼儿在课堂中存在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时进行游戏情境创设,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根据幼儿好奇心强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在使用具体操作性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有组织的自主探究,教师辅助进行支架教学。
其次,教师要根据所选绘本的特征和主题及时代背景,选择适当的支架。绘本的主题丰富多样,如国家情怀教育、基础知识、卫生保健等,而对各种不同的主题,教学目标要各不相同。在上述教学实践中,只有当教学目标和内容统一,教师和幼儿同时对支架感兴趣时,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选择支架时,应对绘本展开深入阅读与思考,并了解相应的知识背景,然后再展开教学。
最后,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支架构建和撤离的时机。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教师要视情况而定:在幼儿表现出兴趣时,及时建立支架,并引领幼儿对该阶段知识进行了解;在幼儿掌握这一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强化支架的方式进一步构建教学情境,然后选择合适时机撤离支架,让幼儿展现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同时进行科学评估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