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述评(1994—2021年)

2022-05-24韩秋慧

教育观察 2022年1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院校

韩秋慧,齐 聪

(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2)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中明确提出了本、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的分级别认证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更是着重强调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及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现状以及优化策略一直是目前学界关注的热点,自1994年学者率先撰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介绍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具体课程设置及学期安排至今,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进展如何,鲜有学者关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展开阶段性回顾与梳理,并展望未来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成果归类

本文从研究年限、研究视角及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575篇文献进行分类。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趋势图

研究视角分为宏观与微观双重视角:宏观视角是指研究者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整体出发展开研究,微观视角是指学者侧重对某一类课程的课程体系展开具体研究。研究内容是基于研究侧重,分别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开展的相关研究。具体归类结果见表1。

表1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成果汇总表 单位:篇

从图1来看,1994—2021年有关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文献量在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以前的研究较少,仅有15篇;2008—2018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发布,该领域关注度呈逐年提高态势;2019—2021年总体文献量有所下降。同时,表1数据还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以微观视角研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文献仅有177篇,占该领域研究文献总量的30.8%,而超过三分之二的文献采用宏观视角,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也就是说,我国学者围绕整体课程体系的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对具体某一类课程或对某几类综合课程体系的针对性研究相对不足。第二,在以微观视角进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中,艺术类、实践类、体育类、通识类、语言类及素养类课程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别为96篇、34篇、13篇、12篇、8篇、7篇。其中,仅艺术类课程体系研究成果就占全部微观视角文献的54.2%,而健康教育、亲职教育、学前教育导学、幼儿园活动设计及校本课程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仅有1—3篇。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围绕艺术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现状展开了大量研究,而幼儿园五大领域中其他领域课程体系研究比例略有失衡。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学者集中探讨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而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探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文献则相对较少。

二、宏观视角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从宏观视角来看,我国学者主要围绕各类型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现状、优化对策以及改革实践三个方面展开了全面的探讨。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现状研究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课程体系与结构现状进行了探讨。其中,大多数学者从各院校在职教师视角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展开了调查。谢坤对比了不同层次院校培养方案,发现“本科院校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略强,而高师高职课程更强调学生的技能性”[1]。陈荣荣、吴倩则揭示了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即技能培养过多,而关注政策法规、理解儿童知识课程较少,且在课程设置上未考虑幼儿园对人才的需求,企业较少参与相关专业标准及课程的制订。[2-3]王淑宁发现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选修课比例过低且盲目性较大、分科课程多综合课程少、教育实践课占比较低等问题。[4]陈凤梅调查证实应用型院校课程设置缺乏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缺失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活动设计及教师职业发展类课程。[5]此外,费广洪从幼儿园园长的视角探讨了课程体系建构现状,指出“大多数深圳、珠海园长较为轻视专业基础课程,更加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6]。而张金梅、张海燕分别基于对南京师范大学、赤峰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明确表明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尤其是选修课程缺乏理性的职业规划,部分选修的依据较为单一。[7-8]总体来看,无论在中职、高职还是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专业选修课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理论课程与实践脱节、实习实践时间较短且形式单一、部分种类课程缺失、部分课程内容重复性较高等问题,这些研究已基本较为全面地揭示了课程体系的建构现状。然而,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在探讨相关课程结构及内容合理性时还应考虑与各院校培养目标的契合度。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对策研究

课程体系的优化对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有力保障。林菁强调,“应重组课程结构,一方面夯实幼儿教育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增加艺术课程的学时”[9]。桂林通过对比36所高校本科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拓展通识课程知识面;第二,提高学科基础课程比例;第三,整合专业选修课程,设立学科理论提升、艺术技能拓展等模块。[10]杜春娟、金海莲分别围绕蒙古族、朝鲜族地区展开了探索,均指出课程设置应体现民族特色,增加对应民族的相关课程。[11-12]柳国梁构建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和专业选修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13]李攀提出应构建模块化选修课程群,包含艺术、研究及早期婴幼儿素养和个性拓展模块 。[14]王琼认为课程目标要兼顾岗位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嵌入职业发展相关内容,实现按需施教。[15]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早期研究提到的部分对策均在后续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与课程体系有了相应融合,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目前大多数学者探讨的课程体系优化对策仅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出发,未考虑各个院校自身的定位及办学特色,且提出的个别课程结构存在课程类型与课程门类混淆的问题,致使研究成果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各层次、各类型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成果层出不穷,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王洲林论述了绵阳师范学院改革的实践案例,包括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邀请优秀教师和专家举办讲座、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强化实践环节。[16]郑华详细阐述了玉溪师范学院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在定位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力培养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过显性和隐性课程加以实施,设定了以学生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评价标准。”[17]李俊对武汉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详细说明:“学校放权提出最低标准,幼儿园根据实际岗位特点形成指导模块,进而增设园方培养计划。”[18]胥兴春等人介绍了西南大学的实践创新,提出要确保课程体系全面支撑毕业要求、课程学分明确、课程设置安排合理、课程内容突出前沿性。[19]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举措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还为学生从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保障,为其他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然而,重新调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与内容实施的有效性如何,新增的部分课程与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如何,有待学者在后续研究中予以揭示。

三、微观视角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从微观视角来看,我国学者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实践类及体育类课程体系展开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聚焦通识类、语言类及素养类课程进行研究。

(一)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研究

艺术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之一,对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者围绕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体系的建构现状与优化对策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在音乐课程体系方面,张焱、王琳洁在研究中指出当前高校音乐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难以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且课程设置存在课程单一或分科过多的现象。[20-21]基于此,赵黎妹、马婷在研究中均提倡构建声乐、器乐、舞蹈及艺术综合课程。[22-23]郑尧重构了韩山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包含歌唱素养、钢琴素养、舞蹈表演以及潮州音乐素养四大模块”[24]。在美术课程方面,严春霞、杨晓岚的研究表明,美术课程课时量较少,学习难度较大,部分课程与专业脱节,实践类课程开设不足,书写类课程缺失。[25-26]朱莉萍介绍了贵州师范大学特色美工课程体系的实践,这个实践的创新之处在于拓宽了学校基于社会服务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增设了废物利用等素质拓展课,创新了课程互动方式,组织了美工制作活动。[27]侯慧丽则提出构建三笔字、手工制作、创意绘画、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与指导四类课程模块。[28]在舞蹈课程方面,穆田恬指出当前高校舞蹈课程目标不明确且课程设置不合理。[29]而齐娟提出应构建舞蹈基础、舞蹈教学及舞蹈创编三类模块课程。[30]总体来说,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的研究成果颇丰,已基本揭示了现存问题。大多数学者提出要构建综合的艺术模块课程,然而仅有部分学者开展了艺术类课程体系重构的改革实践,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方面有待深入。此外,艺术类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则更加凸显了各院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迫切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研究

实践教学作为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其开展情况已成为各专业考核与发展的重要指标,相关研究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在现状方面,叶秋美指出,“高职院校存在实践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偏差、对幼教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衔接不顺畅的问题”[31]。丁玉通过对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践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学生对教育实习及校内实训课程满意度较低。[32]在优化对策方面,杨达谈到,“应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作用,建立婴幼儿保健实训室、幼儿观察室等,为专业实践教学保驾护航”[33]。柳文介绍了南阳理工学院实践类课程设置调整路径,该学校“增加了案例教学以及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34]。彭云则表示学生应分别参观考察优质民办园及课程改革省级项目园,最终在就业意向园完成毕业实习。[35]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虽然不少学者提出了改善相关问题的建议,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需要各院校、地方政府及各级各类幼儿园的紧密协作与有效监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类课程体系研究

体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对幼儿身体素质的提升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龚超星的研究表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存在培养目标设置不合理、课程安排间隔时间过长、课程内容偏重体育技术技能知识教学的问题。[36]崔学园认为,中职体育课程内容传统且评价方式单一。[37]熊俊指出应构建体育特色课程,可在学科基础课中开设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快乐体操课程,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可开设学前儿童体育、幼儿体适能课程。[38]王可指出,应构建身体素质、职业技能和教学实践三大课程模块。[39]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类课程体系展开研究的文献多集中于中职、高职类院校,且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一方面,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体育教育相关课程较少,另一方面,能够独立开展体育类课程体系相关研究的人员相对较少,其需同时具备学前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相关学术背景。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健康领域”被安排在第一位,对幼儿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指明了方向。体育与健康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存在着内在必然联系。因此,开展更为全面的体育类课程体系研究势在必行。

(四)学前教育专业其他类课程体系研究

在通识教育方面,通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王欣蓓、蔡玉丹分别探讨了公共英语课程及健美操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课程占比较低、课程设置单一、课程内容不规范及缺乏人文性等。[40-41]

在语言类课程方面,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叶红、谢容探讨了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包括针对性不强、实践类课程比重过少,以及教材实用性较低,并建议开设学前儿童英语活动设计等必修课及英美诗文欣赏等选修课。[42-43]然而,仅有仝金钟有针对性地揭示出了母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即语言教育类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内容更新较慢且并未体现专业特色。[44]总的来看,虽然针对语言类课程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一般侧重语言本身,不利于此类课程的优质发展及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作为21世纪学习者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综合素养无论对师范生个人还是对其日后教育教学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王金娥从数学素养类课程出发,指出一方面应完善基础数学课程,另一方面要增设数学专业课,如学前儿童数学活动设计、幼儿数学教育理论等。[45]王焱、陆永来围绕信息素养课程研究发现,现阶段教育技术类课程与未来就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应训练学生的基本教学技术,开设媒体素材编辑、动画制作等课程。[46-47]已有研究为后续学者更好地探索其他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

四、研究启示

1994—2021年我国学者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领域取得的相关成果已基本清晰、全面地揭示了各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但研究中尚有部分问题亟待探讨并予以解决。第一,从毕业生视角探究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可行的,然而,多数研究所调查的毕业生为近几年毕业的全体学生,未从事幼教行业的学生工作过程中的经历与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并不完全吻合,结论可能会失之偏颇。因此,应加强对学前教育对口专业就业毕业生的课程体系满意度调查研究。第二,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有所差异,培养的人才类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也截然不同。因此,应有针对性地关注研究型、应用型、职业技能型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课程设置与各类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第三,不仅要加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对策的适用性研究,还要重点关注课程体系重构的成效研究。第四,对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健康、科学、语言类课程体系的研究重视不够,围绕课程学分、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情况等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第五,社会领域的课程体系研究仍处空白状态,应重点关注。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