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矩形梁弯曲正应力分析

2022-05-24牟志然俞晓峰李之光白国庆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性矩形平面

牟志然,俞晓峰,李之光,白国庆

(太原学院 机电与车辆工程系,山西 太原 030032)

0 引言

在材料力学课程里,如果一个梁的横截面上剪力等于零,并且弯矩为一个常量,此时梁的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梁的这种受力情况称为梁的纯弯曲。矩形梁的纯弯曲容易在材料力学多功能试验机上获得,因此本文以矩形梁的弯曲正应力为例,研究矩形梁弯曲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1 理论依据

设想梁是由无数多条平行于轴线的纵向纤维组成,当梁发生弯曲变形后(上凹下凸),必然引起靠近底面的纵向纤维伸长,靠近顶面的纵向纤维缩短,因为梁的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平面假设),所以沿截面高度应由底面纤维的伸长连续逐渐变为顶面纤维的缩短,中间必然有一层纤维的长度不变,这层纤维称为中性层,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称为中性轴[1]。

对于纯弯曲变形有两个假设:①平面假设,即变形前原为平面的梁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平面,仍然垂直于变形之后的梁轴线;②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即纵向纤维之间无相互作用力。根据以上假设,下面从几何、物理和静力三方面入手,研究梁纯弯曲时的正应力分布规律。

1.1 几何关系

矩形梁变形及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图1(a)为梁变形前状态,图1(b)为梁变形后的状态,以梁的横截面为对称轴y轴,方向向下为正方向,中性轴为z轴,如图1(c)所示。

根据平面假设理论,变形前相距dx的两个截面,变形之后各自绕中性轴相对旋转了一个角度dθ,则距离中性层为y的变形前长度为bb的纤维长度变为:

b′b′=(ρ+y)dθ

.

(1)

其中:ρ为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而变形前后中性层的纤维长度不变,即bb=dx=ρdθ。根据应变的定义,纤维bb的应变为:

.

(2)

1.2 物理关系

在材料的弹性阶段,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满足胡克定律:

.

(3)

其中:E为材料弹性模量。

式(3)说明,纵向纤维的正应力与它到中性层的距离成正比,应力分布如图1(d)所示。

图1 矩形梁变形及受力情况

1.3 静力关系

在横截面上取一个微小截面dA,横截面上的微内力σdA组成垂直于横截面的空间平行力系,根据理论力学理论,横截面上的内力系最终只归结为一个力偶矩Miz,这个力偶矩也是弯矩M,即:

.

(4)

弯矩M与外力偶Me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根据物理关系和静力关系,联立公式(3)和公式(4)得:

.

(5)

.

(6)

将式(3)与式(6)联立,得纯弯曲时正应力计算公式:

.

(7)

由式(7)可以看出,距离中性层越远,应力值越大。

2 纯弯曲实验

纯弯曲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转动手轮会使压头向下移动,将力传给承力下梁,承力下梁通过拉杆将载荷施加到弯曲梁上,使矩形梁产生纯弯曲。

图2 纯弯曲实验装置

纯弯曲梁材料为45钢调质处理,在其长度方向上制成矩形截面。梁的弹性模量E=206 GPa,泊松比μ=0.28,梁的跨度L=620 mm、高度h=40 mm、宽度b=20 mm。每段梁的侧面沿与轴线平行的不同高度上均粘贴有单向应变片,矩形梁的几何尺寸如图3所示,5个应变片位置为均匀分布,编号为1、2、3、4、5,其中1号应变片布置在上表面、5号应变片布置在下表面,2、3、4号应变片布置在前表面,应变片在高度方向的间距均为10 mm。载荷间距a=300 mm,对图2实验装置等量逐级加载,施加载荷的大小可以由数字载荷显示仪显示。

图3 矩形梁几何尺寸

通过弯曲正应力实验,可以看出,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表1 实验数据

3 ANSYS Workbench仿真分析

(1) 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创建静态结构分析模型。

(2) 材料定义。纯弯曲梁形截面材料为45钢调质处理,密度为7.85×103kg/m3,弹性模量E=206 GPa,泊松比μ=0.28。材料参数如图4所示。

图4 材料参数

(3) 将Creo2.0中建立的矩形梁模型导入到ANSYS Workbench中,为受力分析做好模型准备。

(4) 接触设置。系统程序自动生成接触对,接触面采用互为接触面和互为目标面的对称行为,共有4对接触表面,计算方法采用增强的拉格朗日方法。

(5) 网格划分。对于比较简单、比较规则的三维模型采用六面体网格比较好,可以采用扫掠方式对矩形梁进行网格划分[2]。设置单元尺寸为0.003 m,平滑设置为“Medium”,过渡设置为“Slow”,跨度中心角设置为“Medium”。在“Mesh”中插入新的网格划分方法,将网格划分方法设置成扫掠方式“Sweep”[3]。网格划分结果如图5所示。

(6) 添加约束。在矩形梁下面的两个支撑圆柱施加固定约束,施加在两个圆柱的下表面上。

(7) 施加载荷。在矩形梁上面两个加载圆柱上施加载荷,载荷施加在两个圆柱体的上表面上,每个上表面施加力的大小为1 500 N。

(8) 进行计算求解。

(9) 查看仿真结果。

查看应变仿真结果,y方向应变云图如图6所示。

查看应力仿真结果,y方向的应力云图如图7所示。

图7 y方向的应力云图

4 结论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弯曲正应力实验和ANSYS Workbench计算机仿真三种方式对矩形梁的弯曲正应力进行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距离中性层越远位置应力值越大,应变值也越大,矩形梁出现上凹下凸的变形,中性层上方位置受压应力,中性层下方位置受拉应力。

本文采用三种方式对矩形梁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加深了对矩形梁弯曲正应力分布规律的理解,同时对其他形状的梁的正应力分析和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中性矩形平面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玩转高考真题——平面解析几何篇
矩形面积的特殊求法
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
化归矩形证直角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从矩形内一点说起
参考答案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