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死亡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2-05-24刘映宏彭丽华李显蓉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发文期刊节点

刘映宏 ,陈 郎 ,张 玲 ,彭丽华 ,李 薇 ,李显蓉

(1.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死亡,也许伴随我们终身,而死亡教育教会我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如何面对死亡、接受死亡。我国《医学伦理学词典》中对死亡教育的定义如下:死亡教育是指导人们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死问题[1]。死亡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随着死亡教育研究的推广,一些发达国家也相继在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死亡教育,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死亡教育系统[2]。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较为滞后,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兴起于港台地区,随后内地学者才逐渐关注对死亡教育的研究[3]。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重生讳死”,大众普遍只谈“生”而不谈“死”,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导致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缓慢[4]。截至目前,我国死亡教育的探索已有30余年,对于该主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内容逐渐丰富。因此,本文将基于陈超美团队研发的citespace软件[5],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了解死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动态变化,分析其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为后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支持和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主要检索来源,以“死亡教育”为主题词检索建库至2021年7月26日的所有相关文献共计1 246篇,剔除重复文献、会议论文、报纸、新闻等无效文献后,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 193篇。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citespace 5.5.R2版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该软件由陈超美团队研发,可以对文献发表的期刊、发文机构、关键词、作者、区域等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该领域的热点及发展前沿。在本研究中,citespace软件中的时间区分选择1年,以作者、机构、关键词作为节点类型纳入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节点的大小由分析对象的频次决定,共被引关系则由节点之间的连接线表示,线段的长短和粗细代表了两节点之间共被引关系的强弱[6]。

2 结果

2.1 年度发文量

从建库至2021年7月26日,中国知网数据库对死亡教育研究的发文数呈逐年增加态势,最早一篇文章发表于1988年;1990—2008年发文量较少且较稳定,说明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2008年至2020年,该领域的发文数量明显大幅度增加,说明我国对于死亡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内容也更加丰富(见图1)。

图1 我国死亡教育相关文献发文趋势

2.2 发文期刊分布

对死亡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发文前10的期刊及其发文量,见表1。其中死亡教育相关文献发文最多的杂志是《中国医学伦理学》,发文49篇,在发文前10名的期刊中,护理类期刊4本,医学类期刊4本,教育类期刊2本。表明目前我国对于死亡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及教育领域。

表1 发文前10名期刊分布(n=1 193)

2.3 发文机构分布

以发文机构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有84个节点,45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2 9。节点代表发文机构,连线代表机构间的合作,网络密度代表各机构间的合作情况[7]。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8篇),其次为首都医科大学(6篇)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护理部(5篇)。研究显示网络密度较低,各机构间的合作较少,仅有一个以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第二军医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宁夏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合作形成(见图2)。

图2 死亡教育相关文献发文机构分布图

2.4 作者分布

以作者为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173个节点,209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4。6个合作团队成员超过5人以上,其中最大的合作团队是以崔静、赵继军、张玲、唐鲁为主的核心作者群。在死亡教育的相关研究中,发文量5篇以上的作者有10名,其中发文量最多的为崔静(11篇),其次为赵继军和张玲(均发表9篇)。

2.5 关键词分布

通过软件将纳入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81个节点,479条连线,网络中心性为0.029 4。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关键词的中心度越大,越能反映该关键词的研究热点[8]。本研究中,排名前5的高频关键词为:死亡教育、临终关怀、生命教育、死亡态度、大学生。此外,护理、安宁疗护、医学生、影响因素、生活质量等关键词出现频率也较高。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处理,结果显示,共出现8个聚类,分别为:生命教育、生活质量、质性研究、死亡焦虑、影响因素、教育、生命观、安宁护理。根据关键词及聚类结果可知,目前死亡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为:(1)医疗护理人员、医学生群体及青少年人群的死亡教育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2)死亡教育相关课程的构建、培训及作用研究;(3)死亡教育相关心理问题探究及干预措施研究(见图3)。

图3 死亡教育相关文献关键词分布图

2.6 研究变化与发展趋势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时序图分析(见图4),时序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研究领域热点研究的迁移变化[9]。从图4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对于死亡教育的研究热点有所不同。我国对死亡教育的探讨从医学领域开始,主要研究热点为对终末期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开启了我国死亡教育的开端。随后10年,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更加全面,从

图4 死亡教育相关文献时序图

最初对终末期患者的研究扩大到大学生、青少年等学生群体和社会化大众,使研究领域从医学领域增加至教育领域,探讨的内容出现了生活质量、社会支持、真实体验、课程构建等研究热点。自2008至2021年,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更加关注死亡的心理问题,出现了安宁疗护、心理问题干预等研究热点。

3 讨论

3.1 我国死亡教育研究发展现状

一个学科的发文数量和分布趋势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水平[10]。近30年来,我国对于死亡教育的研究逐渐深入,相关发文量也呈逐年增加的态势,从发文量增加的趋势中可看出,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在1988—1990年为初步探索阶段,发文较少;1991年到2007年,发文量平稳增加,但数量仍然不多,表明此阶段我国开始逐步放开思路,进行死亡教育不同方面的探索;然而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之后,发文数量急剧增加,可能是由于人们意识到死亡带给我们身体及心理的伤害影响是多方面、长期存在的。因此研究者加快了对死亡教育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人们对于“死亡”的讨论抱有更加包容的态度,促进了对死亡教育的研究。

3.2 我国死亡教育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

从死亡教育发文期刊类型及发文机构来看,我国对死亡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及教育领域,研究较为局限,且缺乏多学科交叉合作,核心作者群较少,同时虽有部分机构间有学术上的合作,但仍有大部分机构与地区间没有任何合作关系。死亡教育的发展涉及多学科,例如医学、护理学、伦理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11],通过多学科或多机构间加强合作交流,可以促进我国死亡教育研究内容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我国死亡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最终达到提高人民群众生命质量的目的[12]。在接下来对我国死亡教育的研究中,应注意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从不同的领域关注死亡教育问题,继续深化该领域的研究。

3.3 完善我国死亡教育体系,促进死亡教育的实践发展

1988年,我国学者王健民翻译德国学者阿尔方斯·达凯恩的文章《死亡教育》[13],该文写道“死亡教育是科学地认识死亡、接受死亡、学习死亡知识必不可少的内容”。此文被学界视为死亡教育传入我国的开端。我国死亡教育的研究人群由最初的医务人员、医学生逐渐扩大至大学生、青少年以及幼儿学生,教育的对象逐渐全民化,研究者也逐渐关注到人们对死亡教育课程的需求及课程内容的构建,但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多数人对于“死亡”的探讨仍然忌讳,这也大大阻碍了研究的进展[14]。目前,我国对于死亡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阶段,仅有部分医学院校及其他高等院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理论课程,而中小学生相关课程的开设则更为罕见[15]。死亡教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可见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

4 结语

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我国死亡教育相关文献在发文量、作者、期刊、发文机构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解读,分析了我国死亡教育研究现状,探讨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与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取长补短,在符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学习他人经验,促进我国死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期刊节点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面向复杂网络的节点相似性度量*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
期刊审稿进度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