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技术治疗肛周毛囊角化病病例报告并文献回顾

2022-05-24陈薇吴佳唐怡心蒋守龙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2年2期
关键词:角化皮瓣臀部

陈薇,吴佳,唐怡心,蒋守龙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肛肠外科 江苏苏州 215500

毛囊角化病(Darier disease,DD)是一种少见的由基因突变导致的角化过程异常的皮肤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1]。1999年,Sakuntabhai等[2]的研究认为DD与ATP2A2基因突变存在很强的相关性,DD与表皮Ca2+稳态异常有关,人类ATP2A2基因编码的SERCA2酶为钙泵,而钙泵在维持细胞Ca2+信号的传导及调节细胞内外Ca2+浓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若ATP2A2基因错义突变,可导致SERCA2酶表达减少或功能障碍,参与调节Ca2+稳态的信号通路失调,最终导致Ca2+紊乱并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3]。DD患者多于10~20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该病临床表型多样,其典型特征是脂溢部位泛发的角化性丘疹和斑块,部分患者伴有掌跖角化过度和指(趾)甲损害[4]。DD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比较复杂,除基因作用外,外部机械性刺激、日晒和出汗等因素与临床症状的加重也有关系[5]。针对该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有学者认为改善DD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的关键,一般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辅以润肤剂等治疗,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维甲酸类药物、抗生素、激素及环孢素等[6],但对于药物治疗特别困难或局限性复发性的患者亦可使用外科治疗。

本文报告的DD患者病程迁延,且有加重趋势,发病部位局限于两侧臀部,位置特殊,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故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但术中切除病灶后创面大,且肛周皮肤张力较大,直接缝合预期效果不理想,故考虑进行局部皮瓣转移。由于大部分肛周手术后的皮肤缺损是不规则、非菱形的创面,与传统的Limberg皮瓣转移技术要求有差别,因此,笔者团队在传统的Limberg皮瓣转移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良,不仅完整切除了病灶,而且有效解决了肛周皮肤张力大的问题。现将该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享,与同道交流。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1岁,因“双侧臀部肿块反复疼痛10余年,加重1月”入院。患者自诉10余年前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侧臀部肿块,初始呈散在的直径2~3 mm的数个棕色丘疹,伴疼痛,丘疹无瘙痒、破溃,未伴其余特殊不适,患者未予重视,未行诊治。其后双侧臀部部分丘疹融合成团,累及范围逐渐增大,伴反复疼痛,左侧臀部累及范围较右侧大,左侧臀部肿块有破溃渗液,患者未予特殊处理。本次就诊1个月前双侧臀部肿块疼痛加重,右侧臀部肿块亦破溃,可见少许渗液,偶伴瘙痒感,患者自行口服“头孢类药物”(具体不详)后疼痛未见明显缓解,故来本院门诊就诊,门诊拟“毛囊角化病?”收入院。近1个月内,患者精神状态如常,食欲尚可,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有“黄连素”过敏史,否认其余特殊病史。个人史:否认冶游史,否认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本病患者。

体格检查:T 36.5℃,P 98次/分,R 18次/分,BP 131/84 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黏膜未见异常,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查体未见异常,掌跖无角化,四肢无明显指(趾)甲损害。双侧臀部见皮肤色素沉着样改变,左侧臀部病灶起自骶尾关节向外侧走行,范围约13 cm×5 cm,有波动感,左侧臀部病灶左上外缘可见一棕褐色痂皮。骶尾关节右侧见密集的灰棕色小丘疹,病灶范围约2 cm×2 cm,有压痛,病灶中央部分见一破溃口,与肛门不相通,臀中线未见小凹(图1)。患者其他身体部位未见类似病灶。

图1 患者病灶外观

辅助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及感染性疾病筛查未见异常。(3)空腹血糖初测为8.55 mmol/L,复测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4)心电图、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5)盆腔MRI:两侧臀部皮下软组织可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欠均匀,DWI呈高信号,以右侧为著,考虑炎症可能性大(图2)。

图2 MRI检查所见

2 治疗

2.1 手术相关处理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满意后,取俯卧位,复以B超进行臀部肿块探查,提示左侧骶尾关节外侧约13cm×5cm皮下炎性混合阴影组织改变,右侧肛旁约2 cm×2 cm皮下炎性混合阴影组织改变,均位于皮下脂肪上方。充分暴露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后,沿B超探查病灶边缘外侧约0.5 cm处锐性切开皮肤层,进入脂肪层,沿正常脂肪层表面完整切除双侧病变组织,形成2个大小分别约4 cm×4 cm(右侧臀部)、15 cm×12 cm(左侧臀部)的创面。术中检查未见脂肪内有炎性管束向肛管方向延伸。

两侧臀部创面处理同法,本次以左侧臀部创面为例。充分止血后,可见左侧臀部创面形状不规则(图3),先于左侧创面近骶尾关节处间断缝合三针,使缺损的部分变成一个大小约12 cm×10 cm的类圆形创面,取创面外侧远心端皮肤,设计一个基底部长约10 cm、高约6 cm三角形皮瓣(图4),充分游离皮瓣,为皮瓣提供一个宽的脂肪蒂,使得皮瓣和皮下脂肪可自然移动并覆盖创面而无明显张力,用0号丝线间断缝合固定创面,最后形成“Z”形的切口,皮下创面内以负压引流管引流(图5)。

图3 完整切除病灶后创面(左侧)

图4 设计皮瓣(左侧)

图5 臀部创面术毕(左侧)

检查创面无渗血表现,负压引流管通畅、不漏气,创面以塔形纱布加压固定,术毕。术中总出血量约100 mL。手术标本送病理检查。

2.2 术后处理

术后卧床制动,常规使用聚维酮碘溶液每日换药,禁止坐浴,静脉滴注抗生素6 d。禁食1 d后恢复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术后第6天改普食。术后第5天拆除负压引流管。

病理结果回报:(左侧臀部病灶)毛囊角化过度,可见局灶性角化不良,基底层上棘层松解形成裂隙,真皮区域见大量淋巴细胞、泡沫样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图6A);(右侧臀部病灶)表皮角化不良,可见圆体和谷粒细胞,真皮层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图6B)。

图6 手术标本病理检查所见

术后第10天,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双侧臀部皮瓣全部成活、生长良好,创面无明显张力,无感染征象,遂予办理出院。出院诊断:肛周毛囊角化病。患者出院后继续卧床制动4 d,隔日1次返回医院复诊并换药。术后2周,患者创面愈合良好,皮瓣存活,遂拆除缝线(图7)。术后3个月随访,切口一期愈合,术区无张力,未出现新的皮损(图8)。

图7 术后2周创面

图8 术后3个月创面

3 讨论

DD又称假性毛囊角化不良病,该病早期的皮损为细小、坚实、正常肤色的小丘疹,但不久即有油腻性、灰棕色的痂覆盖在丘疹顶端凹面,丘疹逐渐增大,部分融合形成不规则的疣状斑块[7]。若病情迁延反复,可形成增殖性损害,甚至继发感染产生异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皮疹通常对称分布于皮脂溢出丰富区域,如前胸、背部中线部、头皮、前额、腋下、腹股沟等,也有部分关于DD局限发病的病例报道,其皮疹多为单侧、沿着Blaschko线节段分布[9]。

DD的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组织病理学是确诊的主要手段,其特征性病理改变包括:(1)特殊形态的角化不良,包括圆体和谷粒;(2)棘层松解性角化不良,形成裂隙和隐窝;(3)被覆有单层基底细胞的乳头,即“绒毛”,向上不规则增生,进入隐窝和裂隙内;(4)可有棘层肥厚和角化过度,真皮呈慢性炎症性浸润等[10]。我们本次所报告的患者为局限于双侧臀部发病的病例,病灶不沿Blaschko线分布,且无明显指(趾)甲损害,病理检查可见基底层上棘层裂隙及角化不良细胞,符合毛囊角化病的诊断。虽然该患者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例,但我们不除外患者发病与基因突变有关。此外,该患者的工作性质也影响着皮损分布,其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工作性质需经常久坐,高温、潮湿、摩擦及出汗等因素可能是引发臀部病灶的主要因素。

目前,对于DD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临床大多根据症状进行治疗,有研究指出用维甲酸类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11],但长期使用应定期复测肝肾功能、血脂等生化指标,对于有继发感染伴有恶臭脓痂的患者,应同时辅以抗生素治疗。近年来,包括外科切除术、皮肤磨削术、清创术、中厚皮片移植术、激光消融术等多种外科技术用于DD的治疗,外科手术对于局限性复发性DD或药物治疗不理想的患者有一定的作用,但关于术式的制定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作为支撑。手术过程中切除的广度和深度尤为重要,若切除范围不足,可能导致早期复发,若切除范围较大,直接缝合可能会发生切口裂开、感染、愈合缓慢等并发症。

皮瓣转移技术在临床运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皮肤缺损,尤其是缺损较大或者形状不规则的情况,使用皮瓣修补皮肤缺损可以降低组织缝合的张力,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12]。1946年,Limberg教授首先提出并应用菱形皮瓣转移技术治疗体表缺损[13],该技术考虑了人体组织血管、几何形态及力学等因素,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骶尾部藏毛窦的治疗。1962年,Dufourmental教授对Limberg皮瓣进行改进后提出了Dufourmental皮瓣转移技术[14],该皮瓣转移角度更小,转移张力更低,但无法修复较大的创面。笔者团队在传统的Limberg皮瓣转移技术的基础上稍作改良,将菱形的创面变成类圆形的创面,原因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临床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创面都是不规则的,规则的菱形创面难以实现;二是为了创建菱形的结构,往往会导致皮肤切除过度,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15]。经过改良后的Limberg皮瓣转移技术不仅保留了旋转皮瓣的灵活性,而且增加了手术的适用范围,可用于更多的不规则的创面,有效解决了术区皮肤张力较大与无张力缝合之间的矛盾。

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完整切除双侧臀部病灶后形成分别约4 cm×4 cm(右侧)、15 cm×12 cm(左侧)的创面,后者创面更大且不规则。笔者团队对左侧创面先于近骶尾关节处间断缝合三针,灵活操作将不规则的创面变成趋于规则的类圆形创面后,对双侧臀部分别采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技术,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双侧臀部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区无张力,未出现新的皮损,已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此外,结合笔者团队的临床实践认为,实施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技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完整切除包括病灶在内的所有受累组织,避免病灶残留,以减少复发;(2)充分游离皮瓣组织,降低皮瓣张力,避免皮瓣缺血坏死;(3)术中注意充分止血,避免形成皮下血肿、积液,避免引起创面感染;(4)必要时置入负压引流管充分引流,避免发生感染。

利益冲突声明全体作者均声明不存在与本文相关的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角化皮瓣臀部
多个线性算子可同时对角化的充要条件
局部皮瓣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分析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对称
手到病除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坏习惯让美臀
手到病除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病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