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 腰椎曲度参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孔镜术后疗效的评价

2022-05-24马文玲董馥闻王玉玲杜晓莉王闻奇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曲度椎间隙椎间

马文玲,董馥闻,王玉玲,杜晓莉,王闻奇,唐 强

(1.甘肃省中医院放射影像科,甘肃 兰州 730050;2.健培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00)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是由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后,髓核在压力作用下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最常见的有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和/或疼痛,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双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该病好发于L4~5、L5~S1椎间盘[1],以往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来随着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LDH 患者经保守治疗症状多数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其中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因创伤小、出血少、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2]。MRI 具有无创、软组织分辨力高等优点,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受压情况,被广泛应用于LDH 的诊断、术前指导及术后评价中,是临床公认的理想检查方法[3]。目前,临床上对椎间孔镜术后患者的MRI 影像学评价仅限于观察术后椎间盘突出程度及神经根受压情况的改变,然而实际工作中不少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程度的变化并不明显。笔者通过测量LDH 患者椎间孔镜术前和术后腰椎曲度的相关参数,探讨MRI 腰椎曲度参数在评价LDH 患者术后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甘肃省中医院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6 月因腰椎间盘突出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的患者33 例,男20 例,女13 例;年龄23~62 岁,平均(43.4±1.7)岁。行L4~5椎间盘术者18 例,行L5~S1椎间盘术者15 例。

纳入标准:行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术;术前及术后3~6 个月的MRI 资料完整且术后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排除标准:图像质量差,无法进行测量分析;脊柱侧弯畸形,腰椎不稳及滑脱。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t 3.0 T MRI扫描仪,CTL 脊柱相控阵线圈。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行常规腰椎MRI 扫描,扫描序列及参数:T1FLAIR矢状位,TR 2 171 ms,TE 6.8 ms,层厚4.0 mm,层距1.0 mm,视野32 mm×32 mm,矩阵320×224;T2WI矢状位,TR 2 060 ms,TE 123.4 ms,层厚4.0 mm,层距1.0 mm,视野32 mm×32 mm,矩阵416×320;T2WI横轴位,TR 3 640 ms,TE 106.7 ms,层厚3.0 mm,层距0.3 mm,视野20 mm×20 mm,矩阵288×256;MRM,TR 6 000 ms,TE 1 302.5 ms,层厚50.0 mm,层距0.0 mm,视野32 mm×32 mm,矩阵384×256。

1.3 腰椎相关参数测量 在T2WI 腰椎正中矢状位图像上测量椎间孔镜术前和术后的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 角、椎间隙高度与椎间盘角(图1)。

图1 腰椎曲度相关参数测量图图1a 腰椎曲线指数测量:自T12 后下缘至S1 后上缘依次打点,软件利用插值与曲线拟合自动将各椎体后缘连接成一弧线,同时将T12 后下缘与S1 后上缘间连一直线,弓顶点至直线的垂直距离即为腰椎曲线指数图1b 腰椎Cobb 角测量:T12 下缘连线的延长线与S1 上缘连线的延长线相交所形成的角(α 角)图1c 椎间盘角测量:L4 下缘连线的延长线与L上缘连线的延长线相交所形成的角(β 角)图1d 椎间隙高度测量:分别作L4 前下缘点与L5 前上缘点连线、L4 下缘中点与L5 上缘中点连线、L4 后下缘点与L5 后上缘点连线,取3 条连线值的平均值作为椎间隙高度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术前和术后腰椎曲度参数的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以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LDH 患者椎间孔镜术前的腰椎曲线指数小于术后腰椎曲线指数,椎间隙高度大于术后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腰椎Cobb 角及椎间盘角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表1 椎间孔镜术前和术后腰椎曲度参数的比较()

表1 椎间孔镜术前和术后腰椎曲度参数的比较()

3 讨论

目前,LDH 患者椎间孔镜术后疗效评价的影像学指标较单一。许多研究显示,腰椎曲度变化与LDH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4-6]。刘湘等[7]通过测量LDH 手术组、LDH 保守治疗组及正常组患者腰椎侧位X 线片上的腰椎曲度,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程度越严重,患者的腰椎曲度变化越明显。周乾坤等[8]通过研究也发现,侧位X 线片上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 角、椎间隙高度的测量对LDH 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LDH 患者椎间孔镜术前及术后的腰椎曲度参数进行测量,以探讨其在评价椎间孔镜术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以往腰椎曲度参数都是人工手动测量,存在主观性强、数据准确性差、耗时长等问题;本研究采用腰椎智能测量工具对腰椎参数进行测量,使数据采集过程更加客观、准确和高效。目前,腰椎曲度的测量指标有很多,但尚无明确统一标准。参照以往研究[7-9],本研究选择了腰椎曲线指数、腰椎Cobb 角、椎间隙高度、椎间盘角这4 个测量指标进行分析。

本研究LDH 患者术后腰椎曲线指数大于术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之前研究[7,10]结论相符,考虑与患者术后椎间盘突出程度减轻、腰椎曲度发生变化有关。患者术后腰椎曲线指数大于术前,说明术后腰椎曲度较术前有所恢复,更接近正常生理曲度水平,这使得腰椎受力发生改变,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另外,本研究LDH 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辛欣等[9]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切除部分髓核后,椎间盘的整体高度减低,加之脊柱承重原因[11],使得椎间隙的高度较术前减低。

综上所述,LDH 患者椎间孔镜术前后的腰椎曲线指数、椎间隙高度存在一定变化,以上MRI 测量参数可作为术后疗效影像学评价的补充观察指标,从而使结果更全面、准确。

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腰椎曲度测量指标不够全面,后续可将骶骨倾斜角、椎体后缘切线角等指标纳入;另外,患者的临床功能评分系统尚未完善,未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功能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猜你喜欢

曲度椎间隙椎间
严重椎间隙狭窄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颈椎不宜太直
颈椎病颈腰椎两曲度与胸椎跷跷板的关联性探讨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