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多角度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探讨
——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
2022-05-24颜良法章晨曦
颜良法 章晨曦
(台州第一技师学院,浙江 台州 317502)
0 引言
产教融合是一个传统的概念,是教育机构为提高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而采取的与行业内的相关企业和组织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在党的十九大中,对这一传统概念进行了重新释意,指出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改革与改善教学活力的重要工具。尤其是,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强调了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产教融合的理念,从各个方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进而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整体发展。因此,深化职业教育中的产教融合是紧跟国家整体发展政策、促进该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机械制造类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常见专业,大部分职业学校都会开设这一专业或与这一专业相关的课程。这是因为我国对机械制造方面的技工人才需求较大。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并着力推进产教融合模式发展的大环境下,机械制造类专业需要紧握时代的脉搏,抓住机遇进行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以确保该专业在新时代下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强国战略,明确提出要进行制造业转型以适应全球形势的变化,这给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类专业产教融合下的教学模式,为促进这一专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职高教育中机械制造类专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以及制度管理等,研究如何在深化与企业合作的同时优化职高院校中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成果。
1 课程设计
1.1 增加实践课程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职高院校中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如下角度出发。首先,增加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课程。王佳乐和方刚指出,当前我国职高院校中的机械制造类课程设置相对保守,主要以课堂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课程较少。对于职高学生而言,过多的理论知识会增加他们的理解难度,并且理论没有与实践相结合时,他们无法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导致他们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解不深、学过即忘。机械制造是一门对实践要求很高的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通过简单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必须结合实践让学生理解其具体应用。但是目前,大多的职高院校采取的工学交替模式都是课堂与实践分离,学校主要负责教授理论知识,而让学生在就业后再去工厂进行实践补充。如此,导致学生需要在就业后花费大量时间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同时,由于缺乏实践指导,职高院校中设置的机械制造类课程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很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没有相关的应用需求。因此,为加强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必须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增加机械制造相关实践课程,一些学者提出了如下方案。崔海蓉指出,职高院校可与相关企业深度合作,由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提供相关的研究项目,然后将这些项目的设计作为职高院校学生实践课程的具体要求,让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设计,再由企业与教师共同评判结果,将优秀的设计成果应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机械制造类课程中就采用了这种措施。同时,崔海蓉指出,为了激发职高院校学生的实践兴趣,可以由企业出资,举办相关的机械设计类竞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罗之军指出,机械制造类竞赛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教师可直接将竞赛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王志刚等人则提出,职业院校可根据企业需求设置由任务驱动的实践课程,然后企业提供相关的实践平台,让学生直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践操作。
综上,为深化机械制造类专业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职高院校需深化与企业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学生在学习与机械制造类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直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他们的即时认知。
1.2 跨行业融合
除增加实践课程外,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职高院校的机械制造类课程需要突破对传统机械制造的认知,加强与不同行业的交流,实现跨行业融合以改进教学成果。郭巍等人提出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机械制造的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工种交叉”,因为在新时代下,不同的行业都需要实现流水线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的机械制造类课程不能只局限于机械生产,而应扩大到更大的范围。因此,郭巍等人提出将文创产品与传统机械制造相结合,在机械制造类课程中增加艺术设计的思想,即为“工种交叉”融合在机械制造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应用。基于以上学者的观点,新时代的机械制造类课程可通过与不同的行业主动交流、融合,而不是局限于传统工业。但是目前关于这方面的创新课程相对较少,尤其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对于机械制造的理解仍局限于传统的工业制造,所以在跨行业融合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职高院校而言,若想打造创新型的机械制造类的精品课程,可从这几个方面找到相关的突破口。
2 教学模式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转变教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中机械制造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王佳乐和方刚与李世红指出,传统的职业院校中机械制造类专业普遍存在教学与实践分离的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理解机械制造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场景以及操作方法,致使机械制造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因此,基于产教融合,一些学者提出了改进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方法,以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信息技术来弥补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不足的问题。因此,职业学校在无法提供有效实践的情况下,可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库,结合真实的、公开的机械制造案例,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当学生完成职业教育阶段的理论学习后进入企业工作时,他们同样会面临各种资源短缺的问题。而在学习阶段适应了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源的学生,能在后期的工作实践中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完成相关的工作。因此,在职高院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条件时,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分离的问题,提高教学成果。
对于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而言,构建“校中厂”的教学模式,也是改进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成果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校中厂”,即职业学校在学校中仿照实际的机械生产车间,在学校内部修建生产实践基地,供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之用。学生在课堂修完理论课程后,即到生产实践基地中进行生产实践操作,在学校内部实现“教”与“产”的一体化。甚至,可直接将机械制造的相关课程的课堂直接设在生产实践基地中,边教边产,让学生能即刻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葛乐清则指出,在利用“校中厂”改革机械制造类课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结合传统的“学徒制”进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必须以学徒的身份在“校中厂”中进行轮岗实践,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可增加学生对实际的机械制造生产氛围的亲身感受,从而改进教学的成果。此时的“工学交替”,与前文所说的笔者所在院校的“工学交替”有所区别,因为此处的“工学交替”均在校内完成。
综上,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改进机械制造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可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同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直观地将各种机械制造操作的过程展示给学生,增加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同时加深他们对实际生产过程的感知,减少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融入真实生产环境的障碍。
3 制度管理
关于产教融合的制度管理,是一个相对较新颖的研究方向,尚未形成统一见解。例如,黄帅和商明蕊提出,为推进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职业学校应该构建完备的管理制度来管理与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实践、教务体系、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邱晖和樊千提出,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教育机构应该构建相关的管理制度维护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利益,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促进教育成果的持续改进。因此,产教融合在教学中应用时应从制度上进行规范。
从制度管理层面考虑,职高院校的机械制造类课程的产教融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首先,加强教师资源的制度管理。刘荣秀指出,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并且尚未形成有效的人才引进制度。对于机械制造类专业,可在深度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改进其教师招聘制度。学校可聘请企业中资深工程师来参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并整合在职教师与企业的管理文化,形成灵活管理机制。这样不仅可解决职业学校机械制造类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可解决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其次,增进实践基地制度管理。对于机械制造类专业而言,提高实践基地的管理效率,是指参考真实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管理职业学校的“校中厂”,不让“校中厂”成为形式主义,而是实实在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综上,职业学校加强机械制造类课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的制度管理,能有效优化其教学成果。
4 结语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也成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于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械制造类课程而言,产教融合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职业院校在未来革新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育成果时,可进一步加深产教融合,用企业生产需求作为驱动力,改进并提高其教学成果。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