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教学工具在双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及对策分析

2022-05-24

科技视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双语工具智慧

吴 薇 乔 桥

(1.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财经大学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本科教育要回归常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于是,将第二种语言加入课程实践中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双语课程的设置的效果以及提升策略都还值得进一步探究。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国内双语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双语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国际化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对具有高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剧。在这一现实需求下,中外合作项目不断涌现且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双语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有如下特点和优势:(1)拓宽学生视野。双语教学可以鼓励学生直接阅读原版英文教材,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科前沿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思维锻炼。外语思维和中文思维有着较大的区别,两种语言的综合使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逻辑的锻炼从而形成认知优势。习惯中英文思维的切换,是熟练运用语言的重要前提。双语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切换的重要契机。(3)语言的能力培养。国内学生普遍缺乏英文应用环境。也造成了国内学生多为哑巴英语的现状,因此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语言学习中的重点。双语课堂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英文语言表达的环境和契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课堂参与,塑造英文学习情境进而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然而,双语课程教学也存在以下痛点和难点:(1)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双语课程更加要求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需要学生主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并参与研讨。主动学习可以在增强学生对于双语授课的接受度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课程参与度。然而,一方面国内学生在传统教育中习惯了被动学习,另一方面全英文授课增加了语言这一挑战导致很多英语水平不自信的学生主动参与度较低。因此,普遍观察到双语教学课程中学生的投入度相对较低,甚至有学生主动要求教师转换回中文授课。(2)配套资源不足。虽然目前国外原版教科书的资源较为丰富,但教学课程中的其他配套资源较为不足。例如,由于网络限制等原因,教师在基于英文原版教材的课程设计过程中,较难找到与专业知识内容相关的基于外语的多媒体资料。因此,配套资源的不足会对课程的整体设计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3)语言运用与专业知识难度的选择困境。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降低专业课难度以弥补双语教育造成的学习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语言运用与专业知识难度的选择困境。同时,在传统教育环境下,教师很难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无法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学生学习进度。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在双语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促使学生增加学习投入量,提升双语课程表现已成为各大高校高度关注的问题。

2 国内外研究回顾

双语课程,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外语和母语作为教学的语言、思维方式以及运用环境以传递学科专业知识。该定义强调双语课程的核心载体依然是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然而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学生,第二语言的加入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及阶段性。一方面,在实施双语教学之初要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进行评估,以匹配教学难度和深度,确定课堂教学中的中、英文比例。另一方面,双语教学的难度以及特殊性对教学活动流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值得研究者进一步去探究。

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涉及教材选择,课前课中课后中文英文语言组合方式以及测验考试的语言选择。教师需要根据其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各个环节的选择。双语教学的推广,有利于促进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但同时双语教学对师生间的互动要求更高,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近年来,随着智慧教学工具的普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日益成为高校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胡燕和侯建华开发了混合式学习的支撑平台—虚拟学习系统,强调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双语课程中的重要性。邓秋霞结合酒店管理双语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混合教学模式。李焕彰探索了混合教学模式在“消费者行为学”双语课程中的应用,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环节出发,开发线上线下资源混合的教学实践。

回到智慧教学工具本身,贲培云基于可供性理论提出二语习得者的思辨能力培养的设计建议:课前创设网络在线学习环境,课上创作小组合作学习环境以及课后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环境。纵观现有文献,鲜有研究针对智慧教学工具的可供性进行深入探讨。可供性是指行动者与环境之中的互动关系。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其定义有细微不同,但都明确可供性强调的既不是环境因素也并非个人,而是强调环境认知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信息系统领域,技术可供性指的是技术诱导一个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目前,基于可供性视角去探索技术与使用者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技术本身有不同的属性,也就表明其有不同的方式影响用户行为,以实现具体环境中的目标。另外,技术的特点可能因环境而异。大量学者开始基于这一理论基础针对各项信息技术进行可供性的分类。例如,Suh等人将工作情境中的游戏化设计的可供性分为:“奖励可供性、地位可供性、竞争可供性以及自我表达可供性”。技术可供性为分析智慧教学工具在双语课程中应用的对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智慧教学工具应用情境下,技术可供性理论可以有效揭示技术功能的使用和用户感知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可能实现某种特定行为的影响。

3 智慧教学工具在双语课程中使用的对策分析

3.1 增强智慧教学工具在双语课堂中的技术可供性

增强智慧教学工具的互动性设计。但需注意的是,双语课程中不免出现学生因为英语发言焦虑而抵触发声互动。智慧教学工具可以提供匿名互动、互相点赞等功能,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让学生在课上敢发声、爱发声,并同时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情感需求。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增强智慧教学工具的趣味性设计,同时调动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对双语学习的热情。通过趣味化设计激起学生挖掘双语课程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良性竞争化设计。竞争是激起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但竞争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塑造良性竞争环境。增强自我表达机制的设置,让学生能够有机会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让学生能够有塑造自己在虚拟环境中的良好形象的机会。总而言之,这些都是增强智慧教学工具技术可供性,进而提升学生在双语课堂中学习热情的重要机制。

3.2 提升智慧教学工具与双语课程教学环境的匹配性

在智慧教学工具运用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现代媒体技术工具的功能机制及学习者目标与环境的融合,使得智慧教学工具的潜能被充分挖掘。针对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细分智能化教学场景,拉近师生距离。双语课程中,最重要的特点便是英文的输出和输入。因此,智能化的场景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间的外语水平差异,提供不同程度的辅助设计。智慧教学工具提供的数据化报告应使教师能够良好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及时调整学习进度,以及最大化提升教学效果。

3.3 提供更丰富的双语课程辅助性资源

传统双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课前学习的资源多为教师个人或集体准备的PPT材料,以提纲式的文字和少数图片为主,对学生来说容易出现因难度较大或者较为枯燥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这一问题在双语教学中尤为突出,第二种语言的加入虽然增加了学习挑战,但如果教学方式不能匹配课程特征,如内容效果互动性较弱,或者与学生能力不匹配都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智慧教学工具应提升教学内容质量,开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对双语课堂的辅助性支撑。引进更多的国外教学资料,尤其是视频多媒体教学资料,丰富化教学内容形式。另外,在智慧教学工具的设计中,应该加强语言辅助功能。例如,提供英文单词查询、提示、解读等功能。提供更多的与课程相关的英文视频互动资料,提升教师备课效率。通过系统允许学生提示难懂部分,要求教师用双语言进行详解。

3.4 提升教师对双语课程运用智慧教学工具的认知

教师是双语课堂中的重要角色,做好双语课程的设计、执行和管理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被动使用智慧教学工具,这一被动性的缺点在双语课堂中尤为突出。教师需要及时通过智慧教学工具的数据报告和互动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课程内容难度和语言设置上的匹配,从而保障学生不会认为跟不上课程。在考虑课程的整体进度外,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发布能够辅助学生学习的相关资源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4 结语

文章基于双语课程教学的现状,综述现有关于双语课堂的相关研究,并根据技术可供性相关研究提出了智慧教学工具在双语课堂应用中的对策建议。智慧教学工具应更注重在双语课堂中的技术可供性、实现智慧教学工具与双语课堂教学环境的匹配性,以及提供丰富的辅助性资源以提升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双语工具智慧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巧用”工具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