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5-24廖利勇

今日财富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就业观职业大学生

廖利勇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年提高,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4100万,毛入学率超过54%,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由于近年来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等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等现实问题。本文针对就业难的现状,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和对策研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不容乐观,致使很多单位用人需求减少,很多大型公司业绩下滑,变相裁员、降薪;小微公司更是举步维艰。加上这两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见图1),这也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上升,为了逃避这种压力,很多高校学生选择考研来延缓就业。考研热使得很多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考研的那几个科目,忽视了个人相关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提升,甚至有很多学生考研第一年只当是“试水”,第二年有了择校和考试经驗后再全力以赴,有的人甚至已经是第三次参加考试,有些学生多年的考研失败使得自己筋疲力尽,走入职场时表现得垂头丧气,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

图1 高校毕业生人数变化及增速

(二)基层就业意识淡薄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近两年自媒体短视频等的兴起与传播,社会上涌现了拜金主义的潮流,在这些短视频平台中出现了很多包含宣扬拜金主义、攀比享乐的内容,这也使得当代大学生不能很好分辨网络的真实与否,很多东西都变得符号化片面化了,把金钱作为自己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有很强的急功近利心态。学生就业一般都选择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追求赚钱快,工作环境优越的企事业单位。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中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去一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而仅有4%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城乡基层地区和社会所需的偏远地区进行就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很多都倾向于选择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他们认为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赚取更多的财富,而对国家和社会同样需要大学生高素质人才改造的地区“城乡基层地区和社会所需的偏远地区”没有兴趣。由于拜金主义和就业意识的不明确,他们对国家和集体的需要考虑较少,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精神,忽视了他们该有的价值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自身综合素质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随着中国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绿色发展和终身教育等理念的推进,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招聘会现场,经常会有用人单位的面试官对应聘的毕业生提出以下问题:“在大学里学习和在企业中工作有什么区别”“大学生活为你带来了什么”这些非专业综合性问题,面试官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全方位考量其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除了关注应聘者专业素质和学业成绩,对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也更加注重。更多企业需求高综合素质人才,但往往这种人才在高校的毕业招聘会出现的数量较少,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就业找工作难的一个原因。虽然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可能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但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却是相同的。学生要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需从教育背景、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提升,这样高校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才会有更为丰富的职业选择。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

1.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高校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培育。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唤醒了千万青年沉睡的梦,高校为国家为社会输出了众多的科技人才。但近些年各大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向社会输出的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高校输出的学生专业结构和职业技能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高校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系统,大学生在高校系统学习了相关专业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未真正地踏入社会,缺乏就业经验和社会经验,这就需要高校为大学生建立有针对性、建设性的完善就业指导服务系统。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只是走走过场,模式落后,缺乏完善的就业指导系统。主要原因为: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可能是刚毕业后就进入高校,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就业求职过程,在指导学生时也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学生听了也得不到对就业实质上的帮助。另一个原因是现在每年大部分高校发布出来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以至于学校领导对就业指导不够重视,在指导教师配置和结构资源上都非常有限,专业指导性较差。

2.自媒体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近年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媒体传播的巨大变革,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大学生随之也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接收信息最快速和最广泛的人群,就业观必然会受到其信息的影响。这些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让当代大学生接收了来自社会不同方面的各种信息,各方的信息使大学生可以更深刻和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当前社会的形形色色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扩宽其视野。同时,学生也会接收到大量的负面信息如宣传大学生就业形式如何严峻、如何困难,使学生产生了怕就业、不敢就业的消极情绪,信息传播给学生产生的错觉,形成较大的就业心理压力,使得大学生对就业有了很多悲观的想法。

3.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

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最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观,学生的价值是否被认可和被社会所接纳是学校培养人才成功与否的关键。目前大部分的用人单位招聘时对学生的学历、学校名气、拿到的证书等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也使得大学生花费了太多时间在与将来工作和专业不相干的证书上。其次,用人单位的唯学历论,使得近几年的考研人数不断攀升,最后有些用人单位在用人时存在不公平现象,比如有些企业明确不招聘女性或者外地学生,因女性本身的工作强度和婚姻生育等相关特殊性,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而直接排除和否定女性,也造成了大部分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有的用人单位招聘会以工作经验为由拒绝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歧视会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大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兼职上,大部分的兼职只是做些简单的体力劳动,对未来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毫不相关,最后造成学生学习和兼职工作都无成果,荒废了整个大学时光,这些不当的选人标准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

除了上述客观因素意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有部分主观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首先,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于自身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认识,没有树立科学的自我认知,很难清晰准确地认识自己,就业找工作的时候就容易缺乏信心和勇气或者过于狂妄自大,最终错失就业机会。其次,目前的高校扩招形式造成了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参差不齐,职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如果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强,就业就越发顺利,如果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就业形式就越发困难。最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矛盾性,一方面想要获得更高的收入水平,另外一方面又想要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或较低的工作能力、工作强度等要求。一方面想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去中西部地区或者基层地区就业另外一方面又想到大城市享受齐全的城市配套设施,容易出现现实和理想的矛盾,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三、当代大学生构建正确就业观的相应对策

(一)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

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高校对学生就业观的指导扮演着一个统领角色,贯穿着学生从大学入校到毕业,再到毕业后的跟踪指导,直到学生顺利就业。通过学校对学生持续建立就业观的过程中,还需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引导,老师需在学生的不同阶段出现的就业观偏差进行合理的修正,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比如在大学生入校时就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大一时就正确地了解和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分析所选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综合素养等,让大学生能够科学地全方位认识他们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使得接下来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不再茫然,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营造科学的就业观教育氛围,科学的就业观除了在课堂书本上进行教育指导外,校园文化对学生就业观同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应重视国家的相关就业资讯和就业政策,比如“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志愿者计划”等,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及时向学生进行宣讲和解读,对勇于下基层服务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着奉献精神的勇敢青年。

(二)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

应用社会媒体建立就业典型案例引导大学生参与就业实践。尽管社会媒体正在逐步改善就业观念,但是目前的大学生受社会各种就业因素的影响,或者以“金钱至上”忽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或者持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一门心思考取高学历放弃就业,或者认为“学而优则仕”只有考取公务员才是个人就业的最高选择,种种现象反馈大学生对各种职业的高低贵贱的心态。因此,如果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就业实践,必须要用社会传媒的力量,改善舆论氛围,建立就业典型,扭转行业歧视观和职业贵贱思想,建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基层地区等广泛需要人才的地方;同时,社会舆论和媒体应积极推行爱党爱国教育,建立符合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形势下的就业观,促进大学生熟悉我国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以熟悉国情符合就业政策的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实践。其次,健全各种职业的发展路径和职业等级制度,社会需要健全各种职业的发展路径和职业等级制度。目前国内针对传统行业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职业等级制度,如初级、中级、高级等;但是,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好多新的职业出现,同时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原来的职业也没有职业等级制度,缺乏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些都制约着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和就业。为了建立更加广泛的就业择业观念,国家需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健全各种职业的发展路径和职业等级制度,为大学生择业就业提供更加清晰和丰富的就业选择。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教育和提升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就业观念。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工作,提升对于社会的适应性,提升在社会环境下的就业观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真切体会到社会就业环境,以及对于自身就业观念与社会环境是否匹配进行检验。在校学习期间,大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实践活动,例如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业余空闲时间或者寒暑假时间,大学生可以积极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参加实习单位的实践工作,锻炼自己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和提升就业观念。同时,科学评价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了解自身就业优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生需要在就业前期能够科学评价自身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能够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了解自身就业优势。除了自我评估外,大学生可以邀请班主任、辅导员、家人等关系亲密熟悉自己的人对自己进行评估,促使个人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知。同时,熟悉自己目前的就业环境,能够合理分析目前就业形势,结合就业环境评估对于自身就业观念进行改善优化。最后,大学生需要熟悉自己的职业成长路径,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突出自身就业优势和未来发展前景,做到短期就业和长期发展的协调统一,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

基金项目

广東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项目名称:粤港澳大湾区高职人才职业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0WQNCX090)。

猜你喜欢

就业观职业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爱的职业
从一分钱到一元钱的思考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