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探索

2022-05-24贺晓燕

文理导航 2022年1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学核心素养

贺晓燕

【摘  要】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促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良性成长的重要教育形式,针对当前劳动教育的严重缺失问题,分析缺失的主要原因,总结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劳动教育建议,以期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学;核心素养

一、当前学生劳动教育的缺失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各地方教育部门随之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各学校和有关部门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也进行一些探索。由于劳动教育长时期不被重视,有些学校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成了摆设,几乎没有上过;在家庭中更是被各种文化学科占用了大部分时间,没时间参加家务劳动,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针对这些不良现象,笔者分析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如下:

(一)父母教养方式不当

在家时孩子以学习为主,父母包揽一切,怕耽误孩子学习,或者嫌弃他们做不好,担心劳动过程中孩子的安全问题,不会让他们动手劳动,大把的时间用于学习辅导,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因此,使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欠缺,眼高手低,动手实操能力远远不达标。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多年来,唯分数、唯成绩、唯升学仍是教育的常态化,劳动教育被边缘化,被排斥,意识不到劳动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很多学校设置的劳动教育课程根本达不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因为以升学为指挥棒,重知识教育,轻实践活动,甚至认为劳动教育耽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久而久之,劳动教育退出了学校教育的舞台。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对学校劳动教育内涵理解有偏见,把劳动理解为流汗、受累的体力劳动,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为两种不同劳动形式,轻视体力劳动,甚至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没有及时给学生灌输劳动无贵贱之分的思想,无视劳动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劳动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没有完善的制度和评价机制来督查学校落实劳动教育的情况,更不能检查学校自身和教职员工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以致部分学校不能端正办学思想,开不好劳动教育课,学期末仅作为考查科目,尤其到学期末更是被语数外占用时间,粗放式的教学管理方式,造成学生综合素质普遍降低。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

(一)劳动教育的综合性

劳动教育可以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根据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教法特点找准结合点,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活动中手脑并用,增强操作意识和收获感悟,进一步深入劳动教育。例如劳技课《制作长方形托盘》基于STEM教育理念,学生既要有工程的思维和数学的尺寸设计,还要有图纸的物化能力和艺术的创新拼接安装。由此看到劳动教育并不是单一的动作形式,而是注重多学科的渗透、多途径的实施以及多形态的结合。

(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劳动技能的习得一定离不开反复的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会有枯燥的反复操作和脏、累、苦的身心体验,因此实践前要明确劳动任务,一方面是传达任务,另一方面是坚定劳动信念;实践中教师要悉心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践后展示劳动作品和成果,总结反思和体会,并给出合理的评价,真正做到情意行合一,从而实现劳动育人的目的。

(三)劳动教育的情境性

劳动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组织真实的劳动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场所和情境有很多,如走进农场和瓜果种植基地,在师傅的指导下参与蔬菜瓜果的种植劳动,进行认养,定期进行养护管理,待到成熟时进行采摘,经历了其生长的整个过程,体会到劳动是一个坚持不懈付出辛苦最后收获喜悦的过程。

(四)劳动教育的技术性

劳动教育不仅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在劳动过程中更能掌握新技术和新技能,提升学生的技术意识和技术素养。如劳技课《蔬菜种植》,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蔬菜种植专业知识和蔬菜生产基本技能,知道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定植、整枝、打杈、绑蔓等关键技术要点,能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收获丰硕的劳动果实。

三、指向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通过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逐步形成且必备的一种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通过学习活动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包括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等六大素養。

在劳动教育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感受劳动在建设美丽家园的责任和担当;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实践创新素养;在劳动教育中了解中华文化精髓,感悟人文底蕴和民族自豪感;在劳动中加强身体锻炼,体验生活,使学生获得健康生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内容及实施

1.家庭劳动教育,以“劳”树德

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作为家庭的一员,劳动产生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劳动为美化家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养成崇尚劳动、敬畏劳动的家风,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

家庭劳动教育鼓励孩子主动参加家务劳动,比如清洗个人物品、整理自己房间等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养护管理花草、上街购物买菜、择菜并制作简单菜肴等家庭劳动则是培养孩子服务自己和服务家人的意识。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的劳动观念,让家长学会放手,理解劳动过后更有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理论知识,明白劳动教育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让家校合作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2.学校劳动教育,以“劳”增技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劳动教育立足学校实际,设置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开展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劳动过程中服务自我和服务他人,如烹饪烘焙、工艺制作、种植养殖等,通过参与劳动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开展校内劳动,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在校内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包干区卫生和道路绿化带管理、苗圃花草种植、树木养护或微农场,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辟实践基地划分班级责任田,进行种养殖活动,以责任田的形式进行划分,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强大的班级荣誉感,班级负责制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通过班级种养殖技能比武更能促进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技能的掌握,提高動手操作能力,达到以“劳”增技的目的。

3.社会劳动教育,以“劳”育能

整合各社会资源,升华劳动教育新高度。充分整合实践活动示范基地、敬老院、政府、社区等资源,进行多样化的社会劳动教育,结合研学旅行、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让学生进农村入农户,下农田体验农时操作,通过劳动实践达到动手、动脑、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让学生感受民俗民风、体会到劳动创造生活,创新的灵感源于平凡的劳动。让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公益性服务劳动,争当无报酬的社区志愿者,志愿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更能提高其社交能力。

总之,具体来讲,课程中有实践,观念塑造在学校;参与中有体验,习惯养成在家庭;实践中有理论,能力提高在社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对劳动的全面认知,获得作为一个劳动者最直接、最鲜活的生命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劳动教育建议

(一)实现劳动教育与核心素养目标融合

《纲要》中指出,除了劳动教育必修课外,采取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理念和劳动精神的培养,理工学科加强对动手操作能力、劳动技能、发现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蕴含在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形成劳动教育大格局,使劳动教育经常化、具体化。如在历史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中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让学生感悟劳动创造一切。如今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自己研发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已经广泛用于各领域,这些高科技都是科研人员刻苦钻研的智慧结晶,充分说明了劳动可以创新科技,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二)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

第一,提高劳动教育教师自身的素养,通过举办校际、区际、市际劳动教育专题活动进行教学实践交流探讨以取长补短,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第二,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至少配备一位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加强对教师劳动知识及专业素养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为劳动教育贡献力量。第三,走出去、请进来。劳动教育教师要经常走出去,深入生产一线了解新信息、掌握新工艺,改进劳动教学模式。同时也要邀请一些能工巧匠利用寒暑假传承传统工艺,如纸艺、木工、编扎等,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落到实处。

(三)完善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体系

实施劳动教育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思功能,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元性、多维性和持续性,评价中做到先自评再互评后教师评,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在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发现学生优点且能指出不足;在注重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更要关注过程性评价以及学生的劳动观念评价。如劳技课《西瓜嫁接育苗》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劳动知识和技能的结果呈现,还要重点聚焦在这个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态度、协作精神、操作速度、嫁接后幼苗的成活率、西瓜的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等,突出劳动的持续性和评价的长期性。

五、结束语

新时期,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长久之计,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重新定义劳动教育的内涵,劳动教育倡导劳动技能服务自己、服务社会。在核心素养下开展劳动教育教学,应该精心组织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以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安春.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 [N].光明日报,2018-10-09(13).

[2]张童明,丁玲.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再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8(7)15:14-17.

[3]张志.加强劳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5):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提升残障学生生活质量的教育、培训、就业、康复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结项证书编号:JS20170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中学核心素养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