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合医学思维的中医临床见习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2-05-23庄扬名
庄扬名
(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医务部,北京 100029)
现代中医教育开展以来,其教学模式屡遭质疑,中医应如何传承,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些议题直至今日仍未平息。中医院校内部自身在反思,学生在提议,外部媒体也时有指责,批判中医药大学在培养中医的掘墓人,给中医院校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医教学模式困境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能够有效指导临床。确实有相当多的学生反映,课堂所学无法在临床上取得疗效,呼吁中医教学回到古代的“师带徒”模式上去。但课题组认为,任何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都存在鸿沟,跨越鸿沟的关键在于夯实基础,中医课堂教学正是以基础内容为主,在教学实践中可发现,多数学生的中医基本功并不扎实,对临床实践抱着功利的态度,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
在传统学科中,方剂学、中医诊断学是临床的基础,伤寒论、中医各家学说是拔高课程,这些科目未脱离基础,但已涉及临床,是理论到临床的过渡,要解决现有中医教学模式的困境,需从这些科目入手。这些科目各有侧重,单凭某一门课肯定无法适应灵活多变的临床局面,这就需要加以融通。一个外感风寒,在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伤寒论中有多种解决方案,学生应如何取舍?学生在死记教材应对考试之后,在临床中往往手足无措,只会模仿跟师时学来的经验,陷入机械的经验主义。唯有将这些桥梁课程加以融通,在临床中才有用武之地,这既需要学生的努力,也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
1 基于整合医学思维的中医临床见习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临床见习是中医本科教学中的提高性课程,主要是为了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拓宽学术视野、扩大知识面、开阔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临床见习过程中涵盖了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外延性。不同的带教医院、带教科室、带教教师都有独具特色的学术见地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得临床见习内涵具有深刻性。尽管各有不同,但其学术思想都是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基础著作的继承和发扬,又与大一至大三所开设的基础课程有延续性。也即是说,临床见习具有深度、广度,如何在其深度和广度中折中,将其主要内容清晰简明地展现给学生?课题组认为,应借助以往基础课程的延续性,以此为线索加以贯穿,因临床见习本身就可以结合中医诊断、方剂、伤寒、温病、中医内科等,多学科融合应是其教学努力的方向。临床见习建立在基础课程之上,是对中医各科、各学术流派的汇通和升华,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切合了这一基本性质。借由这一模式,临床见习过程中各位教师的经验与既往的伤寒论课程、温病学课程等有了无缝的对接,而且可在比较中得以升华,各学科的知识适应怎样的临床局面,这些深奥的问题可在临床见习过程中较轻松地得到解决。可以说,临床见习是对各基础学科、临床分科、各位带教教师学术派别的融合,因此其必然要求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1,2]。
“整合医学”是继“精准医学”后兴起的又一新概念,由樊代明院士提出,是指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正、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诊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樊院士认为,转化医学是路径,循证医学是路沿,精准医学是路标,但更需要一辆完整的车,才能成为完整的医学。在这种医学模式下,治疗的对象不仅仅是患者的某一疾病,而是患者本身,一切为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时间考虑,而不是局限在某一指标、局部病灶,这种理念已对现今肿瘤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模式产生影响。要针对完整的人,就必须把各科、各种治疗方案整合在一起,将医学研究发现的数据和证据还原成事实,将临床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共识转化成经验,将临床探索中发现的技术和艺术聚合成医术,在事实、经验和医术层面来回实践。整合医学不仅仅是整合中西医、整合西医各科、整合各种方案技术,不仅仅是多种治法的叠加,而是系统结构的优化。整合医学与中医整体观念不谋而合,它们都将人视为有机整体,承认人系统内部本具平衡,一切治疗从整体有序出发。整合医学必然要求整合课程,中医以整体观为核心,其分科是出于授课方便,不得已而然,但在分科教学的最后,必须有一门融会贯通的课程,临床见习应该承担这个任务。临床见习的课程性质符合整合理念,其方法论也应遵循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而不应延续大一至大三的单调授课模式,因此,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适合临床见习,适合中医本身,也适合整合医学的新理念、新要求[3-5]。
2 基于整合医学思维的中医临床见习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的实施
2.1 课程目标 找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多交叉内容,梳理贯通点。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有计划地在跟诊过程中穿插授课,结合来诊病例锻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2 研究方法
2.2.1 多学科教学内容的梳理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存在很多交叉内容,各带教教师一起对其进行梳理。本课题将首先梳理出这种学科交叉的主题,以便进一步研究教学方案。
2.2.2 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 各教师针对已梳理出的学科交叉内容,据此制订教学计划、编写临床带教教案。
2.2.3 有计划地在跟诊过程中穿插授课 根据已制订的教学计划、教案,在临床见习跟诊时将相关内容穿插授课,结合来诊病例锻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融会贯通。
2.3 效果与评价
2.3.1 中医思维培养效果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考核学生在基于整合医学思维的中医临床见习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下中医思维的培养成效,具体方式有学习相关教案的心得报告、课堂讨论的汇报及病例分析等。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医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中医学习过程中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得到提高。
2.3.2 问卷调查结果 完成课程后,发放问卷50 份,收回50 份。结果显示:94.0%(47/50)的学生认为多学科融合的中医临床见习教学方式相比较以往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习中医的兴趣;90.0%(45/50)的学生认为多学科融合的中医临床见习方式能更完整、更准确地体现中医特色的学习方法,培养起了中医的自主学习能力;88.0%(44/50)的学生认为通过多学科融合的中医临床见习教学模式可以使自身中医思维得到提高;88.0%的学生认为中医诊疗水平通过学科融合的中医临床见习教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见表1。
表1 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问卷反馈
3 讨论
在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中,师资力量会得到提升,不同教师的沟通交流,对多学科共同发展具有价值。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各位带教教师只关心自己的教学内容,相互之间没有沟通联系,教学内容之间是否能延续,是否会有重复,均不得而知,难以培养学生系统的中医思维。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仅需要相通相融的教学内容,更需要教师之间的沟通、互助。各位带教教师可交换学术视角,补充各自知识短板,交流授课经验,共同探索便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教师在长年授课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习惯,这种个人习惯有利有弊,一旦形成路径依赖,就存在呆板、保守的问题,教案、PPT、教学模式难以再有更新、突破,多学科融合的模式会带来教学理念的转变,摆脱对既往的路径依赖。现今科研更需要学科交流,教师的合作更为重要,能促使新思路、新方法的诞生,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对科研也有意义,能带动多学科共同发展[6]。
传统中医教学中,知识存在碎片化的问题,中医本身强调整体观念,中医理论是一个整体,而在教学中不得不产生分科,况且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经验,学生在其中如何抉择,能否将各个分科贯通起来?这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努力与悟性,也需要中医教育的改革。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可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便于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不再受限于某一教师、某类经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从而为新时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此外,学生从大一开始,4 年时间都接受传统的授课模式,未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教学模式的改革会调动学生学习中医的积极性,增强课题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中医的兴趣与能力。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可提高本校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使临床见习效果在同类中医药院校中更具竞争力,并为之后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奠定基础,为本校的教学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