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2022-05-23姬旺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价值观心理健康思政

姬旺华

(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课程思政”理念,强调教师要在教书育人全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所有课程都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实现专业课、公修课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同向同行,进而产生共振,形成协同效应。为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各高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力图通过“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有效顺应新时代“大思政”发展需求,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社会加速转型期,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碰撞,拜金主义、普世价值、佛系文化等交织着传统文化遗留的糟粕,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信仰缺失、道德滑坡[1]的现象不再鲜见,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比例上升,甚至频繁出现心理危机事件[2],“郁闷”“迷茫”和“焦虑”等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流行语等,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加深对大学生的心理建设、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的成效离不开前者积极成果的促进。因此,从融合的视角,深入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丰富内涵,通过设置清晰的融合式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改善考核方式等途径改革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实现心理教育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内外兼修、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

“课程思政”理念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代高等教育政治功能的体现,不仅促进了“三全”育人要求的实现,而且加快推进了“大思政”的发展,对系统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1 统一了人才培养方向“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正确解读是国家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地保证。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社会综合治理服务,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凝聚力量方能共谋发展,同心同德才能成就伟业”,课程思政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要求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互促共进,理论上解决了思政理论课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矛盾,在实践中明晰了育人导向,统一了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方向。

1.2 体现了高等教育本质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树人的前提和要求,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和价值旨归。“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课程思政要求在遵循原有课程知识架构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立业要先修身,成才要先成人”的理念,督促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成为引领自己外在行为的旗帜。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实现价值效能感的提升,最终成为能力与德行并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 凸显了思政教育的系统性“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是构建思政教育系统的关键,国家教育部先后推进两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建设,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同学科课程教学中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格培育和价值观引领的现象仍然不容忽视[4]。课程思政的提出明确了专业教师的育人使命和课堂价值观引领的责任,促使各课程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恪尽职守、合力同心实现教育的本质,进一步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2 设置清晰的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整体上要能够有效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向而行。课程思政不是生搬硬套,更不是无中生有,要结合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来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科学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等[5],在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同时来设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高校心理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目标既要和课程原有教学目标相融合,章节教学目标也要有具体体现,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服务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为高校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提供帮助,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而努力。总的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

3 遵循一定的实施原则

3.1 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 教育家罗素曾指出,只有在知识与价值的彼此融合中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传播中隐含价值引领,又要强调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6],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本质[7]。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师资来源于心理咨询师队伍,容易受到心理咨询价值中立的影响,甚至产生困惑。然而要明晰课程思政不是心理咨询,“立德树人”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必须,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目的,所以这里的价值引领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总之,将学科知识、能力和正确的价值引领融合是课程思政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3.2 显性讲授和隐性传递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授的“道”和解惑之法皆为显性,流淌在显性表面之下的本质即为隐性传递[8],例如创设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氛围、互动讨论中的思想创新、内心深处的道德判断等。隐性影响中学生进行着内隐学习,即个体在与环境接触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经验并影响以后行为的学习[9],具有自动性、抽象性、理解性和抗干扰性[10],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而且能在人格和修养上感染学生,也就是不仅要做好学生的“经师”,更要当好学生的“人师”。

3.3 协助解决问题和促进心理体验相结合 大学生朝气蓬勃,但也问题频出,如学业拖延、信息选择困难、网络沉迷、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失控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经过各种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体验是以情感为中心的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强化问题解决成功时的心理体验能够有效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德性的形成即是个体对外在“情境—事件”和内在“体验—经验”的主客体融合记忆[11]。所以,协助个体解决问题和促进心理体验相结合,不仅可以实现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辨的统一,观察性自我与体验性自我的平衡,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德性的形成。

4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融合性”是课程思政的最显著特征,具体指的是课程思政要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相融、逻辑互构,实现其政治方向、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引领[12]。所以,找准融合点是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关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还不够成熟和确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在认识和价值判断上的自主性和个体心智的发展性,在人格和道德发展方面给以适当引导的同时也要给学生保留一定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学生在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实现人格和道德的淬炼。部分融合点和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合点(部分)

5 认真选择教学形式

一是树立“互联网+心理教育+课程思政”思维,打破课堂时空限制,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上集图像、音效、动画等于一体的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拓展学习资源的整合路径;网络交流的平等、互动性可有效激发受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新的教学生态。此外,翻转课堂改变了师生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课堂教学中加大学生讨论和实践的比重以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会加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偏离“树人”之根本任务。契合学生心理规律,立足班级授课现实,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尤为关键。加大学生讨论和实践的比重以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的发展,适当降低传统讲授的比例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小班上课,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程参与者,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提交观点、课堂小组讨论、课下实践作业、社会调研等活动,时刻领悟、践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个体认识和实践互证互促,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情感和行为3 个方面的统一和认同[13]。实现线上知识传授-心理测试-知识问答-小组讨论-教师反馈与拓展,线下案例和视频分享-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师生分享-价值引领的双互动学习路径。此外,近阶段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得以往在教学中没办法实现的操作得以完成,以后的课程建设中可以探索虚拟技术的使用,如情绪管理一章中可以有不同的模拟场景供学生选择,公共演讲、小组讨论、面试来促进学生特殊情境下焦虑情绪的管理实践,使得理论和实践在较短时间内无缝对接,提升课程实效。

6 明确课程考核方式

受教育主体的考核结果是课程育人成效的重要体现。虽然专业课、公修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从理论到课程实施不断取得进步,但学生考核体系的构建在实操环节仍然是一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考核的方向,具体涵盖了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6 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体上采用兼顾过程和结果而重在过程的考核方式,分横纵2 个方向,包括线上线下考核,共计5 个部分8 个项目。线上考核包括讨论互动、心理测试、知识问答3 个部分。线下考核主要以实践为主,包括实践活动和平时作业2 个部分。作业形式多样,包括心理书籍读后感、心理剧视频拍摄、小组内互评等。

授课和学生考核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教学质量评价也是课程成效反馈的必要环节和重难点。课程思政质量评价具有时空条件性或局限性,整体比较复杂,要从“课程思政”的目标、元素挖掘、有机融合度、时效性、对错误观点和思潮的批判和抵制、达成度6 个方面进行分别评价[14],也有研究从辩证的角度提出评价包括课程思政成效和验证忽略课程思政之危害性2个部分[15],但整体上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总体上,进一步开展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讨不同专业和思政的有机融合、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会是未来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领域。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心理健康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