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2022-05-23谢玲丽卢灿广刘晓晓沈伟娟
谢玲丽,卢灿广,刘晓晓,郁 晞,沈伟娟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运动促进健康已经成为广泛共识[2]。不同研究已经表明,不运动的人比规律运动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增加一倍[3]。进行规律运动可以减少中风、高血压、2型糖尿病、肥胖、骨质疏松症、大肠癌等疾病危险,并且有助于减少抑郁或焦虑,促进身心健康[4]。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中国行动策略,促进人民体质健康,本研究对青浦区农村地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青浦区11个街镇新创建健康促进场所内的15~69岁居住非城区的乡村地区常住居民(包括本市户籍和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先在2020年参加创建的街镇随机抽取5个街镇,然后在5个街道中选取所有新创建健康社区的村居,最后在选中的每个村居中随机抽取100人。
1.2.2 问卷调查
采用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制定的《新创健康促进场所个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知识等。发放问卷1 700份,回收问卷1 700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 55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1.65%。
1.2.3 标准
参加体育锻炼的达标标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 min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达到中等强度以上[1]。
超重及肥胖标准:BMI≥23为超重,BMI≥25为肥胖[5]。
慢性病:《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中规定需健康干预的慢性病[6],并在二级医院诊断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或高血脂等慢性非传染病。
健康状况自评:以中位数8分为界线,≥8分为良好,<8分为一般。
1.3 质量控制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调查。调查结束后对问卷进行核对。质控人员随机抽取5%的问卷进行质控,发现有质量问题需要重新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 Data 3.01录入问卷,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 558人,其中男性806人、女性752人,分别占51.7%和48.3%。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5~69岁,平均年龄为(51.41±0.34)岁。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的较多,分别占23.5%和37.3%。患有慢性病的有652人,占41.8%。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调查对象的体育锻炼情况
每周活动在3次以下的有1 004人(61.4%),有1 181人(75.9%)每次活动时间<30 min;活动强度中等强度的有837人(53.7%)。根据活动强度判定标准达标的有585人,达标率为37.5%。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2.3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农村居民体育锻炼达标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与体育锻炼达标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文化程度、慢性病情况、情绪、应对压力状况、人际支持状况的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达标情况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青浦区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4 不同人口学特征对农村居民体育锻炼达标情况影响因素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以体育锻炼情况是否达标为因变量,以文化程度、是否患有慢性病、情绪和应对压力和人际关系为自变量(表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慢性病、应对压力和人际支持是影响调查对象体育锻炼合格率的因素。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
3 讨论
体力活动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增加体力活动量对于降低各种疾病的风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静坐少动、体力活动不足的生活方式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7]。 《中国居民膳食标准》(2016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以及WHO的健康四大基石都将身体运动作为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体育健身运动进行了定义。本文采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标准,为以后区内开展《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全民健康行动提供参考依据[1]。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青浦区农村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达标率为37.5%,符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不低于37%的要求,高于2014年全国居民体育锻炼合格率(33.9%)[1]。然而,《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要求2022年此项指标要达到45%。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符合健康中国(或健康上海)行动(20019—2030)的要求,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工作任务。
通过对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发现,应对压力、人际支持、文化程度和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而年龄和性别不是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这与其他研究略有不同[8-12]。而文化程度高、患有慢性病更容易参加体育锻炼则与大多数研究相同。本文发现,应对压力和人际支持在人们加强体育锻炼有积极作用。这提示在农村地区开展促进体育锻炼的项目时,要提高项目的预期效果,有必要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数据获取来自问卷调查的个人自评,如果能通过智能穿戴设备进行测量体育锻炼数据会更加准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