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2017 年仰韶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2022-05-23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隆德县文物管理处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隆德县文物管理处
周家嘴头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神林乡双村西侧,朱庄河和渝河从遗址南北两侧流过,遗址位于两条河的河嘴交汇处(图一)。遗址主体位于河嘴交汇的台地上,部分延伸至东侧山坡,东西长约200、南北宽约150米,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周家嘴头遗址在1984年宁夏第一次全区普查时被发现,1988年宁夏文物考古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对固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时复查了该遗址,2013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渝河流域进行系统调查时复查了该遗址。2017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周家嘴头遗址进行了第一次主动考古发掘,发掘面积940平方米。清理了一批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刘家文化、汉等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存颇具特色,现将其发掘成果简报如下。
图一 周家嘴头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 T3105 北壁剖面图
一、地层堆积
周家嘴头遗址2017年发掘区域位于台地北侧边缘,北低南高,斜坡状,平田整地时将大量的原生堆积倾倒在北侧低洼区域,形成一些垫土层,因此北侧部分区域地层堆积可至9层,但并无实际意义。现选取T3105北壁剖面举例说明(图二):
第①层 浅耕土层。土色浅褐,土质结构疏松,厚0.15~0.2米。包含物有植物根茎、红烧土颗粒、炭屑、陶片、瓷片、石块等物。
第②层 深耕土层。土色浅黄,土质结构较疏松,厚0.05~0.15米,包含有少量植物根系、红烧土颗粒、陶片、近代瓷片和瓦片等。
第③层 近代文化层。土色深灰,结构致密,较硬,厚0.4~0.45米。包含红烧土颗粒、新石器陶片、近现代瓦片和石块等。
第④层 新石器文化层。土色浅灰,结构较致密,略硬,厚0.3~0.4米。包含少许仰韶、齐家时期陶片及石块。H60开口于该层下。
并非所有探方内都有第③、④层分布,部分探方内新石器遗迹直接开口于第②层下。
二、遗迹
仰韶文化时期的遗迹主要有房址、灰坑和陶窑。
(一)房址
共12座,编号F1~F12,均为半地穴式。根据平面形状可以分为圆形、长方形两种,其中F5、F11分别为圆形和椭圆形,其余皆长方形,F1、F2和F4残存部分墙体,墙体未见版筑、夯筑痕迹。
F1 位于T2805内,部分延伸至T2804、T2904、T2905内,开口于③层下。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向。门道位于居室西侧偏南,南北宽0.64、东西长0.46米,与居室内呈一个水平面。居室东、南、西三侧均有墙体,东墙宽0.44、长4.54、残高0.16米;南墙宽0.46、残长3.38、残高0.16米;西墙宽0.45、长4.04米。居室南北长4.06、东西宽2.92、深0.16米。居室内地面铺满白灰皮,中间部分白灰皮保存较差,有一块南北长0.96、东西宽0.64米范围的用火痕迹。居室内白灰皮较薄,厚2厘米,白灰皮下有一层2厘米厚的草拌泥和8~16厘米厚的黑灰色垫土(图三、四)。房内出土有尖底瓶、陶罐等。
图三 F1
(二)灰坑
共27座。按平面形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圆形21座、椭圆形5座、长方形1座。
H8 位于T0703南部,开口于③层下。平面近圆形,口小底大,剖面呈袋状,底部平整,壁面和底部未见加工修整痕迹。因地势原因,南侧稍深,北侧较浅。口径0.9、底径1.9、深1.96~2.1米。坑内堆积未分层,土质松软,结构疏松,浅灰色,夹杂有少量的红烧土颗粒、草木灰。出土有少量的陶片、石块等(图五)。
图四 F1 平剖、面图
图五 H8 平、剖面图
(三)陶窑
共9座,编号Y1~Y9。共2组,Y1~Y5、Y7为一组;Y6、Y8、Y9一组。保存状况较好。形制相同,均为横穴式升焰窑,由圆形或椭圆形火塘和圆形窑室组成,窑室火道呈“Φ”形,部分在火道内填土块,用于提升窑室内温度。
Y2 位于T2907中部,开口于④层下,除窑室顶部被破坏外,基本保持完整,由火塘、火道和窑室三部分组成。平面呈瓢形,瓢体为窑室,瓢把为火塘。火塘到窑室全长1.82米。火塘位于窑室的北侧,平面呈椭圆形,为一直壁平底坑,南北长0.54、东西宽0.45、深0.58米,壁面有一层厚3厘米的青灰色烧结面和6厘米厚红烧土层,火塘底部低于窑床1.2米。火塘南侧顶部有3条火道呈斜坡状通入窑室,中间火道呈槽状,直通窑室南壁,将窑室平台一分为二,宽约0.06~0.12、深0.14~0.5米,两侧火道呈圆弧状在南壁和中间火道相汇,宽约0.05、深0.1米。窑室近圆形,直径为1.2米,顶部已经破坏,窑床部分残毁,窑壁残高0.3米,窑室底部和壁面均有厚2厘米的青色烧结面和厚5~8厘米的红烧土。窑室和火塘之间有一生土隔梁,宽约0.1米,因长期烧窑形成青结面和红烧土(图六、七)。窑室内堆积多为塌落的红烧土块,夹杂有少量的草木灰。火塘内为浅灰色堆积,土质较软,包含有少量红烧土颗粒和木炭粒,出土零星的陶片。火塘底部为一薄层草木灰。
三、出土遗物
仰韶时期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出土石器、骨器和蚌器较少。
(一)陶器
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红陶和橙黄陶为主,灰陶次之,白陶少量。纹饰以素面为主,其次为线纹和绳纹,另外还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彩陶。彩陶以黑彩为主,红彩和褐彩较少,还有极少量的白彩。常见器型有罐、钵、盆、尖底瓶、缸、瓮等,还有少量的平底瓶、壶、盘、器盖等。
尖底瓶 口微侈,小平沿或喇叭口,数量较多。标本T2804④:10,口腹部残片,泥质橙黄陶,口沿部颜色偏白。侈口,尖圆唇,小平沿稍外斜,短颈,鼓肩。肩腹部饰有交错细绳纹。器物整体手制,内壁泥条盘筑痕迹明显,外壁颈部可以看到瓶身和瓶口部分粘结痕迹。小平沿上有修整形成的弦纹。口径8.5、残高23.6厘米(图八,3)。标本H11②:9,泥质红陶,残余口沿。喇叭口,尖圆唇,束颈,器身残。素面。器身和口部分开制作,粘结痕迹明显。口沿内外侧均有修整形成的弦纹,颈部仅有竖向刮抹痕迹,较为粗糙。口径10.3、残高12厘米(图八,5)。标本F1:1,泥质橙黄陶,口部残损。束颈溜肩,斜直腹,钝尖底。颈部以下饰竖向细绳纹,近底部素面。肩部有两道抹制弦纹。残高56.8厘米(图八,1)。
杯形口平底瓶 数量较少。多为泥质红陶或橙黄陶。标本T2806③:9,口沿残片,泥质红陶。杯口近直口微敛,方唇,上腹斜直,下腹微鼓,下侧与器身相连处残缺。素面。器身外侧有修整形成的横向弦纹。口径7.6、残高6厘米(图八,4)。
铁轨式口沿罐 多为口沿残片,在断茬部位可以看到较多的白色碎小砂石颗粒。标本T0803③:11,夹砂红陶。器物表面和内壁呈浅灰色,内胎呈红色。口微敛,圆唇,口沿内侧有一周凹槽,呈铁轨状。唇外侧下部有一周凸棱,器身饰斜向绳纹。口径32.8、残高4.4厘米(图八,8)。标本F4③:3,夹砂红陶。口微敛,圆唇,口沿内侧有一周凹槽,呈铁轨状。唇外侧下部有一周凸棱,器身饰横向绳纹。口径22.4、残高4厘米(图八,6)。
图六 Y2 平、剖面图
深腹罐 根据口部形态可以分为三型。
A型 侈口深腹罐。标本F2:23,夹砂红陶。侈口,方唇,束颈,鼓腹,平底。器身腹部饰三周附加泥条,上腹近口沿处饰有附加泥饼。器身上腹饰竖向绳纹,下腹饰斜向绳纹,近底部为竖向绳纹,罐底饰交错绳纹。器身内壁可见泥条盘筑痕迹,器身和口沿粘接痕迹明显,器身有烟炱痕迹。口径30.4、底径20.4、高39.6厘米(图八,10)。标本H42①:1,夹砂红陶。侈口,方唇,束颈,鼓腹,平底。器身腹部饰两周附加泥条,上腹近口沿处饰有附加泥饼。器身通体饰横向绳纹。器身内壁可见泥条盘筑痕迹,器身和口沿粘接痕迹明显,器身有烟炱痕迹。口径14.2、底径12、高20.6厘米(图八,9)。
B型 直口深腹罐。标本H10①:6,泥质红陶。直口微敛,深腹,小平沿。沿上饰横向绳纹,沿外侧饰斜向绳纹,器身整体饰有横向绳纹,在腹部绳纹之上有一道附加泥条。因口部稍薄,在口外侧贴加一层泥条加固,因泥条稍窄,口部和腹部之间形成一条浅槽。口径43.2、残高15.2厘米(图八,7)。
C型 敛口深腹罐。标本T3106④:3,夹砂红陶。敛口,方唇,深腹,平底。器身饰有竖向绳纹,在绳纹之上有数道附加堆纹,在附加堆纹之上饰斜向绳纹,上腹有一对鸡冠状鋬手。口径32.8、底径22.4、高50.8厘米(图八,2)。
图七 Y2
图八 出土陶器
斜沿罐 器型较多,根据口沿形态可以分为二型。
A型 口沿倾斜,尖唇或方唇。标本Y3:4,修复完整,泥质红陶,部分区域泛灰白色。敛口,圆唇,束颈,弧腹,平底。腹部有一周附加泥条,素面。器表有刮抹修整痕迹,罐口沿和器身分别制作后粘接,粘接痕迹明显。口径35.2、底径18.4、高39.2厘米(图九,3;图一〇)。标本H8:3,夹砂红陶。敛口,方唇,腹部微鼓,饰有横向绳纹。口沿和腹部粘结痕迹清晰,内壁和断茬可见白色砂砾。器身有烟炱痕迹。口径31.2、残高14.4厘米(图九,6)。标本T2907③:9,仅余口沿,泥质红陶。敛口,圆唇,平沿稍内斜。外壁饰有交错绳纹和附加泥条。口沿和腹部相连处的粘结痕迹清晰可见,内壁有刮抹修整痕迹。口径52.8、残高12.8厘米(图九,2)。
图九 出土陶器
图一〇 斜沿罐(Y3:4)
B型 口沿内斜,方唇较宽。标本F11:1,仅余口沿,夹砂红陶。敛口,器身饰斜向绳纹。口径20.8、残高5厘米(图九,7)。标本H4②:4,仅余口沿,夹砂红陶。敛口,器表饰横向绳纹。腹内壁有烟炱痕及两个指窝状压印纹。口径25.6、残高10厘米(图九,14)。
平沿罐 标本T0803③:8,仅余口沿,泥质灰陶。敛口,尖圆唇,平沿。素面。口径39.2、残高5.2厘米(图九,4)。标本T2905④:21,仅余口沿,泥质红陶。敛口,圆唇,平沿。素面。口径39.6、残高7.2厘米(图九,5)。
夹砂敛口厚圆唇罐 标本H8:5,仅余口沿,夹砂红陶。敛口,厚圆唇。器身饰横向绳纹,其上有一横向附加泥条。口部和器身一体制成,将多余部分外翻形成厚唇。口径30、残高8厘米(图九,11)。标本F1:7,残口沿,夹砂红陶。敛口,厚圆唇。器身饰交错绳纹。口唇部为器身做好后,在器内外壁加一泥片包裹,加厚修整形成口唇。器身有烟炱痕。口径34.8、残高6.6厘米(图九,1)。
侈口斜直腹罐 根据有无鋬手可分二型。
A型 腹部有一对鋬手。标本T0905④:1,夹砂红陶。侈口,圆唇,腹部斜直,平底。器身通体饰竖向绳纹,在绳纹之上饰有一对鋬手。外壁及口沿内侧烟炱痕迹明显。口径7.2、底径4.6、高7.1厘米(图九,8)。标本F2:2,夹砂红陶。侈口,圆唇,腹部斜直,平底。器身上腹饰横向绳纹,在绳纹之上饰有一对鋬手,下腹近底处饰竖向绳纹。口部和底部烟炱痕迹明显。口径14.6、底径8.8、高15.2厘米(图九,13;图一一)。
图一一 直腹罐(F2:2)
B型 腹部无鋬手。标本T3106⑤:2,夹砂红陶,侈口,圆唇,束颈,腹较直,平底。素面。口径12.8、底径8.2、高13.4厘米(图九,12;图一二)。
图一二 直腹罐(T3106 ⑤:2)
小陶罐 形制相同。标本Y3:2,泥质橙黄陶,色偏灰白。束颈,鼓腹,平底。素面磨光。口径3.8、底径5.4、高10厘米(图九,10)。标本Y3:3,口沿部残,泥质橙黄陶。束颈,鼓腹,平底。素面磨光。底径4.8、残高8.3厘米(图九,9)。
双耳罐 标本F2:3,泥质红陶。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口腹间有双耳。上腹素面较为光滑,下腹刮削痕迹明显。器身及口沿内侧有烟炱痕迹。口径13.8、底径10.4、高15厘米(图一三,11;图一四)。
图一三 出土陶器
图一四 双耳罐(F2:3)
陶壶 器身多饰有黑彩,部分器身素面。标本T0802①:2,泥质橙黄陶。侈口,圆唇,束颈,腹部微鼓,平底。器身饰有黑彩弧线纹和椭圆形网格纹。口径11、腹径21、底径7.9、高20.2厘米(图一三,7)。标本T3106④:8,残口沿,泥质红陶。侈口,圆唇,矮粗颈。器身饰黑彩圆点、弧线纹。口径11.2、残高7.4厘米(图一三,6)。
泥质敛口瓮,可复原1件。根据口部形态可以分为两型。
A型 敛口。标本H10①:5,泥质灰陶。圆唇,上腹微鼓,下腹斜直,平底。素面。上腹最鼓处有一道凹弦纹。口径38、底径20.8、残高44.8厘米(图一三,4;图一五)。
B型 子母口。根据有无鋬耳可以分为两个亚型。
Ba型 腹部有鋬耳。标本T0803③:6,残口沿,泥质红陶。方唇,腹部有一鋬手。素面。口径14.4、残高6.8厘米(图一三,2)。
Bb型 腹部无鋬耳。标本T3005⑥:25,残口沿,泥质红陶。方唇,素面。口径12.4、残高5.4厘米(图一三,3)。标本T3106⑤:11,残口沿,泥质红陶。近子母口,圆唇。器身有黑彩条带纹。口径14、残高2.8厘米(图一三,5)。
夹砂敛口瓮 标本T2904④:19,夹砂红陶。圆唇,沿外侧有一周凹槽,上腹微鼓,下腹斜直,腹较深,平底。器身通体饰斜向绳纹,在绳纹之上饰有附加泥饼和三周附加泥条,泥条之上压印交错细绳纹。器身表面及内侧有烟炱痕迹。口径29.6、底径17.6、高38厘米(图一三,10)。标本T2907③:23,残余口沿,夹砂红陶。尖圆唇。器身饰有横向绳纹,口腹相连处有竖向的压印纹。器身内夹杂白色砂砾清晰可见。口径26.4、残高6厘米(图一三,1)。
平沿缸 均为夹砂陶。根据唇部特征可以分为二型。
A型 尖唇。标本T3107③:2,残余口沿,夹砂红陶。近直口,圆唇,小平沿,腹部较直。口下饰两条横向附加泥条,其上饰竖向绳纹。外侧尖唇为陶器成形后再往外贴附泥条制成。器身部分区域胎衣脱落,白色夹砂颗粒清晰可见。断茬处发现左侧为红色,右侧为青灰色。器身有烟炱痕迹。口径44、残高9.2厘米(图一三,9)。
B型 厚唇。标本T2907③:12,夹砂红陶,残余口沿。直口,厚圆唇,小平沿,直腹。唇部饰有竖向绳纹,器身饰有斜向绳纹,其上有一条横向附加泥条,附加泥条表面饰有压印绳纹。外侧厚唇为器身制成后贴敷而成。口径42.4、残高8.8厘米(图一三,8)。
陶盆 根据器物形态可以分为三型。
A型 宽平沿盆。标本H30:27,泥质红陶。残余口沿,敛口,尖圆唇。口沿及器身饰黑彩。口径24.4、残高2.4厘米(图一六,5)。标本T2904④:11,泥质橙黄陶。残余口腹部。敛口,圆唇,宽平沿,上腹微鼓,下腹斜直。素面。口径40.8、残高8厘米(图一六,7)。
图一五 A 型泥质敛口瓮(H10 ①:5)
B型 宽斜沿盆。标本T2907③:3,泥质红陶。敛口,方唇,腹微鼓,平底。素面。器表有横向修整刮抹痕迹。口径30.8、底径18.8、高7.4厘米(图一六,4)。
C 型 卷沿盆,多为彩陶盆。标本T3005③:22,残口沿,泥质橙黄陶。敛口,圆唇,小平沿内卷。外壁饰有黑彩条带纹。口径28.8、残高5厘米(图一六,13)。
陶钵 根据腹部有无鋬手可以分为两型。
图一六 出土陶器
图一七 A 型陶钵(H20 ⑤:6)
图一八 Ba 型陶钵(T0701 ④:7)
图一九 Bb型陶钵(H11②:1)
图二〇 葫芦形器(T2805 ④:2)
A型 1件。腹部有鋬手。标本H20⑤:6,泥质橙黄陶。敛口,尖圆唇,唇稍内斜有一浅凹槽,上腹微鼓,下腹斜直,平底。上腹有一对附加泥条鋬手,余皆素面。口沿外侧有修整刮抹形成的痕迹。口径29.6、底径16.8、高16.4厘米(图一六,1;图一七)。
B型 33件。腹部无鋬手。多为泥质橙黄陶或红陶,灰陶和黑陶较少。根据口部形态可以分为三个亚型。
Ba型 11件。敛口。标本H10②:15,泥质红陶。圆唇,唇内有一圆棱形凸起,上腹微鼓,下腹斜直,平底。素面,器表可见修整刮抹痕迹。器身曾破损,断裂处左右各有一小钻孔进行修补。口径22.4、底径10.4、高12厘米(图一六,15)。标本T0701④:7,泥 质红陶。圆唇,内侧稍有凸棱,上腹微鼓,下腹弧直,平底。素面。口径22、底径10.4、高11.2厘米(图一六,12;图一八)。
B b 型 7 件。直口。标本H18:1,泥质红陶。直口,尖圆唇,腹微鼓,下腹弧直,平底。口沿处一周红彩。上腹有慢轮修整痕迹,下腹刮抹痕迹明显。口径24.6、底径9、高14.8厘米(图一六,3)。标本H11②:1,泥质红陶。直口,尖圆唇,下腹斜直,平底。素面。器身刮抹修整痕迹明显。口径28.2、底径16、高13.9厘米(图一六,9;图一九)。
Bc型 16件。侈口。标本H23:1,泥质黑陶。尖圆唇,唇内侧有一凸棱,弧直腹,平底,器表素面磨光。口径16.6、底径5.4、高6.5厘米(图一六,11)。标本H10②:3,泥质红陶。圆唇,斜直腹,平底。素面。器表有鼓泡脱落现象。口径14.2、底径7.2、高6厘米(图一六,10)。
陶盘 标本T0702③:7,泥质红陶。口微敛,平沿稍内斜,腹斜直,平底。腹部饰竖向绳纹,近底部饰斜向绳纹,盘底饰交错绳纹。口径25.2、底径28、高5厘米(图一六,8)。
葫芦形器 1件。标本T2805④:2,泥质橙黄陶。整体呈瓢葫芦状,后侧稍弯曲形成把手,前端较大,器身有一圆孔,器身内中空。素面。器身有刮抹修整痕迹,侧边烟炱痕迹明显。高15厘米(图一六,6;图二〇)。
图二一 出土陶、石、骨、蚌器
器盖 均为平顶圆把手。标本T2804④:11,夹砂红陶,口沿及腹部残。腹壁斜直,敞口。把手顶部的细小横向绳纹向下一直延伸至腹部上侧,下侧则为横向绳纹。腹部和把手粘结处痕迹不明显。内壁有烟炱痕迹。残高5.6厘米(图一六,2)。标本F4③:7,口部残缺。夹砂红陶。圆顶把手内凹,凹陷处边缘存在有青灰色不明物体。腹壁斜直,敞口,顶部和把手连接处内壁呈尖锥状。腹部饰竖斜向绳纹。外壁清晰可见腹部和把手的粘结痕迹。器物内壁有烟炱痕迹,整体保存在一个高度上。残高9.2厘米(图一六,14)。
陶挫 1件。标本F5:4,仅余部分器身,泥质红陶,断茬内可见有少量砂粒。器表周身有蜂窝状小孔。残长3.5、宽5、厚1.4~1.6厘米(图二一,9;图二二)。
圆陶片 1件。标本H23:2,泥质灰陶,系用陶器残片打制而成。整体近圆形,边缘有打制而成的刃部,刃部打制后稍加修整。直径6.5~6.8厘米(图二一,2;图二三)。
陶刀 7件。多为尖底瓶和陶钵残碎片打磨而成。根据器身形态可以分为三型。
图二二 陶挫(F5:4)
图二三 圆陶片(H23:2)
图二四 B 型陶刀(H6 ②:1)
图二五 石斧(Y3:1)
图二六 陶笄(Y5:1)
图二七 骨锥(F2:5)
图二八 蚌饰(H30:2)
A型 3件。长条形,部分器身有穿孔。标本H34:1,泥质红陶,系用尖底瓶残片磨制而成,残损,上侧及右侧边缘磨制规整,下侧边缘磨制出双面刃,左侧残损,器身有一对钻圆孔,器表饰交错细线纹和一道弦纹。残长6.1、宽4.9、厚0.4、孔径0.4厘米(图二一,3)。
B型 2件。长条形,器身两侧有敲制形成的凹槽。标本H6②:1,泥质橙黄陶,系用陶罐腹部残片打磨而成。整体呈长方形,上侧边缘稍加磨制。两侧有打制凹槽,下侧边缘打制成刃部后再加磨制。素面。长7.9、宽4.3、厚0.4厘米(图二一,4;图二四)。
C型 2件。不规则状。标本H50①:2,泥质橙黄陶,系用彩陶残片打制而成。器表部分区域饰有红彩,边缘打制较为粗糙。长5.8、宽4.2、厚0.7厘米(图二一,7)。
纺轮 2件。根据形状可以分为二型。
A型 圆饼状,1件。标本H8:1,泥质红陶,残损。器表有修整刮抹痕迹,一面弧形,一面内凹,残断处有一孔。素面。直径5.8、孔径0.8、厚0.6厘米(图二一,1)。
B型 馒头状,1件。标本H11③:2,泥质灰陶,残损。中间有一圆孔,素面。直径4.8、高2.6、孔径0.8厘米(图二一,10)。
陶笄 3件。标本Y5:1,尖端残损,泥质灰陶。呈“T”字状,帽呈长椭圆形,素面磨光。残长11.4、帽长3.5、帽宽1.2厘米(图二一,13;图二六)。
陶环 2件。标本F5:1,泥质灰陶,残余一半。截面呈扁弧三角形,素面。外径4.6、内径3.2厘米(图二一,5)。
(二)石器
可辨器形有石斧和石笄。
石斧 4件。标本Y3:1,整体呈梯形,尾部较窄,刃部较宽,器身外侧较为粗糙,内侧及刃部打磨抛光,偏尾端抛光。长13.8、宽7、厚3.1厘米(图二一,14;图二五)。
石笄 2件。标本F4③:1,尖端残损,青灰色。整体呈圆柱状,磨光。残长9.8、直径0.8厘米(图二一,12)。
(三)骨、蚌器
可辨器形有骨锥和蚌饰。
骨锥 6件。标本F2:5,系用动物骨骼经火烧后稍加磨制而成,尖端稍残,通体磨光。残长11.4厘米(图二一,11;图二七)。标本H30:1,尾端残损,器身整体呈扁平状,通体磨光。残长8.6厘米(图二一,8)。
蚌饰 1件。标本H30:2,整体呈指甲盖状,打磨抛光。长2.1、宽1.5厘米(图二一,6;图二八)。
四、结语
周家嘴头仰韶文化遗存是继1986年页河子遗址发掘后,宁夏地区第一次主动发掘的仰韶遗址,有房址、灰坑、窑址等各类遗迹现象,出土遗物以各类无耳罐、双耳罐、缸、瓮、尖底瓶、盆、钵等器物为主,另外还有平底瓶、壶、盘等器物。整体器物组合接近大地湾四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遗存。A型深腹罐和大地湾四期A型Ⅰ式夹砂侈口深腹罐(T109②:36)相近;A型斜沿罐同大地湾四期泥质Ⅲ式敛口罐(H839:13)相近;夹砂敛口瓮同大地湾四期B型Ⅱ式夹砂敛口瓮(H858:5)相近;陶壶和大地湾四期A型Ⅴ式壶(QDV:2)相近;尖底瓶和大地湾四期B型Ⅰ式尖底瓶(F300:3)相近;B型盆和大地湾四期A型Ⅰ式盘(QDV:1)相近;C型盆和大地湾四期出土的A型Ⅱ式浅腹盆(H308:13)相近;A型带鋬陶钵和大地湾四期C型Ⅲ式深腹盆(H804:6)相近;还有缸、钵、器盖等形制都相近。但是双耳罐、葫芦形器未见于其它遗址,表现出周家嘴头遗址的独特性。
在遗址中虽未发现仰韶早、中期的遗迹单位,但出土有仰韶早期的圜底钵残片、口部饰有宽条带黑彩的钵口沿残片和仰韶中期的铁轨式口沿罐、杯形口平底瓶等器物。
周家嘴头遗址发现的两组9座陶窑是最本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除杨官寨遗址外基本不见于其他同时期遗址。两组9座陶窑均分布在房址附近,应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专门化陶器生产。专门化的生产意味着交换贸易现象的出现,这对研究仰韶晚期的贸易交流、人群活动迁徙具有重要意义。仰韶晚期遗迹单位中浮选的种子存在大量的粟秕、黍秕,这可能是专注陶器制作而忽视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这也表明了制陶经济对周家嘴头遗址的重要性。
周家嘴头遗址周边分布有大量的第三纪红土,适合制作陶器,但是洗泥、制坯、阴干、储藏等一系列和制陶相关的遗迹现象尚未找到,还需我们进一步探索发现。
周家嘴头仰韶晚期遗存的发掘,为研究六盘山周边区域仰韶文化的发展传播供了新的材料。
[1]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等.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M].1986:173.
[2]宁夏文物考古所,等.固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C]∥宁夏考古文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43.
[3]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宁夏隆德渝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21(3):3-16.
[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5]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1(6):16-32.
[6]两组陶窑东西向分布,因地势原因均是窑室在南侧,火塘在北侧。附近房址门道多向西,除开地势原因外,应和照看烧窑有关。
[7]李晓彤.史前制陶作坊遗址的生业经济—来自周家嘴头遗址的植物考古证据[D].济南:山东大学.2021: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