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高原地区龙山时代陶瓦研究

2022-05-23宋江宁常经宇马明志

考古与文物 2022年2期
关键词:标本遗址考古

宋江宁 常经宇 马明志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安徽大学历史学院;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中国建筑在主体和立体布局上,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墙基、墙柱构架和屋顶。对于西周之前建筑的研究,学界多关注墙基和墙柱构架,对屋顶研究不足,主要限于屋顶材料尤其是陶瓦的缺失。尽管人们意识到西周陶瓦在形态上已近成熟,但由于缺乏材料,后续对于陶瓦的研究仍然以西周为出发点。近年来,随着区域系统调查和大遗址考古发掘的开展,多处遗址中陆续发现了龙山时代的陶瓦,但由于出土材料较少以及缺少详细数据,陶瓦的研究一直未能深入开展。

2013和2014年,伴随达溪河流域考古调查的开展,笔者在平凉和庆阳地区采集到一批可能为龙山时代的陶瓦,并在三普资料中也发现了相关材料。为了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地区龙山时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交流,本文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其他遗址的相关发现,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考证的方法,对龙山时代陶瓦的类型分布、制作工艺、应用及功能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陶瓦的发现及特点

目前已发现的龙山时代陶瓦分布如图一。

图一 龙山时代陶瓦分布位置示意图

(一)桥村遗址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桥村。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曾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将遗址定性为齐家文化,但却强调与陕西“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存在相似之处。发掘者模棱两可的结论引发了不少学者关于桥村遗址文化归属的讨论。双庵遗址发掘后,发掘者认为桥村遗址可归入双庵类遗存。浒西庄与赵家来、石嘴头和大辛村遗址的发掘者均认为桥村遗址的文化面貌与客省庄二期文化双庵类型相同。2018~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桥村遗址进行了全覆盖式考古调查,确认了桥村遗址的文化面貌较为单一,与关中西部龙山时代晚期的客省庄二期文化非常接近,与典型齐家文化具有较大差异,测年数据为公元前2460~公元前1890年。

2013年,笔者在桥村遗址采集到一批槽形板瓦,均为泥质红陶。横截面为凹槽形。凹凸面均为素面。

标本2013GLQ:01,残。瓦身长26.3、宽14.5~15、厚1.3~1.6厘米;瓦壁高2.8~3.5、厚0.7~1.5厘米;瓦头长4.2、宽14.6、厚0.8厘米。瓦头近中部有一不规则圆孔,直径约1.3厘米(图二,5;图三,1)。

标本2013GLQ:02,残。瓦身长20.2、宽16.1~16.3、厚1.8~2厘米;瓦壁高3.3~3.5、厚1.1~1.6厘米;瓦头长4.2、宽16.3、厚0.5~0.8厘米。瓦头中部圆孔直径约1.2厘米(图二,6;图三,2)。

标本2013GLQ:03,残,可复原。瓦身残长33.4、宽16.1~16.3、厚1.8~2.2厘米;瓦壁高3~3.2、厚1.2~1.7厘米。瓦舌残。瓦头长4.3~4.7、宽16.3、厚0.9~1.1厘米。瓦头中部圆孔直径约1.2厘米(图二,2;图三,3)。

标本2013GLQ:04,残。瓦身长2 4、宽16.2~16.4、厚2~2.3厘米;瓦壁高4~4.5、厚1.3~2.9厘米(图二,3;图三,4)。

标本2013GLQ:05,残。瓦身长19、宽15.4~15.6、厚1.9~2.2厘米;瓦壁高3.9~3.1、厚1.2~1.5厘米;瓦头长4.8~5、残宽8.7、厚0.7~1厘米(图二,12;图三,5)。

标本2013GLQ:06,残。瓦身长13.3、宽15.5~15.8、厚2.2~2.5厘米;瓦壁高3.3~3.8、厚0.6~1.6厘米;瓦舌长4.7~4.9、宽12.2~12.4、厚0.6~0.8厘米(图二,10;图三,6)。

标本2013GLQ:07,残。瓦身长14.3、残宽11、厚2.1厘米;瓦壁高3.9~4.2。厚1~2.3厘米。瓦身一端切割平直,凹面左侧和凸面右侧被烧成青灰色(图二,9;图三,7)。

标本2013GLQ:08,残。瓦身长34.5、宽6.3~6.6、厚1.3~1.5厘米;瓦壁高3.1~3.3、厚1.1~1.4厘米;瓦头长2.3~2.6、宽6.6、厚0.3~0.8厘米(图二,1;图三,8)。

标本2013GLQ:09,残。瓦身长13.3、宽4.6~4.9、厚1.3~1.5厘米;瓦壁高3.1~3.3、厚1~1.2厘米;瓦头长4.1、残宽2.6、厚0.6厘米。瓦头中部圆孔直径约0.8厘米(图二,8;图三,9)。

图二 桥村遗址采集槽形板瓦

标本2013GLQ:010,残。瓦身长28.3、宽5.9~6.1、厚1.2~1.4厘米;瓦壁高3.8~4.1、厚1.4~1.8厘米;瓦舌长2~2.2、宽4.4~4.8、厚0.5厘米(图二,11;图三,10)。

标本2013GLQ:011,残。瓦身长11、宽6.2~6.4、厚1~1.2厘米;瓦壁高3.5~3.7、厚1.1~1.4厘米;瓦头长2.2、宽5.1~5.3、厚0.5~0.7厘米(图二,7;图三,11)。

标本2013GLQ:012,残。瓦身长14.2、宽5.4~6.5、厚1.2~1.5厘米;瓦壁高2.5.5~3.4、厚1.1~1.3厘米;瓦头长2.5、宽5.1~5.3、厚0.5~0.7厘米(图二,4;图三,12)。

2018~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桥村遗址的部分灰坑和房址中采集到陶瓦11件,其中槽形板瓦3、筒瓦8件。陶瓦普遍残缺严重,形制基本类同,示例如下。

槽形板瓦 标本桥村Q12:2,残。夹砂红陶。横截面呈凹槽形,瓦壁略外撇。凸面饰绳纹(图四)。

筒瓦 标本桥村P258-H1:1,残。泥质红陶。横截面呈半圆形。凸面饰绳纹(图五)。

灵台县博物馆展陈有桥村遗址出土的陶瓦5件,其中槽形板瓦4件,筒瓦1件。本文暂且将其编号为灵博:01~05。需要说明的是,灵台县博物馆将桥村遗址的文化属性定为齐家文化,结合桥村遗址的调查材料和测年数据,本文暂将其归为龙山时代晚期,文化性质的争议不是本文关注的要点。

槽形板瓦 标本灵博:01~03,与2013年采集品相同,此不赘述(图六)。标本灵博:04,残。泥质红陶。横截面呈凹槽形,瓦壁略外撇。凸面饰不规则横向绳纹(图七)。

图三 桥村遗址采集槽形板瓦

筒瓦 标本灵博:05,残。泥质红陶。瓦身平面呈长方形,横截面呈半圆形。凸面饰不规则斜向绳纹。近瓦头中部有一柱状瓦钉,根部可见手指抹痕(图八)。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也采集到3件陶瓦,其中槽形板瓦1件,筒瓦2件。本文暂且将其编号为甘博:01~03。

槽形板瓦 标本甘博:01,泥质红陶。横截面呈凹槽形,瓦壁略外撇,瓦身略内弧。凹面瓦头近中部有一柱状瓦钉。瓦头顶端和瓦壁凸面似饰斜向篮纹(图九)。

筒瓦 标本甘博:02、03,夹细砂红陶。横截面呈半圆形。凸面饰斜向篮纹,近瓦头中部有一柱状瓦钉,根部可见手指抹痕(图一〇、一一)。

(二)蒋家嘴遗址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蒋家嘴村。调查采集的花边口罐和喇叭口罐与桥村遗址、双庵遗址基本一致。调查还采集到筒瓦2件,形制与桥村遗址基本相似,年代可确定为龙山时代晚期。

标本DX054:09,残。夹细砂红陶。瓦身平面呈长方形,横截面呈半圆形。凹面抹光。凸面滚印斜向绳纹,两侧饰有绦索状附加堆纹。瓦身长16、直径7.8~8.1、厚2.2~2.5厘米(图一二、一三)。

标本DX054:010,残。泥质红陶。凹面抹光。凸面饰不规则横向篮纹,近端处有泥条盘筑捏合的脊棱痕迹。瓦身长7、厚0.9~1.4厘米(图一四、一五)。

(三)俭头遗址

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郭家咀村。泾川县博物馆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采集到筒瓦1件,形制与桥村和蒋家嘴遗址类似,年代可暂定为龙山时代晚期。

标本GJJ:01,残。泥质红陶。瓦身平面呈梯形,横截面呈半圆形。凸面饰横向篮纹。凹面可见明显的泥条盘筑抹痕。侧截面有数道纵向切痕。瓦身长14.5、直径10、厚1.3厘米(图一六)。

(四)桥镇遗址

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桥镇村。2009年,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在文化层和两处半地穴式房屋的倒塌堆积中采集到陶瓦4件,其中槽形板瓦2件、筒瓦1件、疑似槽形板瓦1件。槽形板瓦和筒瓦的形制与桥村、蒋家嘴、俭头遗址基本一致,年代可暂定为龙山时代晚期。

图四 槽形板瓦(桥村Q12:2)

图五 筒瓦(桥村P258-H1:1)

图六 槽形板瓦(灵博:01、02、03)

图七 槽形板瓦(灵博:04)

图八 筒瓦(灵博:05)

槽形板瓦 标本SCQ:01、02,残。横截面略呈凹槽形,瓦壁略外撇。凸面疑似篮纹,凹面抹光。(图一七,左、右)。标本SCQ:04。残。横截面略弧,凸面饰斜向篮纹,近缘处有疑似折棱。调查者称其为板瓦,从形制看可能为槽形板瓦(图一八)。

筒瓦 标本SCQ:03。完整。泥质红陶。瓦身平面呈梯形,横截面呈半圆形。凸面饰斜向篮纹。凹面可见泥条盘筑捏合的脊棱或沟槽。长26、直径12、厚1.2厘米(图一九)。

(五)芦山峁遗址

图九 槽形板瓦(甘博:01)

图一〇 筒瓦(甘博:02)

图一一 筒瓦(甘博:03)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芦山峁村。2016~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在大型台基院落的地面和倒塌堆积中清理出一批陶瓦,其中筒瓦约60件、槽形板瓦约70件,实际个体数量应该更多。虽然芦山峁遗址的文化面貌与陶寺文化早期遗存相似,属于庙底沟文化末期遗存,但测年数据为公元前2300~2200年,实际年代已经进入龙山晚期。

筒瓦 可修复4件,形制基本一致。标本AT2922②:1,修复完整。泥质灰陶。瓦身平面呈梯形,横截面呈半圆形。凹面素面。凸面瓦头及两侧边缘均饰有条带状附加堆纹,其上有明显的按窝痕迹。长38.5、直径12.8~19.2厘米(图二〇)。

槽形板瓦 可修复2件,形制基本一致。标本AT3022③:2,修复完整。泥质灰陶。瓦身平面呈长方形,横截面呈凹槽形。凸面素面。凹面瓦头饰有条带状附加堆纹,其上按窝痕迹明显。长47、宽27.6、厚1.4厘米(图二一)。

(六)石峁遗址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石峁村。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皇城台东护墙北坡的“弃置堆积”中清理出数量可观的筒瓦和板瓦,最大残长约34厘米。石峁遗址的文化面貌归属于龙山时代晚期的石峁文化,其中皇城台大台基的主体使用年代不晚于石峁文化中期。

筒瓦 标本獾子畔2016④:3,残。横截面似半圆形。凸面饰斜向篮纹,近瓦头处抹光。瓦头顶端近平,其上有明显凹槽(图二二)。

(七)陶寺遗址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村。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宫殿区”中清理出陶板104件。陶板多为夹砂灰陶,少量泥质灰陶。陶板正面饰篮纹、绳纹,背面多附着白灰浆或泥垢。根据陶板的出土背景、形制、质地、科学检测等视角,学界存在陶瓦说、陶砖说和厨房用砖说等争论。从龙山时代晚期的陶瓦特征看,陶寺遗址陶板为陶瓦说还有待于商榷,因此本文暂不予讨论。

图一二 筒瓦(DX054:09)

图一三 筒瓦(DX054:09)

图一四 筒瓦(DX054:010)

图一五 筒瓦(DX054:010)

二、陶瓦的类型和分布

(一)陶瓦的类型

已公布的陶瓦数量共45件,根据形制的不同,可将陶瓦分为槽形板瓦和筒瓦两种类型。

1.槽形板瓦

共25件。完整器应为长方形,横截面呈凹槽形。陶色有灰陶和红陶,陶质有泥质和夹细砂,纹饰有素面、绳纹和篮纹。根据瓦壁与瓦身的角度可分为二型。

图一六 筒瓦(GJJ:01)

图一七 槽形板瓦(SCQ:01、02)

图一八 槽形板瓦(SCQ:04)

图一九 筒瓦(SCQ:03)

图二〇 筒瓦(AT2922 ②:1)

图二一 槽形板瓦(AT3022 ③:2)

A型 17件。瓦壁与瓦身呈直角。根据瓦壁与瓦身的比例可分为三亚型。

Aa型 2件。瓦壁高度约为瓦身宽度的十分之一。标本芦山峁AT2922②:1。

Ab型 10件。瓦壁高度约为瓦身宽度的五分之一。根据瓦舌、瓦头和瓦孔的组合关系又可分为三式。

AbⅠ式 2件。有瓦舌、瓦头和瓦孔。标本桥村2013GLQ:03、灵博:01。

AbⅡ式 2件。有瓦舌和瓦头,但无瓦孔。标本桥村2013GLQ:05、06。

AbⅢ式 2件。无瓦头或瓦舌。标本桥村2013GLQ:04、07。

标本桥村2013GLQ:01、02、08和灵博:02关键部位残缺,暂不分式。

Ac型 5件。瓦壁高度约为瓦身宽度的二分之一。Ac型陶瓦关键部位普遍残缺,暂根据瓦孔的有无分为两式。

AcⅠ式 2件。有瓦孔。标本桥村2013GLQ:09、灵博:03。

AcⅡ式 3件。无瓦孔。标本桥村2013GLQ:010、011、012。

B型 8件。瓦壁略外撇或瓦身略内弧。根据瓦钉的有无可分为两亚型。

Ba型 1件。有瓦钉。标本甘博:01。

Bb型 7件。无瓦钉。标本灵博:04、桥村Q12:2、桥镇SCQ:02。

2.筒瓦

共20件。瓦身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横截面呈半圆形。陶色有灰陶和红陶,陶质有泥质和夹细砂,纹饰有素面、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根据尺寸的差异可分为二型。

图二二 筒瓦(獾子畔2016 ④:3)

A型 5件。尺寸较大。标本芦山峁AT3022③:2、石峁獾子畔2016④:3。

B型 15件。尺寸较小。根据瓦钉的有无可分为二亚型。

Ba型 12件。无瓦钉。标本桥镇SCQ:04、蒋家嘴DX054:09、俭头GJJ:01。

Bb型 3件。有瓦钉。标本灵博:05、甘博:02。

(二)陶瓦的分布

已发现的陶瓦均属于龙山时代晚期,比较西周和秦汉时期陶瓦的类型和组合,龙山时代晚期的陶瓦形制已近乎成熟,故难将陶瓦的起源时间定于本期。由于出土材料较少,以及对屋顶材料极少关注,陶瓦的起源问题还很难深入分析,有待于更多相关材料的出土。

已发现的陶瓦均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陇东、陕北和关中西部地区。Aa型槽形板瓦和A型筒瓦仅见于陕北地区,其余陶瓦均见于陇东和关中西部地区。陕北地区的陶瓦均为灰陶,陇东和关中西部地区的陶瓦基本为红陶。

陶瓦的区域差异与考古学文化的关系密切相关。陇东和关中西部地区在龙山时代晚期分布有齐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双庵类型,虽然二者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但却共同盛行红陶,流行双耳罐、高领罐和单耳杯等,因此相关遗址文化性质的辨识经常会出现争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两个地区文化关系的紧密程度。表现在陶瓦上,便是共同流行红陶制作的Ab型、Ac型、B型槽形板瓦和B型筒瓦。陕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的文化态势非常复杂,陕北北部的文化谱系相对清晰,陕北南部则非常模糊。芦山峁遗址的文化年代略早于石峁遗址,且与石峁遗存具有一定的文化差异。虽然该地区流行灰陶Aa型槽形板瓦和A型筒瓦,但由于公布材料较少,相关内容还难以深入比较。

尽管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将龙山时代晚期陶瓦大体划分为两个区域类型,但总体而言,它们的分布区域为秦岭以北、阴山以南、陇山以东和太行山以西的黄土高原核心区。仰韶文化时期,这一地域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主要区域,文化内涵和变化步调高度一致。庙底沟二期文化至龙山时代晚期,这一地域似乎形成了多种文化,文化变化的步调不再像仰韶文化那样一致,但却存在着高度一致的文化因素—空三足陶器。这样的态势至少说明,在这样广袤的区域内可能已经形成了文化共性极高、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文化共同体或历史文化区,并产生了以南佐、芦山峁和石峁遗址为代表的区域和跨区域文化中心聚落。在这样一个文化同源、文化共性、文化复杂性极高的区域内,陶瓦高度吻合地分布其间,恐怕与区域内的文化渊源、互动和人群之间深层次的关系不可分割。

三、陶瓦的制作工艺

陶瓦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陶土加工、制坯成形、瓦胎修整、瓦胎切割和瓦胎烧制。本文以桥村和蒋家嘴遗址发现的陶瓦为观察材料,通过痕迹证据建构陶瓦制作过程中的部分问题。

(一)槽形板瓦的制作工艺

测量和观察了桥村遗址2013年采集的Ab、Ac型槽形板瓦共12件。

1.陶土加工

桥村遗址采集的12件标本均为泥质陶,但可见微小砂粒。桥村遗址出土有一定数量的陶鬲、罐、盆和碗,除1例陶罐为夹砂陶外,其余陶器皆为泥质。从陶器功能看,该例夹砂罐与泥质罐没有本质的区别,并且所夹砂粒细小,外表不易与泥质陶区分。尽管掺入非泥物质可以防止器物经晾晒或加热后变形,但这种不易观察的微小砂粒,可能并非是制作者在陶土中有意掺入了的非泥物质,而是陶泥清洗过程中残留的细砂。

2.制坯成形

图二三 瓦尾横截面(2013GLQ:04)

图二四 瓦尾横截面(2013GLQ:06)

图二五 瓦壁断面(2013GLQ:07)

图二六 瓦头断茬和切痕(2013GLQ:05)

图二七 凹面陶泥和抹痕(2013GLQ:12)

图二八 凸面脊棱和按窝(DX054:010)

图二九 凹面纵剖面(DX054:09)

图三〇 凸面附加堆纹和按窝(2013GLQ:13)

在龙山时代槽形板瓦发现之前,学界认为只有秦瓦中才存在这种板瓦类型。研究者根据槽形板瓦的形制特征,推测其采用长方体内模切割:首先,在长方体外蒙以绳纹编织物,然后泥条盘筑,并在泥条外蒙以绳纹编织物,通过拍打、挤压制成瓦胎;其次,取下编织物,并缓慢晾晒;最后,取出内模,从瓦胎侧面切割成2例槽形板瓦。通过对桥村遗址12件标本的观察,笔者认为龙山时代槽形板瓦的制坯工艺并非如此。

板瓦和筒瓦的传统制法是先制作圆形瓦胎,然后按比例切割。桥村遗址槽形板瓦的痕迹证据显示,此种方法并不可靠:首先,瓦壁高度约为瓦身宽度的五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陶泥制成长方体后,陶胎极易变形,且难以翻转和修整;其次,瓦壁底厚顶薄,横截面稍内倾,如若切割成二,瓦胎将难以制作和支撑;再次,瓦身凹凸面修抹光滑,未见明显的编织物印痕,并且瓦壁与凹面相交处存在明显的手指修整痕迹,甚至按压形成的竖状凹槽。因此,槽形板瓦并非利用内、外模切割成形。

瓦身修抹光滑,手指按压痕迹多有分布,不见泥条盘筑捏合的脊棱或沟槽,也不见明显的拍打修整痕迹,因此槽形板瓦并非利用泥条盘筑成形。从陶瓦的横截面看,瓦身由两种泥片组成:一种是多层泥片(图二三),另一种是整块泥片(图二四)。

从瓦胎断面观察,瓦壁与瓦身的泥纹走向并非一致,而是呈重叠状。瓦身与瓦壁结合处多见裂缝或断口,密合程度极差(图二五)。此外,瓦壁顶端并未发现明显的切割痕迹,而是普遍存在手指按压痕迹。因此,瓦壁与瓦身并非整塑而成,而是瓦身成形后,瓦壁贴敷其两侧粘接成形。将瓦壁高度控制在瓦身宽度的五分之一可制Ab型瓦胎、二分之一可制Ac型瓦胎。需要注意的是,B型槽形瓦的瓦胎并非利用泥片粘连成形,而是整块泥片弯折成形,因而瓦壁略外撇或瓦身略内弧。

瓦胎制作成形后,则要对瓦舌和瓦头进行切割。瓦身两端各留出瓦舌和瓦尾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切掉瓦壁和瓦身多余的陶泥。瓦舌和瓦头的切割多不规整,结合处多见断茬和切痕(图二六)。瓦孔的钻孔方式分双面钻和单面钻,钻孔多不规整,瓦孔两端常见余泥。

3.瓦胎修整

对瓦胎进行修整,可使瓦胎的厚度更加均匀,接合更加紧密。瓦胎修整常在其半干的时候进行,修整的过程会在瓦身尤其是瓦壁结合处留下明显的刮痕、划痕和抹痕,修整后溢出陶泥多抹敷在瓦壁和瓦身(图二七)。

4.瓦胎烧制

瓦胎烧制的过程会受到窑内温度和气氛的影响。氧化焰会使器物颜色偏红,还原焰则会使器物颜色偏青。桥村遗址发现的槽形板瓦均为红陶,显示出槽形板瓦的烧制气氛均为氧化焰。桥村遗址出土陶器的陶色有灰陶和红陶,反映出桥村先民能够掌握灰陶与红陶的烧制区别。尽管灰陶较红陶有更为坚硬和防水的性能,但桥村遗址乃至陇东和关中西部已发现的槽形板瓦基本为红陶,考虑到齐家文化和客省庄文化双庵类型的器物均以红陶为主要特征,桥村先民用氧化焰烧制槽形板瓦可能更多是一种传统和偏爱。

(二)筒瓦的制作过程

测量和观察了蒋家嘴遗址2013年采集的Ba型筒瓦2件。由于筒瓦的陶土加工和瓦胎烧制这两种制作工序与槽形板瓦一致,故此不再赘述。

1.制坯成形

陈亮根据桥镇遗址出土筒瓦的形制特点,推测其采用泥条盘筑切割:首先将泥条盘筑成圆筒形泥坯,再将筒形泥坯切割为2例筒瓦。从蒋家嘴遗址出土筒瓦的痕迹观察,其制作方法与桥镇筒瓦基本一致。

瓦身凸面近端处有数道宽窄不一的脊棱或沟槽,其上有明显的手指按窝(图二八)。凹面厚薄不均,纵剖面略呈“S”形(图二九)。蒋家嘴遗址筒瓦瓦胎的成形应是泥条盘筑法,而非内模制法。

2.瓦胎修整

筒形泥坯半干后,即可在瓦身进行修整。凸面的修整方式为滚印绳纹和拍印篮纹。凹面的修整方式为手指抹敷。瓦胎修整后,即可在筒瓦的凸面贴饰附加堆纹,这样既可加固瓦胎,也能防止雨水进灌。附加堆纹多为条带状,加固方式多为手指按压(图三〇)。

3.瓦胎切割

切割同样在瓦胎半干后进行,可以防止瓦胎坍塌变形。瓦胎纵剖面有两三道宽窄不一的纵向凹槽,边缘不规整,切割工具可能为“麦粒”状麻绳或锯齿状刀具,且存在间断切割的迹象(图二九)。

四、陶瓦的应用及功能

(一)陶瓦的应用场景

陇东和关中西部地区出土陶瓦的遗址均未经过系统的考古发掘,只能从调查材料寻找有限的线索。

桥村遗址位于陇东高原沟壑区的黄土台塬上,核心区面积达103万平方米。调查人员在黄土台塬边缘的平坦区域,勘探出多处大面积的夯土类建筑台基,考虑到该区域曾征集到相当数量的玉器,调查人员认为该区域应当存在礼仪性质的高等级建筑。海拔较低的台塬陡坡处分布有成组的白灰面房址,应当是桥村聚落的普通居住区。桥村遗址出土的陶瓦数量非常多,但历次调查均未公布详细的背景信息。2018~2019年,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在海拔较高的台塬边缘集中发现陶瓦,这个区域正是夯土类建筑台基所在地,陶瓦与高等级建筑存在密切相关。

桥镇遗址位于关中平原西部的黄土台塬上,调查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于未采取系统调查和发掘,聚落本身的信息并不清楚。陶瓦采集于文化层和半地穴式房址的倒塌堆积中。房址倒塌后,房址内部的堆积不仅包括房址本身的遗存,也包括房址外部的堆积,故房址倒塌堆积中的遗存与房址本身的遗存存在一定的混淆。因此,若没有进行明确发掘,暂不能认定倒塌堆积中的陶瓦与半地穴式房址存在必然的联系。

蒋家嘴和俭头遗址均未公布陶瓦的出土背景,聚落本身的信息也并不清楚。

陕北地区出土陶瓦的遗址均经过系统的考古发掘。芦山峁遗址位于陕北高原南部延河与碾庄沟之间的分水岭上,核心区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分水岭顶部由北向南依次分布4座夯土台基,每座夯土台基顶部都分布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在分水岭两侧的山坡上,整齐地分布着多排窑洞式房址。陶瓦多出土于夯土台基顶部院落式房址的地面和倒塌堆积中,陶瓦是院落式房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峁遗址位于陕北高原北部秃尾河边的梁峁台塬上,由外城、内城和皇城台组成,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皇城台位于遗址的核心区,是内城和外城重重拱卫之核心(宫城),分布有成组的建筑基址,不仅生活着高等级贵族,掌握核心生产技术的手工业者也被安置于此。内城和外城是石峁先民的主要生活区,相比于内城,外城发现房址的面积普遍较小和简陋,显示出内外城之间的社会关系。陶瓦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坡的“弃置堆积”中,是皇城台顶部建筑基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背景信息明确的考古材料可见,陶瓦均出土于中心聚落中的高等级建筑,这些建筑与普通房址属于完全不同的建筑类型,并且独立于普通居住区之外,分布于地势较高的核心区域。龙山时代晚期,黄土高原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已经明显加剧,陶瓦成为了建构社会秩序和强化社会分层的显著标志之一,与高等级建筑的组合共同构成该遗址作为区域核心聚落的标志性要素。高等级建筑与陶瓦组合的社会分层要素在晚期也普遍存在,三星堆高等级建筑基址、郑州商城宫殿区、凤雏建筑基址等均是明确的显现,陶瓦也为寻找早期高等级建筑或聚落提供了线索。

图三一 槽形板瓦配置组合

图三二 齐家文化屋形红陶罐

图三三 老虎嘴遗址陶水管

图三四 郑州商城商代板瓦

(二)陶瓦的配置组合

尚志儒根据秦代陶瓦的堆积位置,认为槽形板瓦的配置使用与弧形板瓦基本相同。国庆华对比地中海地区的屋瓦材料,认为秦雍城出土的槽形板瓦分为斜脊瓦和铺瓦。无论从秦瓦形制还是比照其他文明的类似遗物,这些推测都是比较合理的。

瓦件的形制源于功能的需要,功能的影响因素则是使用位置。龙山时代发现的槽形板瓦共分为两类,形制与秦雍城出土的长方型槽形板瓦(铺瓦)类似。

Aa型和Ab型与铺瓦中的“仰瓦”功能相当;Ac型由于宽度较窄,难以作为仰瓦铺设,可能与铺瓦中的“筒瓦”功能相似。槽形瓦之间可通过瓦舌和瓦头嵌联,瓦头位于屋面高处,瓦舌则处于低处。槽形瓦若无瓦头则放置在屋面的最高端,若无瓦舌则相反(图三一)。B型可能作为仰瓦铺设在屋面,或铺设于斜脊或天沟部位。甘博:01在凹面的两端存在瓦钉和瓦孔,板瓦之间可以相互穿插固定。灵博:04与SCQ:02均无瓦钉,相互间可能仅涂抹黄泥浆粘连。

筒瓦的形制与传统筒瓦类似。A型可能作为正脊瓦铺设在屋面的最高处,B型筒瓦可能覆盖在相邻仰瓦间的缝隙处。筒瓦头端宽于尾端,头尾叠压扣合相连。固定方式或为瓦钉嵌联,或为泥浆粘连。

陇东、关中西部和陕北地区已发掘的龙山时代遗址有近百处,但陶瓦仅公布不足50件,与建筑数量远不成比例。凤雏遗址曾出土少量的西周陶瓦,发掘者认为可能只用于屋脊檐口及天沟附近。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齐家文化时期的“屋形”红陶罐,“屋顶”四周似乎用“瓦”压边(图三二),显示出陶瓦的应用场景。北方地区直到近代依然采用经济可行的方法处理屋顶:一般的房屋采用单纯的青灰背屋面;稍好的房屋则在靠近屋脊及梁架支点部位局部铺瓦,其余部分仍为青灰顶(又称“棋盘心屋顶”)。陕北地区的窑洞为免受窑顶的流水冲刷,常在窑洞窑脸和边墙上方的窑顶作出瓦檐。综合可见,龙山时代晚期的陶瓦可能并不覆盖于整个屋顶,而是仅限于屋沿和屋脊等关键位置。

(二)陶瓦的其他功用

作为排水构件,陶瓦被普遍地认为仅限于屋顶的应用,但早期中国的陶瓦可能具有一器多用的现象。

庆阳市博物馆和镇原县博物馆展陈有庙渠乡老虎嘴遗址出土的齐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陶水管。夹砂红陶,外饰篮纹和附加堆纹,有相互对接的子母口。从形制看,陶水管与龙山时代晚期筒瓦未切割时的圆筒形泥坯相似(图三三)。

郑州商城宫殿区T304Z1(柱洞)出土有一定数量的商代板瓦。泥质灰陶,瓦身泥条盘筑而成。根据板瓦的出土位置,发掘者推测板瓦不仅用于屋顶,个体较大者可能被用来围护木制柱洞。从形制看,郑州商域的板瓦与龙山时代晚期B型槽形板瓦类似,但尺寸略有差异(图三四)。

赵邯郸故城出土有战国时期的城垣陶瓦和排水槽,排水槽由槽形瓦组成。城垣内侧修筑斜面,然相互间安放槽形瓦。从形制看,排水槽的槽形瓦与龙山时代的A型槽形板瓦类似。

综合上述材料可见,龙山时代晚期的陶瓦可能存在一器多用的现象,但其功能始终与排水作用相关。由于出土材料较少,龙山时代晚期的陶瓦是否具有相关功用,还难以深入讨论。

五、结语

龙山时代晚期的陶瓦分为槽形板瓦和筒瓦两种类型,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陇东、关中西部和陕北地区。从背景信息明确的考古材料可见,陶瓦均出土于中心聚落核心区的高等级建筑中,成为了黄土高原地区建构社会秩序和强化社会分层的核心要素之一。龙山时代晚期的陶瓦并不覆盖整个屋面,而是仅限于屋沿和屋脊等关键位置。不同位置的陶瓦具有不同的形制和组合,不同形制的陶瓦也具有不同的制作工艺。

建筑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而承担建筑主体的建筑材料则从某一侧面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社会境况。目前开展的“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项目,陕晋蒙南流黄河两岸的石城聚落和临近地区早期夯土城址大量被发现,城址数量超越中国任何地区,表明这里在社会复杂化和早期文明起源层面已经走在中国同时代的前列。陶瓦作为人类建筑技术和早期礼制的标志性因素之一,出现在这一城址林立的文化区,绝非偶然。因此,我们不仅要从考古学文化环境和人类建筑技术发展轨迹的层面考察陶瓦出现的文化背景,更不能忽视陶瓦这类建筑材料在社会关系层级化和早期文明起源层面的社会学和历时性意义。

[1]梁思成,刘致平.中国建筑艺术图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3.

[2]杨鸿勋.西周岐邑建筑遗址初步考察[J].文物,1981(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13 年达溪河流域考古调查报告[C]∥西部考古(第12 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4]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甘肃灵台桥村齐家文化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0(3).

[5]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岐山双庵新石器时代遗址[C]∥考古学集刊(第3 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报告——浒西庄与赵家来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7]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82 级实习队.宝鸡石嘴头东区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87(2).

[8]雍城考古队.陕西凤翔县大辛村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1985(1).

[9]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桥村遗址调查与研究(2018~2019)[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

[10]陈绰敏.陇东地区史前农业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20:17.

[11]为便于分析,本文对各遗址未编号的陶瓦进行临时编号,例如:甘肃省灵台县桥村遗址出土陶瓦=GLQ:01、02、03……

[12]同[9].

[13]这三件陶瓦发表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渭水之滨 秦陇一脉:关中—天水先秦文化巡礼[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6,47.书中误为甘肃广河县排子坪乡圆子坪村,后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静先生识为桥村遗址1978 年所出。

[14]同[3].

[15]付海龙.我国早期陶瓦发现概述[J].砖瓦,2017(4).

[16]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发现龙山文化时期建筑构件[J].文物,2011(3).

[17]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2019(7).

[1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陕西神木县石峁城址皇城台地点[J].考古,2017(7).

[1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2016~2019 年度考古新发现[J].考古与文物,2020(4).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城址2002 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5(3).

[21]a.何驽,毛伟振,等.陶寺遗址出土陶瓦略论[N].中国文物报,2006-6-30(7).b.李乃胜,何弩.陶寺遗址出土的板瓦分析[J].考古,2007(9).

[22]刘军社.陶板为砖说[N].中国文物报,2005-11-2(7).

[23]陈春君.中国上古的烧砖与黏合建材演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24]陕西周原考古队.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基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9(10).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栎阳发掘队.秦汉栎阳城遗址的勘探和试掘[J].考古学报,1985(3).

[26]同[4].

[27]蔡彦.战国到汉初砖瓦制作工艺[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8]刘振东,张建锋.西汉砖瓦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2007(3).

[29]尚志儒.秦瓦研究[J].文博,1990(5).

[30] 陈亮.宝鸡桥镇出土龙山时期筒瓦略谈[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0(3).

[31]同[9]:98-100.

[32] 同[16].

[33]同[17].

[34]a.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广电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韩家圪旦地点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6(4).b.同[18].

[35]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研究院.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记录[M].成都:天地出版社,2009:318,452,453.

[3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宫殿区商代板瓦发掘简报[J].华夏考古,2007(3).

[37]同[24].

[38]同[29].

[39]国庆华,田亚岐,毕亚玮.秦雍城豆腐村与马家庄遗址出土瓦件的建筑学模拟实验观察[J].文博,2013(5).

[40]傅熹年.陕西岐山凤雏西周建筑遗址初探—周原西周建筑遗址研究之一[J].文物,1981(1).

[41]国庆华.藉古代地中海地区屋瓦的若干资料之助看秦瓦历史中的几个问题[C]∥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捌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2]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3]彭小军.史前陶瓦与窑洞式建筑的关联性蠡探[J].文物春秋,2020(6).

[44]同[36].

[45]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新发现年度记录2010[R].北京:中国文化遗产杂志社,2011.

猜你喜欢

标本遗址考古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留在现场的血型标本
“考古”测一测
教你制作昆虫标本